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是一本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室内装修、收纳整理,到女性穿着、美容,还有绿植、烹饪、养生无所不包。
一部四百多年前的书,为什么值得我们现代人去读呢?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这本书能引导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创造一种生命的主场感。
《闲情偶寄》书名里的“闲”字是什么意思呢?不是闲着没事,而是忙里偷闲。身体自由不自由,时间空不空,这往往由不得我们自己。
我们在茫茫尘世间奋斗,总会受到外在压力、生活琐事的制约和羁绊,这没办法,但我们可以追求心闲,也就是精神上的闲适和自由。
闲不是卷不赢了就躺平,更不是摆烂,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审美的态度。不管日子多么忙碌,多么琐碎,也不将就、不凑合,用心地经营好生活。
《闲情偶寄》中的这个“情”字也很妙,“情”是人情,也是情趣。一个人能够通人情,能够懂情趣,那就了不起了,既可以自得其乐,又能够把欢乐的情绪带给其他人。
第二,这是一本写给平凡人的,非常接地气的生活美学指南。
要过一种风雅、有品质的日子,一定需要很多很多钱吗?作者李渔就不同意。
用他自己的话说,《闲情偶寄》里所讲到的许多生活技巧、美学窍门,“富有天下者可行,贫无卓锥者亦可行”,也就是说,像比尔·盖茨、马云这样的首富,当然可以去用这些技巧。
但没钱也不要紧,普通人、甚至是贫穷的人,只要有一颗巧心、一双慧眼,在掌握了这本书里的技巧之后,不用花费太多,就可以给生活增添美感,把平常的日子过得有乐趣、有韵味。
风雅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有限的资源可以创造出无限的美好,这是此书特别吸引人的一点。
第三,这本书还可以教给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心法。
幸福这个词听起来平淡无奇,要做到却不容易。在古人看来,幸福不是自然而然的常态,需要努力追求,还需要运气加持才能获得。
一、李渔何许人也
明末清初的一位生活美学家,叫作李渔,木子李、渔夫的渔。这个人特别有意思,用今天的话说,他过的是一种“斜杠”人生。列举他的身份:知名畅销书作家、出版社老板、编剧兼导演、戏剧理论家、园林设计师、美食家、养生达人、旅行达人等等,非常多元。
他的很多作品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家里有小朋友的书友可能让孩子背过“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这部帮助儿童学习对仗的声律启蒙读物就是李渔编写的《笠翁对韵》。“笠翁”就是李渔的号。
再比如《芥子园画谱》,喜欢艺术的朋友肯定知道,这是一本绘画教材,齐白石先生刚开始画画的时候,就是跟着这本书一幅一幅学的,这本书的编写者还是李渔。
所以你看,从儿童读物到美术教材,他统统涉猎。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喜欢探索的人。
李渔的人生
李渔,生活在明末清初,是浙江人。他是一个“富二代”,家境很好,小的时候就特别聪慧,“四书五经”过目不忘,诗词、歌赋、古文无一不擅长。他还有一个美称,叫作“五经童子”。“五经”是儒家代表经典,“五经童子”就是夸赞李渔是儒家学问的超级“小学霸”。
可是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好,考试总有很多难以把控的偶然因素。李渔参加了乡试,很不幸,没有考中。没关系,复读两年再去考,还是落榜。这对于少年天才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但还有更大的打击,就在他埋头复习考试的那几年,大明王朝经历了风雨飘摇,最终灭亡了。这对于李渔来说,简直就是人生幻灭。
在此之前,他的人生目标清晰、明确: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然后为朝廷贡献自己的才智。虽然说科举之路很不顺利,但是没有关系,他对自己的才华有信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总有梦想实现的那一天。
但改朝换代就不一样了,他想要服务的朝廷都覆灭了,国都没有了,为谁效力去呢?人生突然就失去了方向。对于李渔来讲,这段时光是非常痛苦的。
不过,他是很能面对现实的那种人,不会让自己长时间沉溺在彷徨、焦虑里。他是怎么应对的呢?
