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国大才?是什么原因?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不是说“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能打败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吗?

这是有道理的!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我始终认为,要创业,要做事,必须有一个好老板。而且这个老板是天生的。刘邦就是那个天生的好老板。没有刘邦,萧何就是个小县吏;有了刘邦,萧何就是丞相。没有刘邦,韩信就是一个四处游荡的泼皮无赖;有了刘邦,韩信就是战无不胜的大将军。

我清楚,我这么说,许多人不服气。其实,我自己也很难说服自己。但我从樊哙身上,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这一点。

秦末汉初,萧何、曹参、张良、韩信、樊哙等人,恐怕并不是唯一的,肯定还会大有人在。之所以他们默默无闻,就是没有遇到像刘邦一样的君主,才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

刘邦从举事开始,直到当上九五至尊的皇帝,他的身边,确实是一群“狐朋狗友”在为他或出谋划策,或冲锋陷阵。试看看那些谋臣武将的出身:韩信是平民,萧何是官差,陈平是游士,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彭越是强盗,娄敬是车夫……可谓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

樊哙就是一个沿街叫卖狗肉的,最终也成了大将军、左丞相,还封了侯。看一下樊哙的人生经历吧。刘邦做亭长,樊哙做摊贩。刘邦吃狗肉不给钱,樊哙见了刘邦就逃跑。君臣没发迹之前,活脱脱就是城管与小贩。小贩的日子自古以来就不好过,老大不小的樊哙一直也娶不到老婆。刘邦就忽悠樊哙,说自己的小姨子很漂亮,可以介绍给他做老婆。

如此一来,樊哙就屁颠屁颠地把狗肉主动送给刘邦吃。刘邦还真忽悠的小姨子嫁给了樊哙。既然刘邦的老丈人吕太公会相面,预知刘邦非等闲之辈,那么追随刘邦的人自然也会大富大贵。要不,吕太公会把女儿嫁给一个卖狗肉的吗?

当萧何、曹参共同拥戴刘邦,起兵反秦,刘邦做了沛公,樊哙便做了他的随从副官。在前期,樊哙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看一下他的战绩吧。与司马橺在砀东作战时,斩杀十五首级,被封为国大夫;抵抗章邯时率先登城,斩杀二十三首级,被赐列大夫;攻城阳,下户牗,破 李由,共斩首十六级,被赐上间爵;围攻东郡守尉,斩首十四级,俘获十一人,被赐五大夫;破秦河间守军,屡次率先攻入敌阵,斩获有功,被赐爵为卿,封号贤成君;攻武关至霸上,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人,俘获一百四十六人,降二千九百人。

从这个经历看,樊哙作战勇敢,力大无穷。

一般人都杀不了他,只有他杀人家的份。能杀狗就会杀人。不过杀人也是个力气活,连续杀人几十个,不要说人家还会抵抗,即便不抵抗也不是一般人就有力气干这活的。但也看得出来,樊哙并没带兵打仗,就是一个猛士罢了。除了最后霸上一战,所杀的人都是一般士卒,最多是级别很低的士官。

没有诛杀过级别较高的将领。这也是樊哙杀人不少,但提拔很慢的原因。这么说,并不是否认樊哙的能力,樊哙还是具备一定能力的,这毫无疑问。但具备樊哙这样能力的人,何止樊哙一人?

韩信或许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将才,但樊哙这样的将领,不敢说比比皆是,但绝对是不乏其人。都清楚湖北红安县一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故事吧。樊哙就是类似这样的情况。有时候,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施展,就可能做出意想不到的成就。樊哙真正的露脸,还是在鸿门宴上。但也仅仅是一个目眦尽裂的大力士。真正的工作,是由那些谋士们背后策划的,樊哙就是勇敢的执行者。

樊哙真正的发迹,是在刘邦做了皇帝,开始铲除异姓诸侯王的时候。这时候的刘邦,不缺乏出谋划策的,给他出主意的人多得是。但刘邦最缺少的是忠心耿耿的执行者。这就是樊哙在韩信之后,也能成为大将军的原因,而且还做了左丞相。如果没有刘邦,不好说樊哙就一辈子卖狗肉,但是大概率的事情。起码成不了大将军、左丞相。如果樊哙跟项羽单独摔一跤,他肯定办不了项羽。

再说韩信,本事是很大,可项羽不用啊,项羽失败是他的事,韩信出不名,建不了功;刘邦不待见,韩信也没有机会;项羽、刘邦都不待见,谁敢说别的人就会重用韩信哪?假如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最大可能就是韩信一直提着剑在游荡,就没有这个大将军啦。谁敢说同时期就没有另一个韩信在游荡哪?没有了韩信,也就没有了刘邦,也就没有垓下之围,也就没人办得了项羽。

但历史没有如果,因为刘邦有萧何,有了萧何,也就有了韩信,也就没有了项羽。

再看看张良。张良的祖先,五代都在韩国为相。秦灭掉韩国后,张良不服,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就隐姓埋名逃亡到下邳。遇到黄石公,得到了《太公兵法》。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也组织了一百多人的队伍想造反,可由于势单力薄,难以立足。听说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已经成了气候,就想率众去投奔。正好在路上遇到了刘邦,二人一见倾心。张良把《太公兵法》说给刘邦听,刘邦大部分都能领悟。

于是,张良就果断改变主意,决定投奔刘邦如果张良没有投奔刘邦,而是追随景驹的话,结果就不一样啦。只有在刘邦这里,张良才充分发挥了其聪明才智。

项羽也有谋士,谁敢说范增就不如张良、陈平哪“如果项羽采用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杀死刘邦,还会有后来的那些事吗?尽管樊哙很牛逼,如果项羽真要杀刘邦的话,不要说目眦尽裂,就是把眼珠子瞪出来也没用。

有能力的人很多,一是要看有没有机会,更重要的还是看有没有一个好的带头大哥。像韩信这样的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更多的人还是需要象樊哙那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打拼才能取得成就。

但这也少不了一个机遇!

