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里看人性
最近看到《西游记》里,关于唐僧的片段,颇有感触。
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终于等到了唐僧路过,帮他从五指山下救出来,孙悟空听观世音菩萨的指示拜唐僧为师。
唐僧是凡僧,孙悟空则是有一身本领的非凡人。从一开始的互动里,可以看出唐僧有点压不住孙悟空,孙悟空很急躁,不是很服唐僧的管教。
其中有一幕是他们到一家农户借宿。结果那家农户遭盗贼,孙悟空棒打盗贼。一连打死了好几个,最后一个盗贼跪地求饶,唐僧赶紧说饶他性命,孙悟空用手给盗贼推一边了。盗贼还是倒地死了。
这让唐僧难以接受,他说盗贼都求饶了,孙悟空却还伤他性命。而孙悟空觉得自己就是轻轻推一下,盗贼就死了,而且对他来说,杀几个人很正常,算不上什么,况且这些人是坏人,本就该杀。
孙悟空说着说着也对唐僧生气了,他的劣性脾气上来有点想对唐僧不敬,不过还是忍下去了,却扔掉帽子,说不去取经了。
孙悟空要回花果山,路过老龙王那边喝点酒。
这时候,只有唐僧一人了,孙悟空离开他了,他的白龙马也丢失了。
唐僧只好徒步继续往西走,山路崎岖,途中还遇到了蛇。
身单力薄的唐僧,害怕蛇,但是他没有停步向前走。顶着日头,晒着满头大汗,也要继续往前走。
在这一幕里,看到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坚定决心。就算身边的条件变差了,他也对要做的事情决心不改。
在师徒四人中,虽然徒弟们都有些本事,师父看似什么都不会,但是孙悟空会中途耍性子出走,猪八戒会起高调说分行李各奔东西,沙僧会跟着大家的意见走,只有唐僧是精神核心人物,他对取经这件事是千难不改,万难不退。
这次,当唐僧不怕艰险徒步往前走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应该是看到了他的毅力决心,故而化成村姑给他送水解渴。
之后,观世音菩萨就给唐僧想办法,让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如此,对孙悟空就有了约束。
当孙悟空见识到紧箍咒的厉害时,心里也是不服气的,他跟观世音菩萨说不想保一个凡僧去取经,太慢,太麻烦了。他自己翻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了。
而观世音菩萨要他磨练他性子,老老实实跟着唐僧去取经,并且许他如果取经成了就许他金身正果,孙悟空便欣然答应。
这就像人们思想和身体,思想可以想很多很多的事情,想很远很远的地方,但是身体力行去做,是一步一个脚印,一点点做的。
如果人的心急躁,只求速度,就会嫌身体做的太慢,做事就容易浮躁,最后也是一事无成。
小时候看《西游记》和现在看《西游记》,很多的感悟不一样了,小时候看新奇和热闹,现在看发现几乎每一集里都有人生道理。
就连听《西游记》里的经典老歌,都有挺多感触。
比如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场景里就有一首《五百年桑田沧海》。
这首歌下有网友评论说:现在经典的好歌都免费,烂歌都收费。
也许是经典的歌曲听的人少了,但是经典歌曲的歌词有深深打动内心的感觉,听歌也在悟人生。
比如《五百年桑田沧海》里有段歌词是:
五百年,桑田沧海
顽石也长满青苔,长满青苔
只一颗,心儿未死
向往着逍遥自在,逍遥自在
哪怕是,野火焚烧
哪怕是,冰雪覆盖
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
蹉跎了岁月,激荡着情怀
为什么为什么,偏有这样的安排
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的这一段,看起来挺凄凉,就像人处在一生中的低谷困境期,有不服,有失落,也有坚强与向往。
只是小时候看的时候感触不深,长大后看就深有体会。
在《西游记》里,唐僧和孙悟空的性格上有互补和互相制约的地方,如此才能办成大事。
比如,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孙悟空的急性子就要去观音菩萨评理,而唐僧则没有这样的胆量,他可能会同意孙悟空的想法,但是也会嘱咐他注意言行。孙悟空听唐僧的建议后,说话也会变通和委婉了。这样,就使得事情顺利地得到化解了。
看《西游记》的时候,从唐僧师徒身上好像都能看到人性的影子,一个人会有自我的高度自省和修心,会率真,洒脱和莽撞,会有惰性,也会少言实干,所以看到他们都觉得很熟悉,也就越看越有体会,越有感触,且百看不厌。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