希望破灭,但人还要活下去,李渔真是做到了能屈能伸。
“屈”是什么呢?就是顺应现实。没有官做了,他还得糊口,得养活自个儿和家里人,李渔不得不收起一身傲骨,游走于达官贵人之门。
李渔自嘲说,“我是终年托钵”,钵就是和尚化缘吃饭的器皿。李渔的意思就是说,我长期寄人篱下,四处打秋风,帮着达官贵人撰对联、写文章,给他们设计园林,陪着他们聊聊文学艺术、聊聊戏曲,然后得到物质上的报偿,你有钱、我有才,那就用我的文化资本去兑换你的经济资本。这就是“屈”。
可是李渔不仅能够“屈”,还能“伸”。仕途走不通了,那他就换一条路走,改走创作道路,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这也是人生的觉醒与转型。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非常发达,从文人士大夫到普通的市民百姓都爱看戏,李渔就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转型成为了自由撰稿人。
他非常高产,短短几年就写出了《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著名的剧本,还有好几部的畅销小说。要知道在古代,文采斐然的大家有不少,但很少有人是完全依靠写作维持生计的,一般文人的写作是抒发内心、表达自我,李渔是面对市场,面对真实的用户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渔是一个蛮有现代感的文人,他的作品非常火爆,火爆到什么程度呢?刚出版没几天就被一抢而空,甚至才写到一半,就被人拿去排戏了,他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作品早早就走出了国门。
日本有一个学者,名字叫作青木正儿,在他所写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就提到,日本德川时代的人,只要谈到中国的戏曲,所有人都会立刻说起李渔。你看,李渔出名了。
当然,名人也有名人的烦恼,李渔最大的烦恼就是盗版。他的书太火了,很多不法商人剽窃、翻刻、翻印,李渔坚决捍卫自己的著作权,怎么捍卫呢?打官司维权,自己设计独家商标,在书里用文字警告不法书商……可以说,李渔是最早有版权意识的古代文人之一。
后来,他干脆就到南京,也就是当时的金陵,在那里创立了一个私家出版社叫芥子园,写作、印刻、发行、销售一条龙,自给自足,最大程度地减少盗版带来的损失。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从文学创作转向了文化产业的经营。
你看,李渔能屈能伸,在改朝换代之际,成功地安身立命。了解李渔的生平后,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这本书的意义。李渔不只是要跟大家谈谈美,谈谈过日子的品位,而是要帮助经历了时代巨变的一代人,重新去确定生活的意义。
如果你的生活顺风顺水、无风无浪,那审美也好,艺术也好,可能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点缀。但如果你经历过生活的挫折、磨难,失望过、沮丧过,疼过、痛过,那艺术和美或许能够疗愈你。
这是一本生活美学指南,也就是说,它能指导人们经营美好日子,从服饰美容、种花种草、室内设计、美食养生等各个方面追求欢乐。不过,在李渔看来,人们之所以要享乐,不是为了享受欢乐本身,而是因为人是会死的。
所以,在行乐这一章的一开头,他就大大方方地谈到了死亡。这段话说得非常通透,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伤哉!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还没谈乐,先伤心起来,感叹“伤哉”。
他说老天爷创造了人,万物之灵,可是寿命有限,活不过一百岁。当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人们的寿命比李渔那个时候延长了不少,但能活过百岁的其实也不多。
“彼夭折之辈无论矣,姑就永年者道之,即使三万六千日尽是追欢取乐时,亦非无限光阴,终有报罢之日。”
李渔说,抛开那些年纪轻轻就夭折的人不说,就算是长寿,活到一百岁,满打满算也就三万六千个日子,总是要结束的。
