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城:北京路上的小故事
吴老师让我跟大家讲,北京路的秘史。我就去认真的查了北京路3000年的历史,发现北京路根本就没有秘密,因为他太有名了,他的所有的秘密都被我们之前的人已经查的清清楚楚,你们要做的可能只是去图书馆查查资料,或者抬脚走到北京路上,可能往东走两步脚底下就是唐宋明清的千年古街道;往西走两步可能就是千年前的古水闸;往北走两步吧,可能就在几千年前的御花园里散步;往南走两步呢,可能一不小心还能撞上个千年前的大闹钟。你看,广州几千年的历史离不开北京路,北京路的历史就在你们的身边。
那我今天来讲什么呢,我来给大家讲几个小故事。
我曾经做过粤语节目的编导。但我不会说粤语,所以反而引发了我兴趣。我发现粤语里面保留了很多古汉语里面的,用词方式和发音,这个很有意思。普通话里面是四个声调,粤语里面是九个。广州是远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很早人们就开始经商,需要大量的面对面的语言上的沟通,所以呢,他保留了九个声调。而普通话是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语言,马背上的语言。当然是音调越少说的字越简单,人们才能听得见,听得清楚。语言一定是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使用需求息息相关的。宋词当中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诗里面的几时,几多都是古代词汇。在我们今天的粤语里面还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在普通话里面,已经没有这样表述的方式了。
所以今天从我们的粤语方言开始。
我想问问同学们:粤语“有牌”,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等一段时间。过去,北京路叫双门底路,这个称呼用了700年。双门底路中间以前有个铜壶滴漏,在大马路的中间放着,用来报时间。从元、明、清三代,铜壶滴漏就放双门底路上的拱北楼上。今天的北京路上还有这个铜壶滴漏的复制版,但那仅仅是一个景观,不能用来计时。宋代的铜壶滴漏还在,在哪?作为中国的国宝,收藏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博物馆有一件复制件,能不能计时,我不知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看。这个东西非常厉害,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计时仪器之一。广州的这一件呢,也是我们中国古代现存最大的计时器。
古时候啊,看时间可不方便了,不像现在我们拿个手机或者是带个手表就能知道时间。古时候要看时间怎么办呢?就靠人去报时。当时有个工作叫巡城马,他从铜壶滴漏上读取时间以后,他就举个大牌,牌子上写明时间。然后骑着马在大街上跑,一路上人们看到巡城马的牌子,就大概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所以报时的牌,就变成时间的代名词。后来慢慢地就演变成了“有牌”,就是有时间需要一定时间的等待。
同学们从这个故事里,你们看到什么?我看到一点:在宋朝的时候啊,北京路是当时广州城的中心,所以这个铜壶滴漏就放在了这个中心的中心位置。
今天呢,我们在北京路放置铜壶滴漏的这个位置,还发现了宋代至明清时期共5层拱北楼建筑基址。这表明北京路前面原是地势较高的山岗地,南汉时才削平。延续千年的拱北楼一直坐落在这里。而在南汉时,被削平的山岗地就是古时的禺山。现在在北京路还能找到一条小小的禺山路。古时候的广州有两座非常有名的山,不是今天的白云山和越秀山,而是叫番山和禺山。这两座山在广州建城三千年的历史上,不能不提。
《广州通史》有说:任嚣建城。这个建的就是最早的广州城。很好理解,任嚣建的城,所以叫任嚣城。但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番禺城。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就是从番山和禺山而来。公元前214年秦朝的南海尉任嚣在广州北京路一带建城。为什么选择这个位置呢?任嚣是南海尉啊,他是武官,首选从军事的位置来考虑建城。番山禺山“负山险阻南海”,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可见当时番山和禺山是应该是非常高的。任嚣城有多大呢?我们来看看
禺山,我们刚刚说了,已经在南汉时期削平取土造城,现在还留着一条禺山路,是古时候禺山的遗址。那番山在哪儿呢?同学们,我们抬眼望出去,对面就是中山图书馆。在中山图书馆的后山,一个小山丘,那就是禺山。你们天天与之相伴,今天看上去就像一个小土堆一样,但在秦朝的时候,番禺二山连绵起伏,形成了一道最天然的保护屏障。你看,3000年前的番山在你们的身旁陪着,每天你们朗朗读书声萦绕番山上的九思亭。
中国的历史大概就是这样不断的打仗,不断的有新的国王,然后呢,不断的扩城。但是在广州,不管是哪朝哪代,不论这个城墙扩大到哪里?始终都围绕着北京路为中心,向南北东西扩展。
第二个问题:双门底卖古董什么意思?
