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共读《瓦尔登湖》|导读2:清华大学校长为什么选择给新生送这本书

原创

我很认真很缓慢地读完了第一天的内容,足足花了2小时46分钟。

徐迟的这个版本我去年读过,但是整体而言,就像在读一本新书,包括90年代的纸张里那种特有的粉尘,都没有在这20多年中,以及我上一次读的时候被蹭掉。

我发现,自己当时记住的只有两个细节:

一是他说自己有一天不小心用滚水烫了酵母,结果发现做面包也可以不用酵母,从此抛弃了这个金科玉律。

二是有位女士要送他一张地席,被他谢绝了,他说自己可以在门前的草地上揩拭鞋底。

这真是有点尴尬啊。

随手拿来做书签的腰封,赫然写着“中国版《瓦尔登湖》”,应该是韩少功的散文集《山南水北》

翻到一则清华大学2016年的新闻,说校长邱勇给新生在寄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送了一本《瓦尔登湖》和一封信,信中解释称:

“《瓦尔登湖》是一本使人安静的书。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在向读者展示瓦尔登湖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希望你们在阅读中能够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感受到宁静的巨大力量,寻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邱勇还特意强调:“如果有同学愿意直接阅读原著,那就更令人高兴了。”

“物质上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在第一章《经济篇》中表达得很充分。文字虽然长,也不太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但其实就讲了“衣食住燃”四个方面的生活必需品。燃即燃料,用来做饭取暖。其实也提到了“行”,他认为最快的出行方式是“步行”,这一点,他有他的道理。

因为这一章介绍了他如何借了一把斧子进入瓦尔登湖旁边的树林,如何买下一座木棚,拆下材料建自己的小屋,他记录下每一项的开销,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还碰到刁民拿走了钉子等小材料,我觉得很像是养成系的节目。

他说的生活必需品,指的就是维持最简单的,同时是健康的生活的最低需求。

“在得到了这些生命所必需的事物之后,就不会要过剩品而要有另一些东西;那就是说免于卑微工作的假期开始了,现在他要向生命迈进了。”

虽然不算犬儒主义,但他提到人可以住在一个钻了孔的大木箱里,“这样他的灵魂便自由了”,“不会有什么大房东二房东拦住你要房租。多少人因为要付一只更大而更宏丽的箱子的租金,就烦恼到老死”,看,这样的烦恼我们不是现在还有吗?

我们也有类似的说法,就是:大厦千间,夜眠七尺。这就是他对于物质拥有的基本看法。

中国人八十年代提出“时间=金钱”的时候,还引起过一番讨论,没想到一百多年前,梭罗就划过这样的等号:

“所谓物价,乃是用于交换物品的那一部分生命,或者立即付出,或者以后付出。”

他也是这样来论证“最快的旅行是步行”的:

距离30英里,车票0.9元,约等于一天的工资。

30英里,他步行一天早就到了,而对方还在用一天的时间来挣这个车票钱。

所以,步行更快。

结论是:不要“花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来赚钱”,然后“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点可疑的自由”。

昨天我们介绍过他的职业生涯,他之所以频繁“跳槽”,换了很多工作,一方面是他总是在进行生活实验——如同在瓦尔登湖的“隐居”,也是一次实验;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于时间的投入产出有自己的见解:

“我自己是觉得,任何职业中,打短工最为独立不羁,何况一年之内只要三四十天就可以养活自己。”——这当然说的是他那个年代,且以他的生活标准来衡量。但是下一句话对现在人而言还是很扎心:

“短工的一天结束于太阳落山的时候,之后他可以自由地专心与他自己选定的跟他的劳动全不相干的某种活动;而他的雇主要投机取巧,从这个月到下一个月,一年到头得不到休息。”

现在的打工人被无限延长工作时间,而现在的老板还是同样的焦虑。

那为什么不降低物欲呢?

当然,我们读《瓦尔登湖》,不是要当苦行僧,还要看到他提出的另一个层面,正如清华校长邱勇在给新生的信中说的:“通过读书,‘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这一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会反复说到。

期待你的感悟。

附:关于读书的第二个建议:设定30分钟阅读时间,不看手机,不接电话,最适合啃这种有些艰涩的书。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852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