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怎么理解?

文字出自《墨子》【亲士】

此节原文如下: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

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

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

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

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墝埆者其地不育。

王者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

墨子

关于墨子及其主张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体现的是墨子的思想主张“兼爱”,亦或“无私”。

这种思想主张不仅对现代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更不要说施行,对于墨子先秦时期的人们也是不容易接受并施行的。

但是墨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操守,还是拥有了很大一部分拥趸。但是其思想主张与作为“道”之一员的自然主体即人的自然天性是相违背的,这体现在墨家对自身的“枷锁”上。

墨家巨子令

这种“枷锁”既表现在自身对外在的物质需求,同时也体现在自身的精神追求。墨家的这种“枷锁”一般人很难达到,即使达到了也很难坚持下去,这就必然导致一个结果,就是真正的墨家子弟越来越少,而且后期墨家的分崩离析,不能坚守主张也是重要原因。

墨子本人是个非常厉害的人(我看到的一个版本,墨子活了101岁),如果孔子不出,墨子必是后人传颂的圣人。但是前提就不成立,所以。。。没有所以了。

墨子本身并不是墨家的创始人,在其之前还有五位留下信息的墨家,但是墨子的确是将墨家发扬光大的传承者。

有一种说法是,墨子其实是孔子弟子之一,但是通过现实的经验与儒家思想主张的对比之后,认为儒家的思想并不能真正的解救世人,从而弃儒从墨。

可是即便如此,我们从墨子思想里还是能看到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并不能就简单的以之为自成体系而与其他思想是天然互斥的。

【亲士】

因此,当我们再回到墨子文字时就好理解了,【亲士】这一章的内容其实与《道德经》中“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欤?非也。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若玉,硌硌若石。”所表达的思想很像。

但是就思想背后蕴藏的主旨个人以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一、大致表达的意思都是如何与民众同一,使得民众接受“你”,就是不彰显自己的智慧,不抬高自己的身份,不以己为与众不同,反而是“和光同尘”,将自己买入沙子等。

二、但是墨家的思想本质上还是王道统治下的工具,因此墨家思想其主旨是为了方便君王统治民众,墨家对自己的各种枷锁,不过也是为了让民众更容易接受这些比他们更“卑下”的人统治。

而道家思想本质上体现的是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谁高贵。在“道”的运作下,一切合乎“道”的都会“道法自然”。

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这里表达的思想还是与道家思想很接近:《道德经》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天地不昭昭:天以其高而无私覆,地以其广而无私载,以天地比之斯人者,墨家谓之圣王也。圣王之光,含蓄而内敛,照耀万物而不毁,是老子之光而不耀,是庄子之道昭而不道。天地以其不昭,故始见万物于大地,始见人于大地,自然和谐,合顺生长。否则就是十日并出,万物皆照,人与物不能存也。

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水之深不在潦,火之热不在燎,在其势之蕴也,何以蕴?大水不潦,人近而居,渴得饮;大火不燎,人围而住,寒以暖,烹以食,野兽弗能近也。

王德不尧尧:即前文所说的不标榜自己,不彰显自己,将自己放于与众人同等的位置上,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接受并追随。

乃千人之长也:满足以上条件的人才能真正的做到或者成为民众的统治者。

结合前后文的内容,其实很容易理解【亲士】的主要思想,就是如何拥有更多的民众与追随者,其本质上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产物。

-End-

版权声明:
作者:Alex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750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