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课堂” 摘录
2024年暑期仁怀习课堂公益培训的第一天,第一堂课就是管老师上的《西门豹治邺》第一课时。习课堂的结构基本固定,但每次听管老师上课,总有一种震撼。尽管他的课语调越来越趋于平淡,可很多细节,很耐人寻味。 第一次自由读结束,管老师评价:“刚刚同学们读书的时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腿放得很正,脚在课桌下,也能放得平平的,了不起。”
听课时,我一直看着管老师怎样点赞,怎样竖大拇指,竖了多少次大拇指,个别辅导了几个学生,没有关注学生腿怎样放的,连坐姿也没有太留意。管老师这么一说,果然,同学们双脚都踏得平平的,没有伸脚跷腿的。看来,我观课的角度还是没有摆脱“看上课老师而非学生”的老习气。
读词语环节,管老师不是让学生读一遍,也不是读两遍,他要求学生看到他伸几根手指头就读几遍。学生没有过这样的训练,习惯了读两遍,导致读错了好几处,管老师笑了,很宽厚的那种笑。谁说习课堂生硬呢?管老师上习课堂感觉很放松,很真实,很恬淡。有时就是这样别有用心地考验一下学生注意力,这样平平的一笑,课堂自然多了一份真实、从容。 读完词语再自由读,这次管老师表扬了两个同学:“我听王俊读,第一遍,他读得有点吃力,但第二遍读的时候进步了不少,老师最喜欢的同学就是有进步的同学。” “刚刚义仁读的时候,读得很快,听不清在读什么。我跟他说,你读慢一点,读清楚。再听他读,他就读清楚了。这样的学生就是老师最想教的学生。” 任务三再读课文,管老师这样表扬义仁:“义仁这次读书不仅读清楚了,还读流利了。老师最开心就是老师说的话,学生听了,做了。谢谢义仁让我开心。”这话讲得真诚,我们听了也很温暖。 接着,管老师再次表扬了王俊:“王俊这次读得更好了。第一遍读、第二遍读、到现在读,他一点一点进步。学习就是这样的,做事就是这样的,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这哪里还只是评价读书,这分明是借读书来告诉王俊、告诉全班同学,要完成自我提升、自我救赎,就是要这样一点点实践,别人都替代不了。我想起了曾经看过,也总是拿来勉励自己的那个小视频——一匹马陷入了沼泽,主人已没有办法把他救出来,选择了放弃。后来来了一个牧马人,他用木棍插到淤泥中,试出了沼泽的深度,然后命人赶来了马群,并让人策马扬鞭,不断驱赶马群,群马围着沼泽奔腾,并发出阵阵嘶鸣。这匹马受到感染,一次次从淤泥中拔腿,又一次次失败,尝试多次之后,一跃而起,拨出前腿,最终走出了泥潭。我总用这个镜头来勉励自己锻炼身体,战胜病痛。我常常想,学习能力的形成和锻炼身体是一样的,都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管老师表扬王俊同学读书靠自己一次次实践,一次次努力,就可以进步。对于王俊来说,是多么具体的评价,多么自然的人生启发——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管老师说习课堂是立德树人的课堂,他对学生人生观的引导,就是在这样的表扬中升华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进步,老师说这样说他,他就觉得自己是这样的,愿意向这个方向努力。
每次听管老师课,总要深深惊叹他的课堂表扬和激励。他眼光犀利,思维深邃,取点精巧,寓意深远。管老师这种本事,不是能效仿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因为,这些都是他读过书、经过的事、思索过的道理,在课堂的某个孩子某个行为中的一个自然的投射。 任务二的写字,何其简单。管老师的处理却深刻揭示了习课堂倡导的不是学习的形式,而是真正的有效学习—— “什么是最好的抄写?有些字已经会的,可以不抄;有些词抄写了两遍还没有记住的,可以抄三遍、四遍……这样抄写词语就是动脑筋学习。我要看看哪些同学是连抄写都是在动脑筋的。”
管老师边巡堂边说:“我看到了开动脑筋的xxx;我看到了很会动脑筋的xxx;对啦,沈凤阳在开始动脑筋啦……” 过了一会,管老师说:“时间不多了,要学会用时间哦。找不会抄写……” 时间到,管老师先是点了三个同学的名字:“他们这三个同学,时间愉快到了,他们还没有抄完,他们选择先做第二题,做完第二题,还有一点时间,他们马上回头来做第一题,继续抄写词语。看,写作业、用时间,也是要动脑筋的。” 我们一直说习课堂训练学生的时间意识,但更多时候就是老师统一用计时器调控时间,让学生写完作业读背奖励题利用零碎时间。真正学习自主地使用时间、调控时间做事,普遍缺乏训练和指导。今天第一次看到习课堂上,对学生使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指导。这个指导是在巡堂的提醒与评价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习课堂所倡导的有效学习、有效使用时间、学生的主体意识等,管老师一直在不断深入研究,这节课、这些细节就是最好的例证。 管老师没有用这些来要求习课堂的一线教师。因为他总是说,习课堂是家常课,是一线老师的课。他体谅一线老师,他希望一线老师平平常常地上课,按自己的水平尽力上,那就好。 但作为一线教师,我想,我们还是要看到管老师课堂细节处理的深意,更应该时时清醒地把握习课堂的本质。
以上来自“家常课”公众号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