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休假,我们为什么学不会?
微信公众号:人物
这期一封信关于「好好休假」的主题,一共收到44封来信。
一些读者跟我们分享了他们印象深刻的休假时光:一场旅行、一处偶尔遇到的风景,或者只是一个心无挂碍、无所事事的下午,都让身心回到更加饱满的状态。
也有人讲述了他们对休息的理解和困惑,比如有人会有「休假羞耻」,担心自己停下来,就是懈怠了、不上进了;也有人因为承担家庭、职场中的角色,很难得到充分的休息;甚至还有人不知道该如何休假,越休息反而越疲累……总之,一些观念和事务束缚着他们,让休假这件本来应该很轻松的事情,变得不那么轻松。
这次,我们摘取了四封信,分别谈到了休假计划临时改变,工作和生活高度粘合该如何休息,给自己放假一年后会经历什么,以及结婚后如何拥有自主的休息时间等话题。作者们在回信中,解释他们对休息的理解,还提供了休假方法论,具备很高的操作性。
好了,当你读完(或者没有读完)这期「一封信」,期待此刻的你心情惬意、周身放松,正在度过一个美好的假期。
策划|《人物》编辑部
第一封信
亲爱的《人物》编辑部,
你们好。看到这次的话题时,我刚刚因为工作安排变动,取消了国庆去川西的出游计划。
这应该算是我东挪西挪假期后,两年来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出行。我想好了要带亮色的冲锋衣和帽子,想好了要躺在山间的草地上,想好了要去撸秃客栈的狗,就是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按道理说,我应该难过,但我没有。得知有工作后,我就想了不到一分钟,就把机票取消了。操作的时候,我还庆幸之前买了退票险。
我们向来信奉延迟满足,川西又不会跑,以后时间多的是,钱也多的是,每每到要取舍的关头,我总是想着,总能再去的。好像我从小到大一直是这样,吃饭也先吃不喜欢吃的,喜欢的东西要留到最后,然后再打开的时候,往往又过期了。我攒过很多年压岁钱,现在还有一部分留在老家床头的柜子里,像是某种安心的象征。有一次我拿出来一百块,为此还做了好几天的心理建设。在今年的春天,我本来和朋友约好了要在休息日去公园放风筝,但直到春天结束,我都没能找出时间。但我们不是还拥有很多个春天吗?我总是这样想的。
「世界上没有什么一定要吃到和看到的东西」,这话来自一位朋友,我对此深信不疑,想到那些遗憾,好像也没那么难过了。在逐渐有自己掌控生活的本钱后,我甚至也像网络上「重新养育自己」的大家一样,允许自己在假期玩电子游戏,允许一天都瘫在沙发上看动漫,允许适度(偶尔也没那么适度)的购物,允许自己即时满足自己的需求。
另一边,我内心深处也还是有一个声音,里面住着的小人告诉我,25岁吃到的蛋糕和15岁能吃到的一定味道不一样,28岁看哭的电影也不再是18岁会看哭的那一部,20多岁能抵达的川西和30多岁看到的风景也不同。有些事情还能做,但也许,身边的人,甚至我自己,都不一样了。
还是祝这个世界上没有这么多像我一样只有一点小遗憾的人,希望看到这封信的所有人,在尽情享受假期。
你的,
咚咚
图源电影《森林民宿》
编辑部回信
亲爱的咚咚,
展信佳。
回你这封信时,正是国庆假期的第二天傍晚,我在上海出差回北京的高铁上,看到你说,因为工作安排变动,取消了国庆去川西的出游计划,请原谅我不厚道地笑了,同是天涯打工人呐,好巧,我也取消了国庆回家的计划。
很能理解你说的那种波澜不惊,打工几年,确实会让人心境变得很平和,这次不行那就下次吧,说起来也像是一种自我安慰,那不然还能怎么办呢?