实际上,刘邦结交的并不都是“狐朋狗友”,萧何、曹参、陈平等人都不是。只不过他们都不是安分的人罢了。乱世之秋,本本分分的书呆子是没有多少前途的。不安分的人,往往都是有理想的人。在合适的时机,遇到合适的带头大哥,创造一番事业,既是幸运的事,但也是不足为奇的事。

天分固然重要,但在实战中磨炼,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成了汉朝的元勋;刘秀的狐朋狗友,成了云台二十八将;朱元璋的狐朋狗友,都成了与国休戚的国公王侯。看起来,似乎人人到了那个位子都可以,其实大不然。

首先,从古至今的农民起义不计其数,大部分都是在规模很小的时候就被扑灭了,偶尔有规模很大的,比如黄巢、洪秀全,也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失败了,真正能够成功的改朝换代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个人而已。

其实每个人最信任的资源,就是自己身边的人。只有当自己身边的这些『狐朋狗友』凑巧足够强的时候,才真正完成了改朝换代。而哪些不够强,都死在了半路上。所以我们看到的刘邦集团的成功,已经是残酷的历史筛选的结果了,自然其集团中大多数都是响当当的强者。而黄巢洪秀全呢?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第二,很多时候人们都是没有机会来锻炼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比如樊哙,如果不是刘邦,估计一辈子就是卖肉的;萧何如果没有刘邦,终其一生也就是一个县里的小官;其他夏侯婴、曹参之流,也大抵如是,如果没有刘邦,他们就像普通的小官小民一样,会非常平淡的度过一生。

但是秦末的乱世,刘邦的起义给了这些小人物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他们也和刘邦共同成长,在汉朝建立之后也成了王侯卿相。

这就像当年淘宝创业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好看淘宝的前景而半途离开了,难道说后来淘宝上市,成为千万富翁的那些人,就一定比离开的人能力强吗?当然不是,而是淘宝给了他们发挥的舞台,再加上早年作出的『留下』这个当时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事后看来无比英明的决定。

归根结底,机缘和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并不是『别人能做,我们也可以做』的。

那么为何这群人能够成功?

提到一个人的成功,我们要从多维度去观察,而不是单单从对方身上的某种缺点出发全盘否定对方这个人。

要说刘邦身边的人,但凡能够成为治国栋梁的人,无论从天生条件,还是后天实践上,基础都打得非常牢靠,而这样的人寥寥无几。历史的真相,是绝大多数没有能力的人都无法经过考验,成为王侯将相。

孔夫子开私人讲学风潮以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爆发的高峰期,诸子百家的学说为当时的读书人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曹参和萧何,看似都身处于基层当中,但这却不代表他们能力上限。

他们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汲取养分,又在基层切身感受过民生疾苦,等到刘邦打下咸阳后,他们直接接受了秦王朝的治国经验。

由此,这批本身就很有天赋的人,在得到刘邦给予的平台上,逐渐闪耀出自身的光泽。

拥有平台,比拥有才学更为重要。

现实中的惨烈事实比比皆是。比如同样学播音专业,我是天赋奇高的学生,而你只是资质平平。但毕业后你去了一个可以发挥你专长的电视台,我则去做了一个导游。你相信么,不出五年,你在播音方面就可以完全比肩于我。因为经验可以胜过一切。如果过了十年,你分分钟会碾压我。

人,不缺天赋。社会,也不缺天才。

我们缺的只是一个成长的平台!

阿里巴巴很牛,十八罗汉很牛,可是这十八个罗汉在当年都是和我们一样一样的毕业生或打工者,甚至没有我们学习好,没有我们聪明,没有我们博学,甚至没有我们专业。

他们做对了事?未必,当年做电商的没有一万,也有八千。

他们跟对了人!是的,因为这个人提供了一个平台,并不广阔却可以慢慢发展的平台。

华为也是如此,在华为创业的时候,估计会有不少去应聘的精英因为看不上华业而离去,而当年留下的人现在如何?跺一跺脚业内都要抖三抖。

没有人知道你的平台会走多久,会走多远?

萧何,曹参,周勃,夏侯婴,当时都是被逼无奈,不得不和刘邦一起造反,因为杀了官军肯定死路一条。如果说他们的理想是为了封侯拜相,简直是扯淡。哪怕是刘邦的理想也不过是不再被追杀,过上有酒有肉的安定生活。

路不是走出来的,是逼出来的。

真正的人杰在一开始只是想做事而已。反而那些动辄要颠覆要革命要成为领军者的人,最后都沦为泛泛之辈。

结论,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块云彩有雨,有虹!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75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