有一本书里就提到,如果将生命中每个月算作一个格子,过一个月涂掉一个格子。然后就会发现,一生的时光就这样呈现在面前,涂着、涂着就满了,很现实、很残酷。
其实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无限游戏,输了可以重来,但只有生命本身是一个有限游戏。时间到了,不管你有多么留恋,多么不舍,还是要谢幕,要退场。
人是要死的,这也罢了,而且人生还很苦。李渔接着说,
“况此百年以内,有无数忧愁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锁,惊风骇浪,阻人燕游。”
就算你活一百岁,这一百年里头,还要经历无数的忧愁困苦,会遭受病痛的折磨,会被名、利牵绊,甚至会遇到各种艰险波折,让你没有办法好好地享受生活。所以你看,百岁人生听起来不错,但无忧无虑享福的岁月,加在一起能有多少呢?恐怕也不多。
人要死,人生苦,这还没完,李渔说,我们还常常活在惶恐不安里,因为时不时会听说他人的死事。
“又况此百年以内,日日死亡相告,谓先我而生者死矣,后我而生者亦死矣,与我同庚比算,互称弟兄者又死矣。”
一会儿听说比我年纪大的某某死了,过几天又听说某个岁数比我还小的也死了,还有跟我同龄的、称兄道弟的,也走了。
你想想,动不动听到这样的消息,就算不会触目惊心,也会波澜起伏、心绪不宁,是不是?明明是一本讲如何享受生活的书,可是李渔却要从死亡谈起,为什么呢?
李渔把死亡问题不遮不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是因为死亡最能引发人们对自身存在的反省,只有意识到死亡一定会到来,生命一定会终止,我们才会晓得,活着本身不管多难,本身就已经是很值得庆幸的事情了。
也正因为一辈子苦多乐少,才更要好好地经营,努力把日子过得更有美感。
李渔的这种观念,在古代文人中其实也很普遍。
你大概也听过,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这样一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苦短,那还不得“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吗?
李渔在这本书里,举了一个例子,非常耐人寻味。有一个叫作康海的人,是明朝的状元,他在北邙山脚下建造了一个亭园。
北邙山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这座山在河南的洛阳,是崤山山脉的余脉。北邙山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风景好,而是因为墓葬多。中国历史上流传一句话,叫“活在苏杭,葬在北邙”。
苏州、杭州是人间天堂,好吃、好玩、好景色;北邙山,风水好,是死者的圣地,秦国的丞相吕不韦、三国时刘备的儿子刘禅、南唐后主李煜、唐朝大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葬在北邙山。
所以有一句唐诗就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山上没有什么空地了,都被各朝各代的名人坟墓占满了。
你看这个康海,给活人享受的园林,却建在了北邙山脚下,这个选址够独特的吧!“所见无非丘陇”,天天面对的不是绿水青山,除了坟就是墓,听说过海景房、湖景房、山景房,估计你也是头一次听说墓景房的吧?
有个朋友去他们家做客,实在忍不住就问了,说“日对此景,令人何以为乐?”天天面对这样的景色,不觉得瘆得慌吗?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康海淡定地回答:
“日对此景,乃令人不敢不乐”,正是因为天天面对这样的景色,我才不敢不快乐。
李渔特别欣赏康海的回答,还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这种向死而生的清醒态度,让这本《闲情偶寄》有了一种特别的分量和厚重。一辈子不长,生命也很脆弱,但李渔并没有忧愁伤感,而是选择了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把明天恐怖的死亡,转化为今天认真活着的理由和动力。
好好活着的动力有了,那么,具体该怎么做,才能过上优雅的、富有美感的生活呢?