带着这种淡淡的沮丧和出差后想放空的心情,我望向了车窗外发呆。我乘坐的这辆火车下午5点整从上海虹桥出发,正值傍晚,今天的上海多云,夕阳是很温柔的橘色,晚霞并不绚烂,是粉蓝色和粉紫色的晕染,车开出去十几分钟,越看越觉得美,绿色的树林在窗外跳跃,接着出现好几汪莲花池,还有一大片开阔的水域,水域的远处,点缀着几家蟹庄,抬头一看,下一站,苏州北,难怪如此清润美丽。
就这么胡乱看夕阳看到了快6点,喝着高铁站买的无糖乌龙茶,吃着刚刚被种草的恰巴塔面包(很好吃),好像很久没有如此完整地看过一次日落了。
和你分享这些,并不是想烂俗地告诉你,只要有心留意,处处皆是风景,毕竟我也不是什么古希腊掌管鸡汤的神,只是单纯地从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一个亲切细腻的灵魂,想和你分享,此时此刻,另一个灵魂最真实的心境。
这次来信的主题是「休息」,好像只有每当长假来临,我们才讨论休息,这是不是也意味着,休息对我们而言,并不是一个日常之物。我们总把旅行等同于休息,或许这也是一种泛着苦涩的甜蜜。
说到旅行,今年,我和朋友们的确有过两次很饱满很知足的旅行,一切都刚刚好,行程、旅伴、天气、食物还有不可缺少的一点好运气。而我也越来越明晰,好的旅行是偶发事件,是休息,也是探索,更是可遇不可求。
我当然很希望有一天,听到你说,你去川西了,带了亮色的冲锋衣和帽子,躺过山间的草坪,撸秃了客栈里的狗,你在春天去放风筝,吃东西开始先吃自己喜欢吃的,开始大胆花钱,你不再是一个「只有一点小遗憾」的人,但我知道,这世上哪有真正的圆满,也没有那么多完美的休息。
更切实的,我希望,你能够多一点休息,少一点遗憾,仅此而已。
枕木
高铁上看到的夕阳图源枕木
第二封信
《人物》编辑:
你好。
我上一次好好休息是在去年夏天,在东京羽田机场外几公里处的一所室内温泉里。我请了年假去旅行,为省钱和时间——我最缺的就是这两样——就坐红眼航班,过了凌晨才落地东京。但东京的酒店太贵,公共交通停了,夜班出租车的价格也令人发指,所以我决定就近找个温泉店过夜。
到了地方,第一步是脱鞋,赤脚取了浴衣去更衣室,在里面脱光了,就能进汤室了。我是南方人,此前对温泉或澡堂文化一无所知。原还想,这和在家里的浴缸中洗澡没什么差别吧。也想,毕竟是公共场合,难免会有些身体暴露的羞耻心。
实际上,真到了下水那刻,我什么都不想,只感到一种惊艳式的放松。
温泉像羊水一样,这类体感上的愉悦先不说了。最要紧的是,那一刻,谁都找不到我,我也不用对任何人或事负责任——因为我无能为力,我的手机、护照、行李、衣物都不在身边。我不必被任何讯息环绕,我的周身只有水。我空无一物,我孑然一身。质本洁来还洁去。这简直是我作为南方人的迟到26年的洗礼!
那是我近几年来最惬意的一个夜晚。从池子里爬起来后,换上浴衣,我找了一张极舒适的按摩椅,一沾上椅子就睡着了。那时已很晚了,怀疑接近天亮,所以总共也没睡多久,8点多就被服务员叫起来,说店要打烊了。但那是非常深度又完美的一次睡眠,醒来时我浑身松快、精神饱满。
可惜,过了那短暂一晚,一切也就复原了。说是度假,手机、电脑都随身带着,不论是资讯弹窗还是工作群消息,讯息每天扑面而来。我是做媒体工作的,简言之,需要接受、甄别、拓展世界上的各类讯息。所以有讯息的地方,就难说有彻底的休息。而在互联网时代,讯息无处不在。就像马睡觉也要站着一样,我度假也无法不关注讯息。
更况且,我平时的生活与工作是强粘合的。身边总有人说羡慕我不坐班,甚至谣传成了我不上班。拜托,我不仅要上班,我还难有具体的下班时间呢。看着电影、做着饭,随便哪一刻都可能有讯息需要处理。
这类状态从我正式工作至今,已超过4年了。
将到来的十一,我会回一趟老家,再去朋友的家乡玩一玩。如前所述,说是度假,我大概还会是匹老实的、站着睡觉的马。我这匹属牛的马,到底什么时候可以自我解放呢?什么时候可以麻痹思想、放马南山呢?
