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开现代派画展的玩笑
昨天和女友一号二号一起去看美术馆的展览。
我们这个城市的美术馆很漂亮,秋天时更漂亮。四方形的建筑,红墙匹配着大面积的深色玻璃墙,主打一个小家藏碧玉。
美术馆里面采光很棒,看展时,我常常被展厅本身的美吸引了目光。它的外形,即便门口没有那个铜雕“思想者”坐阵,也会让人第一眼就认出它的美术馆本质。
现在正值金秋时节,美术馆的一侧掩隐在树木的秋叶里,另一侧,一个雕塑公园还在继续成长中。我一段日子不来,这次看见两个大水池里又冒出了一个新玩意儿来,抽象的,长得有几分像暖气片。
我带访客参观这一带时总说:这个美术馆嘛,看看这个房子和周边就行了,最好不要进去。
打从几十年前我第一次进去瞻仰了一幅顶天立地的白布之后,曾经好几年都不肯再进去,舍不得那银子。到现在,大家都把进去看展当作之后坐美术馆咖啡前必须完成的功课,这才重新进去。
同步的,我对现代艺术的好奇心,也终于萎缩为零了。几年前还曾经有兴趣去汉堡看现代艺术馆,因为听说欧洲现代艺术的中心就是老德家,而汉堡算是一个主阵地。结果呢?发现票价是真高,里面的参观者是真不少,但从华丽前厅走向展厅,却是从传统美学的字正腔圆里,立刻穿越到了建筑工地的凌乱之中,或者穿越到了手术室外的绷带药瓶和药棉的丢弃处。
那次我是连一楼的展厅(一共有四楼还是五楼)都不想走完,就想着赶紧出去透气儿去。平心而论,我坐着喘气儿的地方,建筑带着学院派的正气凛然;而蜿蜒的绿化带,那么柔软的围绕着不苟言笑的建筑物——这风景就那么看一会儿,我被碾压的心脏,便渐渐的恢复了生机。
汉堡之行让我落下现代美术恐惧症,女友们又相约要去看那个一两天都看不完的著名“文献展”(买一次票可以看多日)时,我的身体诚实地生病了。
说回这次看的展览吧,画展名字:《像素和颜料之间——后数字时代的混合绘画》。
之前看到的作品吧,垃圾也好,怪符也好,总还是手工制作。这次看到的,竟然多是打印出来的东西。要说能把打印的画弄得这么大,也确实不容易。只是我记得把印刷品当画并不前卫,安迪沃霍尔1960年代就弄出一堆的梦露画,他用丝网印刷的技术,在纸或画布上复制图像,那些作品还挺不朽的。我以前一直当它们是广告,想不到人家那是“画作”。
咱这里当然比安迪更进步了,是这样的:
手工的画也有。
在一间小展室里面,贴了很多不太规则的纸,我进去感受了一下之后,告诉女友们:我小学时候干过这事儿,我们那时候要给老师贴大字Bao,按照要求,必须用大楷毛笔在旧报纸上写一篇檄文,这是作业,人人得写。我们的字本来就不好,加上谁都没有耐心写,那贴满了大字Bao的教室看着,就是这里的这种光景。这位创作者,一定是借鉴了我们当年的创作,只是因为比我们更不会写字。不会写字的人写的就是创作,于是弄成了艺术品。
接下来看到的是比超大尺寸印刷更挑战成本的创作,见下图。这是结合纸质传媒和数字传媒的无缝拼接“创作”。他们直接把画作挖洞或劈开,嵌上屏幕。屏幕里播放着画作上的图案,是动态的,就是展现了那一笔是如何画成的。
我觉得这个创作的技术难度超过了艺术难度。是不是和今年诺奖化学奖的那三位科学家的思路接近?化学家把化学研究和先进的人工智能使用技术结合,利用了人工智能的超级计算能力,大大加快了研究速度进度,从而获奖。没准这画也就这么的开了什么的先河呢。
看窗外,这幅画是不是比较看得懂?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103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