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畔的杨柳

东山魁夷所绘《扬州熏风》局部——瘦西湖畔的杨柳

扬州在历史上出了位有道高僧:鉴真大师。千百年来,有谁在鉴真弘法传艺的显在功绩之外,能够悟会到鉴真大师心灵深处禅心水月之中还带有的那股淡淡的幽寂意绪呢?有谁能慰藉大师那千年不散的浓浓思乡情、游子意呢?

在鉴真大师千年之后,有了一位能够读得懂大师佛心禅境的知音:东山魁夷。东山先生在为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御影堂绘制壁画巨制中,以一幅《扬州熏风》,把扬州人对鉴真大师的千年期待与鉴真大师对故乡明月的深深思恋勾连了起来,把鉴真大师对于扬州的种种记忆思绪,全部凝结在了瘦西湖畔的杨柳岸晓风清辉之中了。

通过对鉴真事迹的研读,东山在为鉴真大师东渡事迹所震撼与感动,并因此决定接受唐招提寺长老之邀绘制御影堂的障壁画。在与川端的一次对话中,他体悟到鉴真大师为什么不畏艰难,六次东渡的动机之一,就是对日本风景之美的憧憬。因为中国人传说与向往中的海上仙上“蓬莱三岛”,与其说是渤海边的中国岛屿,不如说是对遥远的东海上的日本列岛这个“人世间美丽的岛国”的向往。虽然到达日本之际,鉴真大师已经双目失明,然而,东山觉得,他依然可以感觉到日本风景的澄澈与温暖。为此,他以日本最为典型的景观元素——山与海为题材,在唐招提寺的御影堂画了《山云》、《涛声》。此图以蓝青和绿青为主基调,展现出日本风景的精神象征之美,作为献给大师的安魂礼物。

1975年完成的这组障壁画,让东山的声望与地位达到了巅峰。然而,东山并未满足。他在对大师事迹的研读中,感到大师对弘法的热忱与践行使命的果毅的同时,还有着一份对故乡扬州的深深眷恋:“和尚像那静静闭合眼睑里往来的是什么形影?是故乡扬州的风光?是大海的惊涛骇浪?是死别爱徒的音容笑貌?抑或是尽管嗅得空气与泥土芳香却无法目睹的日本山川的幻象?还是给这一切以光照的佛的身姿?”东山无由推知大师的心境,然而已然决定二期工程要画上大师家乡——扬州的故国风物,以慰藉大师那长眠异乡的游子之魂。

为了更好地体味大师借以成长、达悟佛理的山水景观,传达大师对家乡风物的“深深的依恋与淡淡的伤感”,完成《山云》、《涛声》绘制任务之后的东山随即着手他的中国之行。

东山魁夷于1976年、1977年、1978年连续三年来中国,远赴桂林、黄山、新疆、西安、南京、广州等地写生采风,其中1976年、1978年两次到了鉴真大师的家乡扬州。中国之行,使它对中国水墨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开始用水墨写生,并决定用水墨形式完成御影堂里的中国风景画。 (一)

【书评】 评《日本之美》:捕捉画魂

刚接到勇健先生书稿时,对书名冠以“日本之美”颇有疑惑,即使参阅副标题“绘画艺术研究”,直观感觉是这一研究就为体现东山魁夷绘画作品中的“日本之美”,有研究面过于狭窄之嫌。及至翻阅目录,方始释然。这是一部文艺美学学术专著,与之前拜读过的勇健先生的其他学术专著一样,学术功力深厚,每一研究必有建树。

东山魁夷(1908~1999)是20世纪日本的伟大画家、画坛巨匠。但如果仅从绘画角度理解他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作家。他创造了许多绘画杰作,也留下了大量的散文或随笔。1926年,他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时,被安排在日本画系,但他成为画家时,倾心于油画,而对西方的倾倒终生伴随着他。可是,他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其他画家成长的道路:1931年,东山魁夷一毕业就去了欧洲,但不是去作美术上的深造,而是直接进行生活体验和思想锻造。他首先选择的是德国,当时欧洲大陆上正风行的现代主义流派,东山魁夷却进入柏林大学哲学系,课余时间流连于各国博物馆,参研西方的古董。由此,西方古典哲学和古典美术孕育了他以后创作中的深刻哲理和稳健方法。

勇健先生研究的正是东山魁夷的艺术理念及其艺术作品中深蕴的思想内涵。他在书中说:“本书打算从美学的角度研究东山魁夷绘画艺术,因此,我也试图通过一系列概念去理解东山魁夷的绘画。我找到的概念主要有:日本之美,乡愁,象征,无常,感受性,单纯化,装饰性,对称,映像。这些概念,并非我从先前读过的某些美学著作中拿来强加于东山魁夷绘画之上,而是从东山魁夷的文章中找到、在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中看到的。在本书中,我将尽可能地使这些概念的意义明确化、清晰化,并通过它们去把握东山魁夷的绘画艺术。若用昆德拉式的表达,这些主要概念或关键词,亦即东山魁夷绘画艺术的‘存在编码’。捕捉住、揭示出东山魁夷绘画艺术的‘存在编码’,也就意味着理解了东山魁夷的绘画艺术。”(《日本之美——东山魁夷绘画艺术研究•导言》)也是出于这一方法,勇健先生从东山魁夷的文学作品中找到了东山魁夷对自己艺术理念的诠释,如东山魁夷在《探索日本之美》一书的前言中所说:“这些作品,是在我作隔扇画时,探索日本美的精神进一步昂扬的时期产生的。由于各篇作品都是用这样的心境贯穿起来的,所以才选择了这个书名。”这是作者的自我说法,而研究者则需要通过全面的审视、研究,然后方可进行审美提炼,“日本之美”便自然显现出来了。

研究东山魁夷,对勇健先生而言是一种幸运,因为,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很少能作出权威性的解释,甚至是无法“说明”,一件艺术作品的“伟大”、“首创”并非出于艺术家本人的“发现”。这是普遍现象。但东山魁夷同时是散文作家,对自己的美学理念、艺术思想多有述及。他的一些触及美学观念的散文作品,如“一片树叶”,还被编入我国的中学课本。当然,这并不等同于对东山魁夷的研究就是在进行对东山魁夷言论的复述。正如勇健先生所说:“探索和揭示东山魁夷绘画作品之所以美的‘道理’……不仅在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中是隐藏着的,在他的随笔或散文作品中也是隐藏着的。正因为并不是现成的,而是隐藏着的、有待探索和揭示的,才有了‘研究’的一席之地。”拜读勇健先生的这部专著,就能深深地感觉到,对艺术家、艺术作品的理解,还须从研究的角度切入,这不仅是对艺术作品品质的真正理解和其价值的准确评估,还有对超越艺术技巧的艺术灵魂的捕捉。没有艺术灵魂的艺术作品是与伟大沾不上边的。

当然,勇健先生的专著还提出一个问题,即对艺术作品的美学提炼,并非由学者赋予,而必须是从艺术作品中加以提炼,而能够提炼出的艺术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这个问题正是对为艺术而艺术者的善意提醒和劝导,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743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