另一件事是,我彻底爱上了汤泉。真想泡一个长达一年的、无忧无虑的澡啊。
小范
图源电影《独活女子的推荐》
编辑部回信
小范:
见信好。
同为传媒人,你所讲到的工作与生活强粘合,我完全可以感同身受——坐在环球影城大门口给约访对象打电话,在朋友聚会过程中查资料,诸如这样的日常与瞬间数不胜数。有时候,一篇篇稿件、一段段对谈才是时间和生活唯一的度量衡,日子就这样晃过去了。
所以,看到你分享的这次休息之后,我也被惊艳到了。并且,也完全能够体会到当时你浸泡在汤泉池子中那种放松,温润的水流在当下一定承接了你的疲惫与乏累。
我也想分享我最满意的一次休息。去年的时候,我操作了一篇稿件,但改稿的过程很不顺利,花了很多时间和很大精力才最终啃下来。交稿之后的那个晚上,因为疲于输出、疲于交流,我离开和父母同居的房子,自己开了一间酒店的房间,随后那24小时,除了酒店前台,我没有跟任何人交流、说话,工作消息也都静音了,只是在寂静和黑暗里沉沉地睡了一觉,得到了极大释放和解脱。
从小,我总以为努力学习、吃苦工作才可以衡量自己的社会价值。面对休息,我的「不配得感」也时常作祟,我会迟疑、会忧心,也会担心,自己停下脚步,是不是就要落后于他人。
但经过这一次沉睡,我知道,自己是可以脆弱的、可以感到累的,而能平衡这些的,只有暂停。
不久前,我和同事一起录播客的时候,也提到了与你相同的困惑。在媒体世界里,信息填塞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一边靠此认知世界、感受变化,又一边被它套牢,这就是创作者的礼物和「诅咒」。
但同样,这份工作也在给我们带来一些意外的惊喜。不久前,在做一个体育教练的专访,他讲到,休息是一门功课,也是一门艺术,学会休息才能让自己始终在场、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样的一句话,在当时就击中了我,也让我的一些焦虑得到了纾解,走得慢,才能走得远。
疲累是工作带来的,这些治愈和安放也是工作带来的。
很难说我完全做到了工作与生活的绝对平衡,只是,在工作了几年后,我越来越意识到学会休息的重要性。之后,我给自己定下的生活原则是,假期就要把一切工作丢到一边、撒手不管——编辑部少了我两天不会关张。
事实上,能拿一段长时间用来休息固然是好事。但或许,休息的质量与时间长短无关,浓度似乎更重要。换句话说,与其纠结于时间,倒是可以给攥在手里的假期多一些「在意」——周末可以睡觉、可以逛街、可以发呆、可以看书,算是个快充;偶尔有一些假期,就可以完成一些短期的旅行目标或者只是睡觉。不用纠结到底干了什么,感觉虚度着年华也不必慌张,怎么放松就怎么来,我们的宗旨就是,堂堂正正地利用每一秒休息时间。
或许,现在的你已经回到家乡,去到了远方,见到了朋友,班味儿可能会淡了许多。那就不妨让自己完全投入其中,去交谈、去行走、去制造回忆、去把休息的浓度拉满。希望你自在,希望你能拥有自己的「在意」。
莱克西
图源剧集《海岸村恰恰恰》
第三封信
《人物》的编辑们,你们好!
