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故事》:女人可以衰老,但一定要优雅到死
作为一部改编自导演真实经历的电影,2019年《时代周刊》的十佳影片《婚姻故事》似乎是现实婚姻中不少男女的真实写照。
查理,一位颇有名气的戏剧导演;妮可,一个演技不错的舞台剧演员。
两人相识于一部电影,他是导演,她是女主。
第一次的完美合作不仅让二人的事业风生水起,更是让他们步入婚姻殿堂。
他爱她的勇敢善良,她爱他的独立稳重,所有的婚姻似乎开始都是这般美好。
遗憾的是,这一切在妮可渴望寻求工作进一步发展时戛然而止。
自此生活只剩争吵,离婚成为了唯一的出口,一场关于争夺抚养权的战争就此拉开。
在整部电影里,导演虽然以男女两大阵营的对立推动故事发展,但它明显是一部偏女性主义题材的影片。
因为相比较展现婚姻中男女双方之间的矛盾摩擦,它更侧重的,是揭开“女性”这一群体在婚姻中的生存困境。
名为婚姻故事,实际上,是以离婚纠纷演绎当代女性的婚后3大悲剧,并借此警醒我们:
无论何时,女人都应坚守自我,优雅到死。
丧偶式育儿
狄鲁克斯曾说:婚姻是一种奖券,男的用自由作赌注,女的则用自己的幸福作赌注。
然而事实上,对于女性而言,婚姻往往是既赌掉了幸福,也失去了自由。
“我以为生小孩是我们的事,真正属于我们俩的事,但其实也是我自己的事。”面对自己的离婚律师诺拉,妮可发泄地表达着对婚姻的不满。
如她所说,在和查理的婚姻里,她是儿子亨利的主要监护人。除了日常工作,妮可的世界几乎都围绕孩子展开。
陪亨利上游泳课、艺术课,送亨利去做健身、学音乐;白天和亨利一起做游戏,晚上给亨利讲睡前故事;妮可也陪亨利睡觉,尽管在这一点上,查理并不喜欢父母和孩子一起睡。
可以说,在亲子教育这一方面,妮可扮演着“全能妈妈”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查理作为父亲,他是经常缺失的。
然而可笑的是,当两人将要离婚时,查理却开始频繁出现在儿子的生活中。只是这种出现,更多的是为了争夺抚养权。
至于《婚姻故事》所表现的这种丧偶式育儿,在当今社会,它并不是个例,它代表了国内外家庭中大多数女性的生活现状。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国内55.8%的家庭中,妈妈担任着最主要的育儿角色,陪伴孩子的时间最长。爸爸和妈妈同等陪伴时间的占16.5%,而爸爸陪伴较多的仅占12.6%。
显然,父亲在育儿过程中的缺位已经成了普遍现象,而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婚后承受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人家说女人是半个男人,这话是不错的,因为结婚的男人只剩下半个男人了。
丧偶式育儿给女性带来的,就是逐渐活成男人。这样的话,听起来既悲哀又无奈。
失去话语权
有人说,婚姻就是一场男人和女人争夺话语权的战争。妮可无疑是这场战争中的失败者。
“在我们的剧院里,我一直想当导演,然后查理会说下一部。但他一直都是导演,所以从来没有下一次。如果我们不离婚,或许会有下一次。”
“我们家所有的家具都是他的品味,我连自己的品味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因为从来没人要我运用自己的品味。我们的公寓都不是我选的,我只是搬进他的公寓。”
在和查理的婚姻生活里,妮可一直处于失语状态。大到事业规划,小到房屋布置,她都没有发言权。而她的这种失语,源于丈夫查理的自我中心意识。
查理算得上一个自私高傲的霸道文艺男。
他可以为了一部戏剧,带着妮可和亨利在哥本哈根住上六个月,却从不愿为了妮可的工作前往洛杉矶。
当妮可有一个在洛杉矶拍摄试播集的机遇时,他强烈拒绝。因为他不想妮可的事业比自己好,更不愿意放弃在纽约的事业,即便暂时在洛杉矶工作也不行。
作为这种男性霸权下的牺牲品,妮可在家庭中越来越没有存在感、参与感,剩下的,只有听从、屈服。
拜伦说过:要使婚姻长久,就需克服自我中心意识。查理的自我中心意识最终引发了两人的离婚危机。
原本一段幸福的婚姻,应该是彼此成就、相辅相成,却被查理过成了只能“此消彼长”的关系。
他以妮可的妥协、失语,成全了自己的导演梦。对于妮可来讲,这样的退让显然是不公平的。
自我意识淡薄
如果说前面两点,是妮可面对大男子主义丈夫时的被动选择,那自我意识的淡薄,则是妮可主动放弃所导致的结果。
在事业刚起步时,妮可放弃了在洛杉矶成为大明星的机会,甘愿陪查理在纽约工作,成为丈夫剧场的一个舞台剧演员;
当查理将与她在生活中的对话应用到戏剧作品中时,她会因丈夫突然的认可而受宠若惊;
当律师诺拉问她是否想在洛杉矶定居时,她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想不想,而是查理不喜欢。