二、如何经营美好生活
《闲情偶寄》这本书里,提供了非常详尽、细致的方案。这些美好生活小提示,可以用李渔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
只要你能真正用好闲暇时光,拥有一双慧眼,那么恭喜你,你就能在林林总总的世界万物中欣赏到美,还能利用纷纷扰扰的信息创造出美。
这句话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段闲情”和“一双慧眼”,可以作为李渔生活美学的两大诀窍。
我们先来说说这一段闲情,这是美好生活的前提。
01.滋养闲情,在忙碌中洞察前景
一个人要是总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永远忙忙碌碌,那往往身心俱疲,很难有心情、有意识去经营自己的生活。咱们可以琢磨琢磨,忙者,心亡也。
这个字的结构本身就在告诉我们,人要是总处在忙碌的状态里,日日夜夜,不停操劳,那心灵必然会逐渐地茫然、麻木。有的人忙着追名逐利,可等房子、票子、车子全忙到手了,却发现把心给忙丢了,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分辨力全都丧失了。别说生活美不美了,恐怕连自己的方位和前进的方向都丢失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事。
在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稍稍停一下想一想“忙者,心亡也”这句话,来调整一下节奏。
你可能会说,现代社会的职场“打工人”,哪有不忙的呢?就像李宗盛的歌里唱的,“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闲情,太奢侈了吧?
其实,李渔说的“闲情”,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忙里偷闲。
作为一个“斜杠”人士,他一辈子也一直挺忙的。李渔曾经为政府办事机构,写过一副对联:
上联是,“能与山水为缘,俗吏便成仙吏”;下联是,“不受簿书束缚,忙人即是闲人”。
吏是官府里头的办事人员,要处理各种琐碎繁杂的事情,身体上根本闲不下来。
但李渔告诉我们,身体闲不闲,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心灵闲不闲,确实可以自主选择的。
哪怕你在办公室里很忙碌,能够中午抽空出去溜一圈,闻一闻花香,听一听鸟叫,与山水为缘,亲近一下自然,那么那一刻,你就从俗吏变成仙吏了。每天要应付很多的工作任务,但要不受簿书束缚,干活的时候全情投入,下班之后,把自己的思绪和情感从工作里超脱出去,发展一下自己的爱好,能做到不被工作束缚,那么忙人同时也可以是闲人。
在李渔看来,甚至连睡午觉这件事,也是忙里偷闲睡得格外香。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勿有心觅睡,觅睡得睡,其为睡也不甜。必先处于有事,事未毕而忽倦,睡乡之民自来招我。”
也就是说,吃过午饭之后,你不要专门想着:我要睡午觉了,我要睡午觉了……太刻意了,就算是睡着了也不够香甜。必须先处在一种有事可做的状态,等到事情没有做完,而忽然产生睡意,那个时候,瞌睡虫自然会来找你。
李渔说自己很喜欢一句古诗,“手倦抛书午梦长。”意思很明白,捧着一本书,看着看着困意袭来,手拿不住书了,顺手一扔,然后就睡过去了。
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迷糊一会儿,特别香甜。这种体验人都有过,真的是非常惬意,有时候可能就迷糊了五分钟,但非常提神。
忙里偷闲的“闲”,要比闲着没事的“闲”更加滋养人。
你看,生活不管多么忙碌,其实都是有缝隙的。可是,缝隙就是缝隙,放在那里,它没有办法自己扩展。但是人,我们可以去思考怎样利用好生命里的缝隙。利用好了之后,缝隙就会变成一个窗户,你可以透过它,看到更美的风景。
所以“闲情”这个字很有意味,咱们不能只看到“闲”,还得注意到这个“情”字。“闲情”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情感体验,能够举重若轻,就能从忙碌中体味出闲情来,保持一份从容不迫的心境,那么即便光阴嗖嗖似箭,你也可以气定神闲。
一段闲情是美好生活的前提,但光有闲情还不够,还得要有一双慧眼。
02.锤炼慧眼,在日常中创造新意
慧眼当然是个比喻,在李渔看来,你要体验美、享受美,还要有创造力。闲情强调的是放松,慧眼强调的是行动。怎么样行动,才能锤炼出一双慧眼,才能创造出美呢?
