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文明之旅】公元1026年·茶叶,一种神奇的东方树叶

公元1025年,宋仁宗天圣四年,辽圣宗太平六年。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案子:因为茶法引起的一场经济舞弊案,宰相吕夷简等人罚了一个月工资,管财务的官员掉了乌纱帽,更有一些基层的官员贬官流放,甚至被流放到山东半岛之外的沙门岛,沙门岛是什么地方呢?宋朝法律规定:这个地方的犯人遇赦不还,就是全国大赦天下的时候,没有沙门岛犯人的份!

小小的一片树叶,到底是有什么样的魔力,让一个朝廷上下,丢官的丢官,流放的流放。

一.小小的树叶,巨大的财源

我现在手边是刚刚泡好的一壶茶,随着热气飘散的茶香,喝上一口,淡淡苦中慢慢滋生出甜滋滋的味道,随着年龄增长,也越来越能品懂茶里面的感觉,自己喜欢也好,朋友影响也好,每天基本上是离不开一杯茶的。

世界上最早喝茶的国家一定是中国,最开始只在中国南方地区流行,北方人是不喝的。一直到唐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喝茶这个习惯才开始传到了北方,当时中国有43个产茶的州。到了宋代,全国产茶的州增加到了97个,这是翻了一倍还多。你无论是看《清明上河图》,还是看宋代的笔记小说,会发现,从开封这样的大城市,到底下的县城乃至乡村,处处都有茶馆。开封城的茶馆甚至经常是通宵营业。

而且,宋朝开始流行一句话,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谓“开门七件事”嘛。这说明啥?说明到了宋朝,茶叶已经不再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了,而是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饮料。

而且茶这种饮料,喝茶并不是直接喝新鲜的树叶,茶叶是干的,唐宋时期,茶主要是压紧了的团茶、饼茶,储存、运输都很方便,开水一泡,满血复活,这个特性,就能让这种饮料走得很远;喝茶的人,可以遍布天南地北。一片树叶,除了本身的需求量,从产地,到制作,再到物流运输,不光是市场规模的巨大,而且是带动整个一连串的产业链,

饮料业是一个超级大的行业,一款饮料突然流行,是可以造就一个商业帝国和一个国家首富的。不仅是现代社会如此,古代也一样啊。在“文明之旅”1024年那一期讲交子的时候,就提到过,交子诞生的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茶叶贸易带来的巨大交易量,让铜钱不够用了,所以催生了纸币。

商人们为了茶叶蠢蠢欲动,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盯上他们的是谁啊?当然是朝廷啊。

在朝廷眼里,国土上突然出现了这么一股财富流,这股财富流还有三大特点:第一,规模巨大。第二,老百姓一旦开始喝茶,因为茶叶的成瘾性,摆脱不了啊,所以这股财富流还非常稳定,而且还在持续增长。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整条产业链路径如此清晰,便于截流征税。这是多好的一笔税源啊。

在此之前,类似性质的商品,只有盐和铁:都是用量巨大、且稳定、产销路径清晰便于征税的商品。所以自古,盐铁专卖就是朝廷重要的收入。现在突然又来了一个茶。朝廷怎么可能忍得住不把手伸过来呢?

但问题是,怎么把钱从千家万户种茶人、喝茶人手里收上来呢?

二.如何成为大宋的印钞机。

最开始想法很简单,和盐、铁一样搞专卖啊:商人走开,这么好的买卖哪能让你们做?朝廷亲自下场,垄断茶叶交易。但是,大家很快发现,茶叶和盐铁不一样,那套老经验行不通。

为啥?因为盐和铁这两种东西,都是集中生产,分散销售的,朝廷只要把产地控制起来,就可以控制住整条产业链。唐代就是这么干的:专门设置官营的盐场,盐场里面干活的人,也是单设一种户籍,严厉监管。其它人决不允许做盐。盐可以这么管,茶就不行了,茶不光销售是分散的,生产加工同样是分散的。茶就是树叶,漫山遍野地长着,采茶、炒茶的小农也是分散的。流转空间比盐和铁大得多。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朝廷怎么能控制得住呢?唐朝人也确实做过这方面的努力。

过程很复杂,从北宋开国到灭亡,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甚至蔡京,都想过怎么收茶叶税的法子。这一期里,主要介绍了一种“茶引”,相当于现在市场经济的,经营许可证。

有了所谓的”茶引“,你就有资格做茶叶生意,当然这肯定得花钱买。可以买一年的,有实力的也可以多买几年,茶引上应该包含了时间和销售的量。有了一这条,至少政府就腾出手来,不管乱七八糟的生产销售,只抓一条“权限”。

就这样,随着“茶法”的日渐完善和成熟,一片树叶,成了宋朝乃至后来中国重要的财政来源。

不光财政上,茶叶对于世界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这一期的节目,而且研究茶的书籍更是浩如烟海。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656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