看到《人物》发布的话题征集,我在自习室的一个小隔间写下了这封信。
2023年7月,我从北京某IT企业离职。此前我曾饱受睡眠问题困扰,在北京最好的中医医院,我被诊断为中度焦虑和睡眠障碍。头戴着测试仪器,医护人员让我跟着仪器的指示用特定的汉字组词。当用到「大」字组词时,我发现我除了「大象」之外再组不出其他词了。
我不知道在组词上的匮乏和焦虑症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但我确确实实出现了些问题——总是感到身体的疲惫,每天早上醒来完全没有好好休息过后的轻松,还出现很多次早醒的情况;而到了晚上,在该睡觉的时间却没有丝毫困意,于是继续看手机屏幕到深夜……睡眠不足导致的其他问题也很多,比如我对声音越来越敏感,厌恶键盘敲击声和嘈杂的办公室环境,每天上班简直如坐针毡。
经过慎重的思考后,我决定不上班了,gap year(间隔年),在这一年以考研为主线,顺便思考一下工作、社会、人生等一系列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停下来的时机,因为本科毕业后已经工作了3年,我也积累了很多问题需要消化一下。
刚开始gap的时候总是轻松的,我经常沿着马路骑行几十公里到郊区往返,路边的农田与河流非常美,再加上夏天傍晚晚风的吹拂,人会很容易感到惬意。但这段时间没有持续很久,在7月底,我突然意识到距离考试的日子只有不到5个月了,于是我的焦虑又开始发作,当天晚上整夜无法入睡。
正式备考后我意识到又给自己找了个大麻烦。这次考研我是跨考,本科毕业前我一直是个理科生,而这次要考的专业是纯文科,新传(新闻与传播学)专业。而我自身虚荣心作祟,想着不仅要跨考,还要考更有知名度的学校,于是选择了西南地区一所名校。但此时,我的睡眠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再加上考研使我更焦虑。到了考试的那天下午,坐在考场里,整个人都开始麻木,最终自然也是落榜了。
在这之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每次都给自己找很多事情,然后吊着自己始终不肯放松?想来想去,原因其实有很多,但对我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优绩主义。我从小就成绩好。而在我们所生存的东亚社会,成绩好的孩子自然会无条件地获得社会的奖励,偶尔成绩考差一回,周遭的人便会制造一种仿佛天要塌下来的氛围去警告他——你只能往上走,你没有做好一定是懈怠了,你得更加努力才行。我到现在都记得初中有一次成绩考差,我妈对我恶狠狠的态度。所以,在这种长期的优绩主义观念的影响下,永远追求高目标,永远努力就成了人们下意识非自主的选择。在这种模式下,人必须这么做,没有反对的理由。
理解了这个原因,我的很多焦虑其实都得到了解答。经过这次gap year,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不再把社会成就、金钱物质当做人生的追求,接下来我想我只有一种活法,就是做点想做的事、好玩的事。
如今,时间已经到了2024年9月,我已经gap一年多了,正在准备考研的二战,还是新传这个专业,但我换了所比我本科学校名气小一些的学校。我这次不再虚荣、不再优绩,是我综合考量了未来的规划之后做出的决定。
当然,还有一点,生活的作息也很重要。为了强制把我的作息改过来,我在附近找了一家自习室,每天6点多起床去自习室,下午或晚上回来。过了一段时间后,我的作息正常了。昨天,我晚上9点多困意来袭就睡觉去了,一觉到天亮,也不记得晚上做了什么梦。我终于又体会到身体经过好好休息之后的感受了。
再次回到《人物》的话题。中秋、十一小长假到了,我会怎样度过呢?我应该还是会在自习室里,按部就班地学习着,思考着人与社会的各种问题,然后晚上早点睡觉。对我来说,能拥有好的睡眠就是我最好的休息了。
Wilson
图源剧集《请回答1988》
编辑部回信
Wilson:
见信好!虽然与你素未谋面,但读完这封信,我感觉好像陪伴着一位老朋友,度过人生中充满变化的一年。我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些时刻:头脑中只有「大象」的时刻;郊外的微风拂过脸颊的时刻;以及坐在自习室的小隔间里,再次对生活有了掌控力的时刻。它们像一张折线图,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你这一年来状态的转变,以及带给我们这样一种信心:只要积极地想办法,生活的折线即使波折,总还是能向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前进。