把这本书里所有的建议读完之后,总结了三个要点:爱生活、会创意、懂选择。
首先要爱生活。
李渔在谈到室内布置陈设的时候就说了,好的设计“使人入其户登其堂,见物物皆非苟设,事事具有深情”。
“物物皆非苟设”说的是,房间里的每一件家具、每一个摆设,都不是随随便便放在那里的,而是经过规划和搭配,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作用。
“事事具有深情”就是用心思,肯对自己的住所用心思,而不是将就、凑合、随便。真正重感情的人,不仅在对待其他人的时候怀揣美好的情谊,连对待物品也是情深意重的。
法国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你有没有想过,眼睛怎么样才能发现美呢?不是把双眼拼命睁得大大的就行了,你得首先对这个世界有热情、有好奇,有探索的冲动,有了对生活的爱,你的眼睛才可能变成慧眼,才可能看到更多的美好。
第二个要点,就是要会创意。
李渔这个人,在文学创作上强调不落窠臼、追求新意。在生活中,更是一个典型的创意达人。
比如有一段时间,他成了“杭漂”,在杭州谋生。在西湖边散步的时候,就开始动脑筋了,他要买一只船,别的地方也不求标新立异,但要在窗户上做些文章,“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
“便面”这个词听起来有些费解,说白了就是扇面,把窗户设计成扇面的形状。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这个船在湖上行进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效果呢?“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坐在船上,两岸的风景、建筑、植物、行人,统统都纳入了扇面之中,可不就是一幅天然的好图画吗?
你可能已经想到了,这个设计的本质就是借景,很多园林的窗户设计,也经常会用这种手段。但是李渔把它挪移到了船上,这种转化式的创新有两大妙处:
第一,船是移动的,所以便面里的景致也是时时变幻的。“摇一橹,变一像,撑一篙,换一景”,这样一来,一天之内窗户里会呈现出百千万幅山水画。
第二,这种设计,不但可以娱乐自己,还能够同时娱乐他人。你想想看,从船内往外看,是一幅一幅的扇面山水;那船外头的人,如果往船里头瞧,便面同样可以起到画框的作用,把船舱里的人,喝酒的、聊天的、听曲的,还有茶几、杯盘都变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
这是不是很像那首现代诗里写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李渔在西湖上设计了这么一个带便面的船,不过可惜,因为经济原因,他最终没能买得起这样一只船,所以仅仅停留在设计的层面。但是,他有一样设计是真的落了地。
在他的家乡浙江的兰溪,李渔设计了一个小亭子,这个亭子的名字也非常有趣,叫作且停亭。这个名称可以说充分表达了亭子本来的用意:亭子的位置,一般都选在风景特别好的地方,所以站在亭子里头,四面都是空旷的,你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最美的风景。我们人生也是一样,不要只着急赶路,姑且停下脚步,拥有一段闲情,用你的慧眼去好好欣赏一下周围的美景。
李渔是一个创意达人,他分享了不少创意生活小贴士,他还特别强调一点,就是经济、适用。
他说,“凡予所言,皆属价廉工省之事”,意思就是,我给你介绍的都是花钱不多、费力不大的窍门。就拿这个扇面窗户来说,不过就是“曲木两条、直木两条而已”,“绝无多废”。但这份创意,却不是有钱就能买来的。
李渔的这种生活态度,让人非常喜欢。要改善生活状态,物质固然重要,但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更重要的其实是一种能力,用自己的巧心、慧眼,将寻常事物点铁成金、变废为宝,增强创造的幸福感。
一双慧眼,意味着你要爱生活、会创意,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懂选择。
生活美学的核心就是选择。比如说,我们在烹饪菜肴的时候,就面临选择。不知道你想过没有,什么样的鱼适合做汤,什么样的鱼适合切块红烧呢?咱们来看看李渔,是如何选择的。
