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哀而不伤的结尾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说起与它的缘分,偶然却也深刻。如果它是一个人,那我对它就是一见钟情、就是一往而深。
第1次遇见它,是在喜马拉雅。当时在找好听的小说。《落日玉长河》(似乎叫这个名字)评分蛮高的,于是点开来听,一听就喜欢上了,一发而不可收拾,连着听了两遍,还是不过瘾,又忙着找书来看。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弄明白,原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穆斯林的葬礼》。书已经读完了一遍,意犹未尽,现在正在读第2遍。
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独特的叙事结构——采用两条时空线索交叉叙述的方式,一条围绕父亲展开,一条围绕女儿展开。故事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新颖别致,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神秘感。
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语言细腻优美,画面感强烈,又富有抒情色彩。大量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字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比如,它写顾客稀少——顾客像零星碎雨,点点滴滴……
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让我增长了许多见识,对穆斯林文化有了直观深入的了解。小说以回族的宗教文化和生活习俗为背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穆斯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包括宗教仪式、信仰观念、生活禁忌等等方面。
喜欢的原因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里,我想说说我最喜欢的一个情节——结尾处,楚雁潮在新月的安息地拉《梁祝》。这一情节极具感染力和象征意义,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梁祝》是一首经典的爱情乐曲,旋律悠扬、凄美动人,如泣如诉地诉说着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永恒的爱情故事。
新月去世多年了,楚雁潮依然执着地在她的安息地拉《梁祝》,象征着他们的爱情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一般超越了生死,展现出了一种令人心痛却无与伦比的绝美。新月是不幸的,但从爱情这个角度来说,她又是极其幸运的,就如她的同窗好友兼嫂子淑彦所说:“新月值了。”
喜欢这一情节有两个原因,首先,这一情节余韵悠长,如果说这本书就是一首诗的话,那它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它就像一首动人的乐章的尾声,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我们会回想起这对年轻人的爱情的点点滴滴,引发我们对爱情、对人生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另外,其实是我喜欢这个情节的主要原因——“哀而不伤”,以前读《诗经》经常看到评价说“哀而不伤”,我始终不能清晰地明了这个含义,当读到楚彦潮拉琴这一情节时,我终于豁然开朗了。
这个情节的“哀”是毋庸置疑的,痛失所爱,谁能不哀?《梁祝》如泣如诉的旋律,更加深了这种哀愁的氛围,让读者情不自禁跟着他一同陷入哀愁里。
但是,它绝对“不伤”。时隔多年,楚雁潮依然坚守着他们的爱情,他用拉琴来表达这种坚守,展现出一种非凡的超越悲伤的力量。伊人已逝,但那又如何?爱永恒,它永远在楚雁潮的心中。他的拉琴,不是陷入悲伤无法自拔,而是以这种方式表达他的爱、纪念他们的爱情,是一种爱的执着,从而使得这一情节的“哀”中,包含着一份温暖——一份令人心动的温暖。
楚雁潮在新月安息地的拉琴,凄美,却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散发出一种温暖。“哀而不伤”,我喜欢~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