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敦煌》读后感

略微了解了一些中国历史之后,对敦煌都是充满了向往之情,不管你是否信奉佛教,也不会太在意具体的石窟绘制年代。敦煌是一个符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也是过去和现在的纽带,它真真实实的在那里,让你觉得书本上的过去都变成了眼前的现实。这还不说它在文献学上对研究西域和古丝绸之路的价值,以及在美学历史研究上的价值。所以敦煌是真正中国古文明殿堂中最闪亮的明珠,在我看来没有之一。

2019年国庆节到过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当时还是有些震撼,不过更多的体会还是在看过了更多的介绍,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才产生的。莫高窟以壁画和一些古代遗留文献而闻名。由于地处西北,石料不太充足,所以雕刻相比内地的云岗,龙门就不是以此见长了,但是经变,本生,供养,飞天,藻井这些壁画的艺术成就和研究价值让敦煌莫高窟闻名于世界。我们也知道了王元禄道士和藏经洞的故事,也知道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骗取莫高窟珍贵资料的故事。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懂得了为了子孙后代,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文物。

说到保护文物,必须得有人。樊锦诗是我们所熟知的敦煌的女儿。在她的领导下,我们才知道了这大西北的瑰宝,才成了游人络绎不绝的旅游圣地。除了她之外,在保护,整理,推介敦煌文化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人,本书的作者——万庚育,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书也是她个人的回忆录,以及60余年来对敦煌无法割舍的热爱。

我特意查了一下,樊锦诗是1938年生人,而万庚育则是1922年,也就是比前者大了16岁。万先生可以说是民国才女,本身也是书香门第。我们只知道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是民国第一才女,其实还有不少门第显赫的民国女性也是颇具才情。本书前半部分就描述了万先生的家庭背景,和自己的求学经历。她的大伯曾是民国汉口市市长,她本人是徐悲鸿的弟子,同样他的先生也是文化名人,画家和摄影家,当年随徐悲鸿在北京创建了工艺美院。

这么一个有显赫背景的家庭,没有在北京的学界从事艺术创作和教学,而是在老一辈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的邀请下,来到了敦煌从事艺术研究和文物保护。从书中了解到,那个年代的敦煌可不像现在完备的旅游设施和生活条件,和下乡插队没什么区别。而且他们从到了最艰苦的敦煌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一直从事摄影,壁画临摹,石窟资料整理的工作直至退休。

我们知道20世纪后半段中国的风风雨雨,这对普通又不普通的夫妇同样不可能在时代的漩涡中幸免。不论是忍饥挨饿,顶着专家的名号放羊,还是被莫须有的罪名接受非人的待遇,万先生和丈夫都乐观且意志坚定的坚持了过来,直到雨过天晴的那一天。书中的描写是平直的,也没有那么的让人觉得绝望和痛苦,但是但凡了解一些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老一辈的专家和大师,都遭受了生理和心理的巨大摧残。如果没有他们对事业和艺术的热爱,加上自身的乐观精神,真的不可能挺得过来。值得欣慰的是,时代的悲剧没有给他们带来永久的遗憾,他们坚定乐观的成了耄耋老人,万先生还赢得了省级的终身成就奖,这也是对老一辈专家的最大认可。

这本书对艺术本身的描述较少,更多是个人的回忆录,所以这部分还是比较遗憾的。如果万先生在书中更多的介绍一些敦煌壁画的知识,就更好了。不过这种书查了一下在西图是很多的,多少能弥补一些遗憾。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897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