他说,“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首先吃的就是它的鲜,其次是它的肥,要是一种鱼既肥又鲜,那就是鱼中极品了。
“然二美虽兼,又有所重在一者。”哪怕一种鱼又鲜美又肥美,那也是有所侧重的。
“如鲟、如鯚、如鲫、如鲤,皆以鲜胜者也,鲜宜清煮作汤。”像什么鲟鱼、鯚鱼、鲫鱼、鲤鱼,这些鱼都以鲜胜,以鲜美为特色的鱼最适合的就是清煮作汤,保留它的原味。
“如鳊、如白、如鲥、如鲢,皆以肥胜者也,肥宜厚烹作脍。”像鳊鱼、白鱼、鲥鱼、鲢鱼,这些鱼的特色是肥美,那最好是切片、切块,用比较重口味的方式来烹煮。
鱼的特色不同,烹饪方式就不同,这就是选择。
再比如,一种食材该和谁搭配,不和谁搭配,那滋味也完全不同,这也要靠选择。说到这儿,我想考考大家,芋头和山药是两种相当日常的食材,你知道它们的烹饪方式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不擅长做饭的人,这个问题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但读到李渔的观点,可恍然大悟。他说“煮芋不可无物伴之,盖芋之本身无味,借他物以成其味者也;山药则孤行并用,无所不宜,并油盐酱醋不设,亦能自呈其美,乃蔬食中之通材也。”
李渔把食材的烹饪方式分为两种,一种叫作“孤行”,孤独地行走,很浪漫的说法,其实就是单独做,不需要跟其他食材混合;另一种叫作“并用”,顾名思义,就是搭配其他食材一起做。
比如芋头,就不能没有他物配合,因为芋头本身是没有味道的,要借其他食材的味道来增加自身的味道。怪不得,我非常喜欢吃扣肉芋头煲,芋头就是借了五花肉的香气。
而山药,孤行、并用无所不宜,和其他食材混搭好吃,单独做也好吃,即使不加油盐酱醋也能自成其美,还是好吃。所以李渔对山药的评价非常高,说它是蔬食中的通材。
你如果喜欢做菜做饭,不妨用李渔的方法,去思考一下各种食材,看看哪些适合孤行,哪些必须并用,哪些孤行并用皆可。
李渔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平民美食家,哪怕烹饪最普通的食材,也懂选择。不光如此,他还是一个美妆服饰达人,穿衣打扮的诀窍同样在于会不会选择。
比如佩戴首饰,不是珠光宝气就能增娇益媚的,搞不好还会损娇掩媚。怎么戴呢?要根据情况不同来选择。
脸上皮肤不够白,或者头发的颜色发黄,那就可以增加配饰,借用珠玉之光,来增加肌肤的颜色,掩盖发质的不足;如果你的皮肤状态不错,白里透红,头发乌黑,那就没有必要满头珠翠,首饰太多,就是见金而不见人,是以人来装饰珠翠宝玉,而不是以珠翠宝玉装饰人了。
首饰的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当然李渔也说了,这两件基础款的首饰,不可不求精善,材质做工要好,还有簪子的颜色,宜浅不宜深。
为什么呢?这样才能突出头发的黑色,耳环不要大,珠玉一粒、金银一点都可以,能够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就行了,过大反而有喧宾夺主之嫌。
你看,李渔生活在四百多年前了,还是一个男性,但他提出的美妆建议跟今天的很多时尚博主们还蛮有共鸣的。
有一个人分享法国女生的穿搭法则。比如,如果今天穿一件比较亮的衣服,那她可能就不会化妆,至少不会化很显眼的妆,这样才平衡;要是穿黑色衣服,就会涂亮色口红,还有化妆的时候,一般眼睛和嘴唇二选一,不会全副武装。
类似的穿搭建议,其实,李渔的这本《闲情偶寄》里也都有提到。时代不同,国度各异,但基本的品味理念却是相通的。品味不是追求流行,不是追求昂贵,更不是堆砌,更多的是搭配、是取舍、是选择。
说到生活美学,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作优雅,那什么是优雅呢?穿一身名牌、就是优雅吗?住别墅、开跑车,就是优雅吗?吃名贵的菜肴、喝陈年的威士忌,就是优雅吗?其实优雅的本质,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选择,对自己一言一行的选择,对自己日常生活细节的选择。
这一点上,中西方是不谋而合的。英语当中的优雅叫elegant,来自于拉丁语eligere,原意就是,非常有技巧地选择事物。
