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还要走多久

《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道出了一个根本事实,过去王朝的统治根基和秩序食是建立在百姓们有饭吃的基础上。不然他们就会揭竿而起,拼死造反。在这之前,管仲说得更明白:仓廪实而知礼节。要教化百姓,遵从统治伦理和秩序,首先得让他们吃饱饭。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王朝兴替的原因极为复杂,但都有一条基本的规律,繁荣稳定的时期,百姓们能吃上饭,吃饱饭,做不到这一点,王朝就要开始动荡了、刀兵四起。维持生计是人的动物性的本能需求,这条没有保障,对统治机器的畏惧也就没有了。实际上,历史上好的时代,能让老百姓吃上饭,吃得饱的时期比较少。比如,西汉到武帝时,国力鼎盛,开疆拓土,四面征伐;然而,底层百姓苦不堪言。唐宋所谓的盛世,底层百姓的赋税沉重。民不堪命,逃亡者甚众。

过去两千年多数时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对底层百姓来说,吃上饭是基本要求,吃饱饭是高级要求,吃好饭则就是奢求了。

   对此相对应的,是统治阶层在饮食方面的奢侈与铺张,早就超出了需求的范畴,继而成为一种统治特权的强化。史载商纣王酒池肉林,绝不是为了饿了抬头能吃口肉,渴了趴下喝口酒,而是一种权力的炫耀和昭示。如果说,帝制早期,统治阶层对食物的占用和炫耀相对粗放,到后面就形成一套固定的制度,膳食制度成为一种区分阶层的仪式,比如到清朝,帝王进膳,满汉一百零八个菜,他下筷子的估计不会超过五六个菜。他这一顿饭的花销足够一个中产之家一年收成。灾祸频乃之时,很多老百姓食不果腹,号饥啼寒,有的帝王也会做做样子,撤膳减乐,表示一下节俭。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大都是短寿之人,除了波谲云诡的权力斗争让他们神经长久紧绷造成心血管功能的超常负荷,吃出问题可能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南朝的刘宋皇帝刘彧嗜食鱼子酱消化不良,最后撑死了。古代宫廷没有保健医生和营养师,天下水陆珍稀都贡献入宫,帝王们成天胡吃海塞,活动范围又限于皇城,心血管不出问题才怪。

还有一些很好玩的历史事件,比如郑灵公因为一鼎鳖汤,丢了江山丢了性命。他手下公子宋进宫觐见,瞅见这鼎汤,就想着分一碗,郑灵公小气护食不给,公子宋回去就召集人马打过来了。那个时候,公子这个级别的公卿是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的。战国时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威名赫赫,晚年被关在宫中活活饿死。春秋五霸之一齐恒公,也是被围起来活活饿死的。管仲死后,他不听管仲遗嘱,把权力交给厨师们的祖师爷易牙,结果落得一个饿死的下场。齐恒公信任易牙不仅仅是他的厨艺好,最主要的因素是他能烹了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给君王吃。原因只不过主子偶尔叹息一句,什么都吃过,就是没尝过人肉,不知道是啥子滋味。齐恒公从此便认为易牙对自己忠心耿耿。可见,帝王的共情能力与臣民是大不相同的。《三国演义》里也写了刘备走失在山中,碰到猎虎刘安,后者没什么可招待他这个贵人了,竟然把妻子宰了烹肉给他吃,后来刘备还跟曹操说起来,让派人去赏赐猎户。

在烹饪方式不是特别丰富的时候,厨艺是一种特别的技艺,可作为进阶之手段。宰最初就是君王的私人厨子,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伊尹、姜子牙都做过厨子。唐朝官场的规矩,谁家高中或升官,是要往上送烧尾宴的,相当于口腹上的行贿,自然绞尽脑汁,很多时候能让皇帝觉得宫中的御膳不如贵族家的食物好吃。到晚清官场应酬,封疆大吏府里都养着好厨子,礼遇非常,谁府邸的菜品叫的响,让主人格外有面子。有的大厨不高兴拂袖而去,不仅这家上上下下的胃口受委屈,应酬往来还得减分,因此,大厨的地位不可小觑。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那个年代,食物加工还比较粗放,碾磨出来的谷物还带着麸皮和沙粒,吃多了在马车上颠,容易得胃病(鲁迅的推断),那会佐料、调料也比较少,想吃辣的就是姜汁,食物的阶层属性主要是食材本身的区别,鱼肉平民阶层一年吃不上几回。所以在过去统治阶层也被称为食肉阶层,即所谓食肉者。水浒里面的好汉们铤而走险,为得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论秤分金银。我们看《水浒》里好汉们进馆子吃的无非是煮熟的牛羊肉,作料不过蒜汁,到《金瓶梅》、《红楼梦》里面写饮食的时候就极其精细了。红楼梦一道菜叫茄鲞,算不上主菜,制作程序之繁复,让在底层颇见过写世面的刘姥姥惊得张口结舌。好家伙,几只鸡倒过来配茄子!

相传严嵩倒台之后,有土财主想请相府的厨子,见识一下严府的奢华饮食,厨子知说了严府小笼包的配料,土财主顿时冷水浇头,自己这两钱远远不够造的。又说民国土匪绑票了一堆人,从衣着上区分不出穷富,于是设宴,鸡鸭鱼肉,看他们怎么吃,穷困子弟只捡多肉的部位吃,富人吃得精细,鸭舌鹅肝之类的。

正所谓,为官三代,才知穿衣吃饭。

显然,食肉阶层与非食肉阶层饮食的分野从最初原始食材为主要区分到食材+烹饪技艺区分了。

底层百姓能得到上好食材的机会很少,只能在佐料上下功夫了,酱、汁等等,随着后来麻辣的引入,辣味遂风靡全国。

民间的流行的美味比如:卤煮、肝肺等等动物下水,是很难进入到宫廷的,反过来,宫廷的饮食配方流散到民间很快就会收到追捧。君不见仿膳餐厅也只是有钱人才能光顾地方。

   科技进步使得农业的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杂交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大规模养殖,高能饲料等等,满足人民肚皮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对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是跨越式的进步,也就是人类基本跨越了温饱线了。但也带来了一个巨大而严重的问题,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最近这些年,吃出来的疾病越来越多。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食材似乎很难回到传统的耕养方式上的安全、有机、绿色。可以说,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法律法规健全的问题,还涉及到种养方式等复杂的成因,这里咱们不讨论了。

总而言之,当我们中国人跨国温饱线之后,吃得好就是下一个目标了榨,这里说的吃得好,与过去食肉阶层的吃得好又大不相同,除了口味上的好吃,更多的因素是营养、安全、健康。

我们普遍感觉现在的肉、菜、水果失去了它们原本的味道,从一般菜市场、一般超市卖得的食品通常是这种类型。很多人怀念小时候的味道,因为小时在农村很多食材还能保持本源的味道。山姆超市能在国内快速扩张,又如此众多的会员拥趸,它能够消费者选到一些上佳的食材是核心原因。

这些年,也有不少家庭农场,打着从产地到家庭的模式,招揽家庭会员,模式设计的挺好,但似乎没有哪家能够经营起来。毫无疑问,我们很多人对农业生产模式还停留在传统模式,远没有意识到现在社会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现在农业,于此同时,传统农民已经达不到选择农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

从吃的饱到吃得好还需要多久呢?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4737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