在你的讲述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主动性,面对自己状态的变化,你总是能及时地觉察,主动地思考,找到适合的应对策略,并坚决地实施。这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我想现在有很多人,都正卡在你的经历中的某些节点。有的人可能会在繁忙的工作中选择去忽略身体和精神的变化,或不愿主动去寻医。有的人可能在是否辞职、考研、转换专业方向的问题上长久地犹豫不决,最终把选择权让渡给了惯性。有的人可能在休息中,陷入怠惰与焦虑的波粒二象性里无法自拔……
虽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我想你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论。保持对自己生活的审视,做出积极的改变,并且做好这将是一个持久战的准备。生活的问题不会因为某个决定而一蹴而就地被改变,工作有工作的烦恼,考研有考研的艰难,即使gap year都会有焦虑相伴。但是长期保持着「主动性」,既不忽略当下的问题,也不夸大未来的困难,我想最终每个人都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答案的。
你提到了优绩主义带给你的影响。我想从某种程度上,优绩主义正是以设立外部目标的方式,压制了人内在的主动性。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外部评价、过分快的生活节奏、社交媒体上繁杂无尽的信息流、被放大的欲望与焦虑……我们当下的世界里,有太多东西诱惑我们放弃主动性,去按照被动的惯性来生活。被动应对的状态看似不费什么力气,实际上却是非常消耗和令人疲惫的。我想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我们无法真正「好好休息」的原因之一。
我很高兴看到你重新梳理自己的价值观,稳定生活作息,在自习室的小隔间里,找到了生活的掌控权。我相信你一定能在考研二战中如愿上岸,不过我想,你在这个经历中所收获到的,或许早已经比那个结果更加珍贵。在许多年之后,可能你早就忘了这些专业课的答案,但祝福你永远拥有从晚上9点一觉睡到大天亮的能力。
阿招
图源剧集《日日是好日》
第四封信
你上次好好休息是在什么时候?
当看到人物公众号上的这个话题时,我竟怎么也想不起来,我上次好好休息是在什么时候了,但肯定是我单身未育未婚的时候。
翻开QQ相册里从大学那会开始的假期旅行照片,感觉每个假期都有记忆,都有朋友和生机。结婚生子后的假期呢,除了娃的照片,和偶尔拍的蓝天、白云、草地,再也看不见我自己的样子。我和尘封在相册里朝气蓬勃的女孩儿是一个人吗?我才结婚8年呀,怎么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我的休息时间好像不复存在了,不管我是上班或者不上班,都一样的劳累、疲惫、忙碌……
单身时的假期只需要考虑去哪儿玩,和谁去,需要准备多少钱,然后约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巴、火车、飞机,哪怕是坐一夜的硬座也会觉得很幸福,那时候脑子想的就是去见一个新的世界。回来的时候还可以和同事家人分享旅途的趣事,再听听她们无比羡慕的彩虹屁「你这也太潇洒了吧」,感觉非常满足,然后开始努力工作挣钱攒钱,计划下一次的旅行。
结婚后呢,节假日再也不是自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了,要去看望家人,要去走走礼节,也要精打细算支出。带孩子的节假日更是一地鸡毛,孩子小不敢跑远,就在家附近闲逛,还要随时担心孩子的吃喝拉撒或者身体状况。再大点可以去稍微远一点,还需要考虑孩子是否喜欢,是否能配合,你总不能把孩子丢在酒店,自己去爬山或者下海游泳吧。总之,你不会再过多考虑自己想做什么,而是随时需要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如果万幸你遇到了一个懂得分担的队友,会稍微轻松些,如果对方是个甩手掌柜,那你的假期就是灾难大片,甚至你都不希望有假期的存在,上班还会更好一些。
是什么把成家有孩子的人变成这样呢?责任感、攀比心,生活工作的压力和有限的假期时间,让原本一个人的时间需要分配给无数的人,你怎么可能做对这个算数题呢?当然你把这种经历分享给有孩子的朋友,你会发现她们比你的感受更痛苦。如果你分享给单身的朋友,看到她被吓到的表情和为自己没有这样的处境感到高兴时,你知道你们的悲喜并不相通,这时你只会更不愿意去面对节假日这个事情。