所谓优雅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富有技巧的选择。
李渔给了我们经营美好生活的建议:
你得有一段闲情,要把自己从忙碌琐碎的工作中暂时抽脱出来的能力,然后还要培养一双慧眼,对生活抱有热爱,愿意开动脑筋,去做一些小创意,并且懂得如何去选择。这样,哪怕是外在的生活逼仄窘迫,你也能超越各种限制,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不过,如果仅仅把《闲情偶寄》看成是一部生活美学指南,那就小瞧了李渔,他还有更大的抱负,他是想通过这本书,去探讨如何安顿心灵,如何获得幸福。
三、如何疗愈至暗时刻
幸福这个事情说起来平常,其实很不容易。看过一个视频,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接受央视的采访,主持人就问他,“你幸福吗?”
莫言愣了一下,回答说“我不知道。”他又解释说,“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吗?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你看,莫言才华耀眼,荣誉傍身,名声赫赫,财富应该也不缺,可是他说自己不幸福。可见幸福,既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无关外在的评价。
那幸福是什么呢?李渔就说了,“乐不在外而在心”,欢乐是一种内心感受,“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不管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心里觉得幸福,那就到处欢乐满满;内心不觉得幸福,哪怕外在环境再优渥,也是苦不堪言。
一个人成不成功,我们这些外人都能看得清楚,但幸不幸福,只有他自己才晓得。幸福无关外在,只关乎内心。这就难了,外在的目标好歹很明确,我们总有努力的方向,但内心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有点玄乎。我们该拿它怎么办呢?
李渔给了我们一个解决方案,你不妨参考一下。
他说,“此术非他,盖用吾家老子‘退一步’法。”李渔声称,这个方案也不是他拍脑袋想出来的,是从“吾家老子”那里学来的。老子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跟李渔是本家,当然跟我也是本家,所以李渔称他“吾家老子”。
这退一步法究竟是什么呢?
“以不如己者视己,则日见可乐;以胜于己者视己,则时觉可忧。”
简单来说,就是看你选择跟谁去比较,要是把境况不如自个儿的人当作标准去比较,就会觉得很多事情都不错,让人开心;但要是把比较的对象换一换,换成那些境况比自己好的人,那比来比去,越比越憋屈,越比越烦恼,越比越灰心,所以退一步法的核心,就是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我们常说,人要维护好心理平衡,这个平衡怎么维护呢?往高处看是人的本能,但总是向“上”比,就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失落,那心理自然就会失衡。所以我们还得经常往“下”看一看,退一步就能比出自己的优势,心胸也就开阔了。
古人夜不能寐,或是为爱情,或是为事业,或是为家国兴亡,或是为坚守气节,跟他们一比,你的失眠就显得微不足道。他们虽然没有安眠药,但是从来不会为睡不着而焦躁,要么弹古琴,要么观松月,要么徘徊散步,就连陶渊明“披褐守长夜”中的“守”字里,也透着一种安定和坦然。
在无眠的夜晚,这些诗词成为精神加持,让人不再痛哭,不再焦虑,不再把睡不着当回事。当你放弃了跟失眠的搏斗之后,竟然会轻松地睡着了,这就是李渔说的退一步法。
李渔在书里,讲了一个蛮有趣的小故事。
话说有一个身份显贵的有钱人外出公干,住进了一间地方政府的招待所。正值酷暑天气,招待所非常湿热,古代也没有空调,床帐子里头蚊子、虫子嗡嗡嗡,赶都赶不走,这位显贵人士很难受,就想起自个儿在家的时候,那是“堂宽似宇,簟冷如冰”,房间又大又宽敞,床上铺着凉席很舒服。不仅如此,“又有群姬握扇而挥”,还有许多漂亮的姬妾在旁边伺候,挥舞着扇子给自己扇风,多么快活!
