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戏台子
我的爷爷年轻时拜高手为师,学木工。师傅对他要求严格,使得他学得一手木工好技艺。三年学徒期满,自己回家开了个木匠铺。他做的家俱什么的,坚固耐用美观,做工细腻,深受周围乡亲们的好评。
因此,十里八乡都知道小刘庄有个木匠铺,声名远扬。只要一说“小刘庄木匠铺”,大家都知道指的就是我家。但由于那时农村穷人多,木工活路少,再加上自家人口的增加,木匠铺的收入已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于是开始寻找其它门路。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我爷买了一个戏台子,买回来后我爷对它进行了加工完善,如增加了一些榫眼和沟壕,便于搭建。又把房坡的木板用桐油反复油刷,使桐油充分渗入木板,然后再用天然漆油刷等。戏台子运输时就像积木的状态,使用时再像搭积木一样搭起来。
戏台子平时就搭建在我家房门前的空地上,没人用时就做木匠铺的活,有人用时边拆边装车,全部木料需八辆牛车才能拉走。谁家唱戏,谁家来拉,用后负责送回。如有下一家用,就由下家拉送。送回来后仍搭建在房门前空地上。我们家按使用场数收取租赁费。这个戏台子规模宏大,十分壮观,但我没有亲眼见过,我记事的时候已经卖掉了。戏台子的模样都是我小时候爷爷给我说的。
唱戏都需要戏台子。唱戏家来把木料拉走,我爷爷、我父亲就跟着牛车到唱戏的地方,帮助搭建戏台子。戏台子下面是八根粗一点的杉木做柱子,柱子上有榫眼,用于安装横向木料,八根柱子都安装上横向木料后,开始铺地板,有现成的沟壕。再装两侧有高有低的柱子,是安装檩条用的,安装好檩条和椽子后,再盖上用桐油、天然漆油刷过的木板。这样的木板有防雨防腐效果,既不怕沤还不漏雨。上面还有花屋脊,屋脊也是用桐油和天然漆刷过的。
上面搭建完成后,再装四周的围板,也有现成的沟壕。
搭建过程中如有不牢靠的,我爷随身背一个布袋子,内装木楔子,加上一个就牢靠了。在搭建过程中,我爷在上面安装,我父亲在下面递料,该安装什么递什么,先装什么后装什么都有严格的程序。我爷安装得快,我父亲在下面递得也快,二人配合默契,大大提高搭戏台子的速度。搭这样的戏台子,全部下来大约需要两三个小时。
搭建完成后,整个戏台子就是一间大屋子,前面三分之二是舞台,后面三分之一是放戏箱和道具,以及供演员化妆的地方。前后也是用木板隔开。舞台前沿是两根柱子,可张贴对联、挂灯笼用。舞台一边是坐拉弦子的乐器人员,当然拉大弦的坐前面。另一边是掌鼓板的坐前面,其它锣、镲、梆子坐后面。
通常,开戏前演员们还没有化好妆,掌鼓板的负责先打闹台暖场,大约十分钟,然后拉大弦的负责调音,若此时演员还没有化好妆,就先出一个丑角唱一段三出头,或出一个红脸唱一段游四方,然后大戏开始。
戏白天唱,更要晚上唱,因为晚上没有农活,看戏的人多,晚上唱戏就要解决照明问题。那个时候没有电灯,也没有汽灯,只能点香油灯,这个灯就叫“夜戏灯”,大肚子、长脖子。长脖子微微向上翘,大肚子上面有加油的地方,也有鼻子,可以吊起来。这个夜戏灯是高温烧制的,涂有釉子,不漏油还耐高温。装上香油,装上线捻儿,点燃捻儿发出亮光。隔一段时间加一次油,剪掉捻儿上端的灰,再把捻向外拔一点,增加亮度。
这个戏台子,我家收租赁费有七八年时间,后因匪患横行(上世纪四十年代宛东一带匪患十分严重),唱戏的地方少了,我爷把这一套戏台子卖到了湖北。买家买去后不会搭建,把我爷请去搭建好,但他们用后又不会拆卸,直接把戏台子推倒了,结果好多榫眼都被摔坏,不能用了。
这个戏台子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