很明显,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妮可的自我意识已经被她抛弃了。
即便她本身也是一个十分有能力,也十分有事业心的女人。但为了查理,她可以将自己的理想统统埋葬。
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彻底失去自我,沦为丈夫的附属品。
“我变得越来越渺小,我从来没为自己活过,只是让他变得越来越有活力。”
诚如三毛所说:“有时婚姻也会使一个女性迷失自己,不然世界上杰出的女性原应多得多。”
不论是妮可,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女性,她们大多在压抑的婚姻生活中忽视了自我,放弃了追求梦想的机会。
她们照顾子女、迁就丈夫、侍奉公婆。她们总是在为了家庭里的任何人而活,却从来没能为自己而活。
关于女性的这种困境,蔡康永曾发表过一段高赞演讲:
“女性的身份太拥挤,拥挤到失去自我!
女人一生中的角色有员工、女儿、妻子、妈妈、老板、甲方或者乙方……这么多的角色扮演太拥挤了。
在人生中,不喜欢的事情可以说不,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因为只有充分而真实的体会过喜悦和悲伤,我们才有资格说活过!”
遗憾的是,即便是“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这样不值一提的要求,都没有几个女人可以做到。
这不仅是当代女性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回归自我,释放“她魅力”
关于《婚姻故事》,很多人将其视为“婚姻劝退指南”,其实不然。
比起单纯地揭露问题,它更想表达的,是如何解决问题。
影片在最后的十几分钟上演了妮可的完美逆袭。她打赢了离婚官司,也接受了在洛杉矶拍摄电视的邀请。
之后,她更是获得了“艾美奖”的提名。不是演员,而是以导演的名义。离开查理后,妮可终于找回了那个本就可以独立而优秀的自己。
从这个角度看,《婚姻故事》更算得上一部成功的女性婚后自救指南。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婚姻中迷失的女性重拾自我后的“她魅力”。
正如苏菲玛索所说: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华老去,而是在婚姻和平淡生活中的自我迷失。女人可以衰老,但一定要优雅到死,不能让婚姻将女人消磨地失去光泽。
女人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自己,不论是外表还是内心,都应时刻保持优雅、独立。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生活所遗忘。
就好像《82年生的金智英》里的全职妈妈金智英:
成为家庭主妇的她,一度不被丈夫、婆婆所忽视、所不理解。当在平淡而压抑的生活里越来越找不到自己活着的价值时,她决定重拾年轻时的梦想,开始写作。
也好像《我的前半生》里的离婚女人罗子君:
她曾经也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全职妈妈,丈夫的出轨打破了她自以为完美的婚姻生活。一开始,她绝望过,堕落过,但好在她及时认清现实,并在自己的努力下,成长为了一名出色的职场女性。
以上,不论是妮可、金智英,还是罗子君,她们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我们:
回归自我,释放“她魅力”,才是女性追求美满人生的不二法则。
在《婚姻故事》里,查理和妮可的婚姻伴随着妮可的自我意识觉醒而走向尽头。
妮可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而查理尽管也十分欣赏改头换面后的妮可。但可惜的是,此时的两人,已不再是夫妻。他们带着爱,以悲剧结尾。
正如影片最后妮可在信中的独白:我永远都不会停止爱他,尽管现在已经没有意义了。
而在今天,我们谈女性的婚后悲剧,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呼唤她们可以找回自我,变得独立而优雅。同样,更不是为了标榜女权。
归根究底,我们最希望的,是在婚姻中,不论是女人,还是男人,彼此之间多些对话,多些理解,多些共勉,多些尊重,从而能够避免“爱在离婚时”的悲哀。
要知道,婚姻本就是一场修行,而一段幸福的婚姻,自然离不开男女双方的用心经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