这个人越想越烦躁,越想越气愤,我这哪里是外出旅行,是出门找罪受!这一烦躁,就跟我以前一样,彻底失眠了,整宿睡不着觉。
同一家招待所里,还住着一个客人,他只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基层小官,一个亭长,连房间都没得住,只能露宿在台阶下。这可惨了,被一群穷凶极恶的蚊子追着,又叮又咬,满身是包,连筋都要露出来了,实在熬不住了,这个亭长只好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跑来跑去,让四肢不停地活动,这样,蚊子就没有办法落足了。
睡不着觉的显贵人士出来逛,就注意到了这个亭长,看他“形则往来仆仆,口则赞叹嚣嚣”,身体来来回回奔走不停,但嘴里却一直在叨叨,“今晚上真是不错,很好、很好、很开心”。
这位显贵就搞不懂了,你都落魄倒霉成这个样子了,怎么还能苦中作乐呢?于是他把亭长叫到了身边问道,“这个招待所条件太差了,你遭的罪比我厉害十倍百倍,我都苦不堪言了,你怎么还能自得其乐呢?”
亭长回答说,“当年,我被仇人陷害,身陷牢狱,那也是一个大热天,狱卒怕我逃跑,每到夜里就把我的手、脚全都捆起来,让我动弹不得,那个时候的蚊虫比今夜多上好几倍,我只能任它们叮咬,连稍稍躲避都不能,跟当年的惨状相比,现在简直幸福多了。我能够四处走动、躲避蚊虫了,这区别简直比神仙和凡人,比人和鬼的区别都大。我拿过去跟今天比较,是以但见其乐,不知其苦。”
从亭长的故事来看,我们用退一步法的时候,并不一定要和别人比,和自己比就行了。人生在世不管是疾病、挫折,乃至灾祸,谁没有遭遇过逆境呢?
每个人的至暗时刻都不一样,至暗本身也是一种个体感受,但是记住并且谈论自己的至暗时刻,其实是有价值的。
用李渔的话说,“凡人一生,奇祸大难非特不可遗忘,还宜大书特书,高悬座右。”也就是说,普通人的一生,遭遇的那些至暗时刻,非但不应该忘记,而且还应该大书特书,把它高高悬挂起来,当成座右铭。因为经历过至暗时刻,你就会对当下抱有一份特别的感恩,经历过风雨,才懂得彩虹的绚烂与美好。
忘了谁说的,美好生活有四大要素,吃得进,拉得出,睡得着,想得开。话糙,但理不糙。
在学会退一步之后,我们或许更能够体味到生活中一些基本的欢乐。
今天大家常常讨论,是要卷,还是要躺。《闲情偶寄》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卷和躺之外的另一种方案,就是退,保持刚柔相济、张弛有度的松弛感。
从繁忙从压力中退一步,就可能发现甚至创造美的生活;从与他人与自己的比较中退一步,就能够拥有海阔天空的心境,感受到幸福。
李渔在《闲情偶寄》这本书中看似在聊各种生活美学的窍门,背后暗藏着一个重要的观点:
人不能仅仅满足于学会存活,而要学会生活。存活是被动地维持生存,而生活是要主动地介入,用一种积极、昂扬的姿态,过好属于咱们自己的日子。
就聊到这里了,愿你拥有一段闲情,一双慧眼,一份新鲜有趣的生活。
随笔/恒之馨(整理)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380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