形容买卖双方一方漫天开价,一方狠狠杀价;用例:佢地咁样即系双门底卖古董-开天索价落地还钱啫(他们这样子就是一方漫天要价,一方狠狠杀价啦)。
任嚣建城,十年后赵佗建国,建了南越国。后来刘岩在岭南割据称帝,史称南汉。刘岩定都广州城,把位于今北京南路的广州城南门(“大南门”)的靖海军楼改建,时人称“双阙”,并扩宽城楼南面的道路,发展商业。而后宋灭南汉后,把广州城向南拓展至江边。当时广州城内的商业中心就在双门底一带。到了元、明、清三代,双门底的商业更为热闹,而以书坊(书店)、古董店、花市最为著名。而古董这种商品不像书或文具,价钱没有谱,因此最容易出现开天索价落地还钱的现象。这便是“双门底卖古董”的典故。
粤语里还有句俚语:双门底卖猫。什么意思?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它有个故事是说,当初有人在这里摆档卖字画,就画了只老虎,画得太不像了,没有老虎的威猛。有个小朋友走过,童言无忌,说好大一只猫。
你们看这个双门底路,就是现在的北京路,不是卖猫就是卖古董,说明什么,商业兴旺。改朝换代皇帝都不知道换了多少,但北京路的城市中心位置却从来没变过。据说,从建成伊始城市中心就没有变过的城市在世界上极为罕见,目前全世界大城市只有三个:罗马、亚历山大、广州。
北京路四度易名。
北京路在旧时其实并不叫“北京路”,而且经过了多次“易名”。其名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244年,也就是南宋时期。那时的北京路一带已经拆除了南城墙,并在1244年建起了双门楼,因而在北京路中段也被称之为“双门底”,这是北京路最早的称呼,而这一带一直是广州的府衙中心,也逐渐成为了商业街,并在清朝时期达至顶峰。双门底(北京路)一带在清朝售卖古董文玩字画为主。
步入近代,到了1920年(民国九年),此时满清王朝已经覆灭,中华民国政府登上了历史舞台,将北京路一带改为“永汉路”,并将英文名定为粤港英译的“Wing Hon Road”,其意为过去国家由满清统治,如今是汉族为主五族共和,因而称为“永汉”,这也是北京路的第一个正式的名字。
1936年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逝世,把永汉路改名“汉民路”以纪念。广州解放后恢复原名“永汉路”。1966年易名北京路沿用至今。
今天的北京路是北抵财政厅,南至天字码头,以大南路口为界分成北、南两段。财政厅是在辛亥革命后建的。从前该址是清代的“藩司”。今天的中山五路从前称惠爱街,后改为惠爱路。这里的十字路口,从前称为“藩司前”,现在习惯称为“财厅前”。
大南路口原是广州旧城大南门。北京南路拐弯不远,有一个名称恐怖的“法场地”,曾是从前城外的刑场。过去官员南来广州者,大多顺江而下,在天字码头登岸。因为过去排列次序,习惯上是按《千字文》的字序。天字第一号码头即是官用码头。
除了商业,这里的文化底蕴依旧浓郁,汇聚有六个千年以上历史的文物古迹:“北京路”千年古道遗迹、千年古楼遗迹、南越国御苑遗址、西汉水闸遗址、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和千年古寺大佛寺。
l
9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