所以,有家庭责任的人如何能好好休息,享受假期呢?想听听你们的分享。
图源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编辑部回信
没法好好休息的你:
见信好。
或许是冥冥中的天意,当编辑把这封信交给我来写回信的时候,还附上了一句话——「这封信最适合婚味儿最重的你回了」。之前写回信,有时候还能选择一下,但作为整个编辑部公认婚味儿最重的人,这封信几乎是笔直地来到我的面前。
我有时候会想「婚味儿」究竟指的是什么。它很像是一种人生重心的偏移,在婚前,我们的重心很容易就放在自己身上,就像你写的「哪怕是坐一夜的硬座也会觉得很幸福」,这份感受我也很亲切。我想起来大学时,有一天我心血来潮,跳上一辆不知通往何处的公交车,一个人坐了几个小时,坐得屁股发疼,终于来到了终点。那是一片北京的郊区,风景既平庸又荒凉。坐车不舒适,没看到景色,谈不上旅行,甚至也没啥意义,但我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很快乐,好像是在心灵上完成了一次彻底的休息。
但婚后就非常不一样。再想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而一个人重心放在何处,日子久了,必然产生出相应的味儿来,班味儿、老味儿、婚味儿……莫不如此。和你一样,我也结婚8年,孩子6岁,我经常感觉婚后的时间很长,长到都有些忘了之前在过着怎样的生活。我经常喜欢做一些看起来无聊的事来休息,比如我一直有个小愿望是去卢沟桥数一下狮子,为了做功课我甚至买了几本关于卢沟桥的书籍来看,但真正实施却一拖再拖。交通往返需要三个小时,在那边逛一下再吃个饭也需要三四个小时,也就是最少也需要六七个小时的完整时间。但我周末没有时间,因为要陪娃,星期中间也没有时间,因为要工作。有人可能会说,你可以带娃一起去数狮子,但种种实践证明,带娃去玩和自己一个人去玩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相信有娃的人一定能明白。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节目,两个未婚人士埋伏在5个已婚人士之中,让猜谁未婚。轮到我发言我就说,我来这里简直是为了降低游戏难度的。当时正在为娃要上小学发愁,每天还得陪她玩(现在流行高质量陪伴),为了参加这个一个多小时的节目,陪完娃之后,我坐了一个小时地铁,然后又一路狂奔才好不容易赶到现场。我最后发现,那些未婚和已婚无娃的基本区别不大,但有娃没娃的状态却是天差地别。有个评论还说,「不用看别的,只看眼睛的清澈度就行了。」
显然,没法好好休息的人,眼睛是很难清澈的。而真正的休息更重内心,光休息身体那只能叫睡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过劳动的极限——「一般来说,普通人只能在24小时的自然日内支出一定量的生命力,如同一匹天天干活的马每天也只能干8小时。工人不仅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和睡觉,而且需要有一部分时间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然而很多时候,尤其对于女性而言,在工作之外的家务、带娃,作为一种隐形劳动常常被忽视,使得真正的休息和自由成了遥远的事情。
而你几乎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让原本一个人的时间,需要分配给无数的人」。这个低能量的状态,不可能长期持续。当不再能够体会到自我实现,必然会遭遇自我受限和自我撕裂。而问题既然如此明显,那么当务之急,是一定要让自己彻底休息一次。
去年的某个时刻,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很难受。那是一个北京的秋天,我提前解决了一大堆工作,并且在中午,找了一个理由离开了公司。我带上了折叠椅,跑到附近的日坛公园里,靠着一棵粗壮的柳树坐下,把手机直接开启了睡眠模式。
我的面前是一大片池塘。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我在树下睡了一整个下午。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5914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