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那些年的回忆—妈妈做的玉米面饽饽

周国平说:“一个人唯有经历过磨难,对人生有了深刻的体验,灵魂才会变得丰富,而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

说到经历的磨难,我想到了小时候在农村苦中有乐的生活,特别是妈妈做的那锅玉米面饽饽。

小时候家庭条件差,吃的主食单一,主要以玉米面和高粱米为主,大米和白面只有到过年、过节时才能吃到。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地里的玉米成熟了,这时全家人齐上阵收玉米。

爸和两个哥哥负责用镰刀割秸秆,放倒后堆成一排,我和妈负责掰玉米棒,然后装到袋子里,把袋子口扎紧,再用车推回家,放到玉米楼里通风晾干。

玉米棒晒干后,要搓成玉米粒,再到机器上磨成面,就有了做饽饽的玉米面。

妈事先把磨好的面放入盆中,加入温水和面肥活好,放到炕头温热处醒发。

到做饭的时候,先把菜炖上,待锅里的菜快开锅的时候,在锅的四周贴上玉米面饽饽。

贴玉米面饽饽,可是个技术活。

面要活的合适,太干贴不住,太稀往下滑。

揪一块大小合适的面团,拿在手里,左右手来回拍打成手掌的形状,待面团拍匀后,快速地摔打在热锅上,位置要合适,太往上受热不均,太往下容易滑落到菜汤里。

我觉得挺好玩,也试着贴过,由于技术差,拍到了菜汤里,妈就不让我贴了。

四周贴完后,盖上锅盖,中火烧开,火太大了容易糊。

开锅20分钟后,菜和饭就都有了,这叫“一锅出”,省火还省事。

打开锅盖的时候,锅里呼呼的冒着热气,我和大哥、二哥就站锅沿旁边,等着吃饽饽后面的嘎巴。

妈用小锅铲把饽饽一个一个的从锅里戳下来,放到盆里,我们挨个翻看,找嘎巴火候合适的,因为火大嘎巴糊,火小嘎巴软,找到后,把饽饽后面的那层嘎巴揭下来。

上面是松软的玉米面饽饽,下面是硬些的嘎巴,咬在嘴里发出酥脆地声音,即有玉米的清香,还有嘎巴的脆爽,如果再有些菜的油星沾在上面,就更加好吃了,吃到嘴里别提多开心了。

小时候没有什么吃的,这个玉米面饽饽的嘎巴,就成了我的人间美味,所以我记得特别清楚。

小时候盼望能在玉米面里加一点白面,那味道就不那么渣了。

记得有一次,妈活好面,我偷偷的抓了一把白面放进去,然后赶紧揉开,怕让妈看出来。

那时候家里一年到头只买一袋白面,过年过节的时候,或家里来客人了,才能吃到。

平常的时候不给我们吃,这要是让妈看到我放白面了,就得大声呵斥我。

到吃饭的时候,还是被妈发现了,她说,今天的饽饽一定加了白面,说完,看着我们。

我和大哥,二哥谁也没吱声,我们低着头乐,但她没说我们。

然后自己说,以后别加了,等家里来客人了一起再吃,我们点头。

白面到伏天的时候,就会生虫子,一嘟噜一嘟噜的,还会有一股霉味。可是妈还是舍不得吃,怕来客人了没有招待的。

我和哥哥都很生气,埋怨妈,把东西放坏了也不肯给我们吃,可是她还是固守着自己的思想,要留下来,等到特别的日子吃。

玉米是东北的主要农作物,我家没有水田,只有旱田,地里还种高粱、大豆,玉米好侍弄,抗风、产量高,所以农民种植的多。

我最爱吃的是嫩玉米,到7月份的时候,玉米的颗粒饱满,到院子里的栏子边,掰几穗玉米,扒掉外面的绿衣,留下薄薄的一层,放到锅里和茄子土豆一起煮。

煮熟后,有菜又有饭,就是一顿饭。

农村人最忌讳从大地里掰玉米,大地里的玉米是等着成熟后,磨成玉米面当主食的,如果谁掰了玉米,是要挨骂的。

玉米面是那时的主粮,玉米面饽饽,玉米面糊涂,玉米面做的小面条,玉米面发糕,那时候的玉米面粗,不像现在磨的细。

可能那时候吃伤了,到现在不管做的多好吃,玉米面磨得多细,即使加了糖,我还是不愿意吃。

我和哥哥们相继成家,爸妈年岁大了,只在院子里种了一些,而且是那种又粘又甜的新玉米品种,主要用来夏天煮着吃,不再当成主食了。

党的政策好了,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大米、白面谁家也不缺,玉米面饽饽做的也越来越精细,又成了好东西。

每次看到市场卖玉米面饽饽的时候,总能想起妈妈贴玉米面饽饽的情景。

那些年的日子让人怀念,也正是经历过那样的苦日子,才感到现在的日子那么甜,更加珍惜和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网图侵删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765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