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者之心》: 走,游到英国去!

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微信公众号:书影漫旅,ID: BMwalker, 文责自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ng

英吉利海峡,地理上是从法国内兹海角到英国多佛,34英里的险要天堑。那里海水温度低,暴风雨频发,生活着有毒的红水母群和凶猛的鲨鱼,若是因方向迷失而误入浅滩,会瞬间被湍急的洋流吞没。

游泳横渡它算是攀登水中的珠峰,是一场生与死的赌注,即使身体最强健的男性往往也无法握有胜算。但正因为难,也散发出致命的诱惑。有人跃跃欲试,却始终无法跨出一步;有人迈出了第一步,却无法走到终点;有人从不认为自己可以,所以他们连想都不敢想。

这时候,一位年轻的女性,她对自己说:“走,游到英国去。”她试了一次,没有成功,她又试了一次,14小时31分后,她游到了英国。

她成为历史上首位游泳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在她之前仅有5位男性挑战成功,而她以近2小时之差打破了男性最快纪录。

她的成功彻底改变了历史,体育运动的大门对女性打开,接下来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也开放了更多的女性竞技项目。女性从不被允许到与男性同台竞技,从被压制到站上舞台中央。她引领那个时代的女性,游过了世俗的禁锢与偏见,以一种自由的姿态重新定义了自己的身份。

她就是特鲁迪.埃德尔。以她的传奇经历改编的传记电影《泳者之心》于今年5月31日在北美和大陆同步上映,是迪士尼对巴黎奥运会的致敬之作,也是对特鲁迪所展现的奥运精神的致敬。

影片没有过多的拍摄技巧和手法,全然凭借故事的魅力来打动观众。译制片名"泳者之心"虽褒贬不一,却把故事的精神内核直接了当的抛给了我们:特鲁迪从屠夫的女儿到时代英雄,从不被希望有所成就到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她的成功正是源自她的泳者之心。

而所谓泳者之心,用漫画大师蔡志忠先生的一句话来诠释再合适不过:“登上喜马拉雅山的人,不是体力最好的,而是就算死也要登上去的那个人。”可以说,让特鲁迪成为特鲁迪的,正是这股死也要做到的决心。

我把特鲁迪的泳者之心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非活着不可。20世纪初,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她们没有穿衣自由,裙子太短会以妨害风化罪被逮捕,也不能像男性一样参加体育运动。整个世界对于女性的要求像是把禁忌重重的阿巴雅(阿拉伯国家女性的黑色长袍)套在她们身上,能看到的只有她们的眼睛在动,能做的只有这套阿巴雅允许她们的事。

image.png

七岁的特鲁迪感染了荨麻疹,她躺在床上,看到家附近的港口浓烟四起。她问母亲发生了什么?母亲告诉她是停泊在港口的一艘船发生了火灾,船上的800多人不幸遇难,而遇难者大多是女性。

为什么是女性?特鲁迪问道。因为她们不会游泳。为什么她们不会游泳?因为女人不能游泳。

船离码头只有十几米远,如果她们会游泳,她们本可以活下来,但她们和规范一道把自己困在了那艘起火的船上。

特鲁迪的疑问和困惑,像这个时代对那个时代的一次灵魂叩问。但在那个时候,没有人问为什么,他们只是接受,无论施政者还是受政者。能说什么呢?也许社会规范不是最大的禁锢,而是人们把自己套在了框架里。

特鲁迪不接受这样的制约,她决心非活着不可,无论是面对一艘失火的船,还是因为荨麻疹被医生判了死刑的自己的命运。她要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

她活了下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是她第一次对命运说不,也是第一次对自己说是,她游过了自己生命的第一个英吉利海峡。

第二阶段是:非游泳不可。活下来的她是幸运的,但她决心非游泳不可。即使因为荨麻疹她的耳朵不可进水,即使那会使她失去听力,即使小女孩学游泳会遭到指点,即使有万千阻碍,她都不在乎。

她用了一千种方法使自己得到了学习游泳的机会。即使这样的机会意味着她不能像姐姐梅格一样在泳池学习,意味着她只能五花大绑在海里由父亲教她。但她绝不允许自己因为不会游泳而被大火烧死在船上,她绝不把自己的命运拱手相让,她非游泳不可。

社会规范什么的去一边吧,那是她的人生,该由她自己做主。她再一次对命运说了不,对自己说了是。她学会了游泳,她游过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二个英吉利海峡。

image.png

第三阶段是:非游好不可。可以在水里飘起来还不行,游泳得了甜甜圈还不行。当在竞技场上,只有男性才能参加,女性只能在一旁看着的时候,特鲁迪再次对命运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质问:为什么?

她不明白,明明姐姐比她的男朋友游得更快更好,明明姐姐有机会获胜,为什么姐姐们不可以参加比赛?是谁把她们挡在了机会的外面?

所以在母亲的支持下她们进入了女子游泳队。因为想要真正学会游泳,她们需要专业的训练,她们自己学得那点三脚猫功夫在关键时刻救不了她们的命,要游就非游好不可。

为了进入泳队,她愿意成为“锅炉女孩”,一边烧锅炉,一边观看教练教学;为了让教练改变心意,对没有表现出游泳潜力的自己给予机会,她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努力在海里练习,在教练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时候叫板是她没有给自己机会。终于,她摆脱了“锅炉女孩”的身份,她可以和别的女孩一样接受美国正统28拍泳姿训练。

专业的训练让她的游泳技能有了长足的进展,在一次与澳大利亚泳队的比赛中,她崭露头角获得了胜利。此后,她不断刷新各种世界纪录,成为美国游泳队冉冉升起的新星,并将代表美国参加1924年巴黎奥运会。

特鲁迪相信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别人给的,如果你不去尝试,就永远没有机会。她游得越来越好,是因为她相信,那会给她带来更多机会。所以,那些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逐渐向她敞开了大门。

而那些早年困扰她的问题逐渐有了清晰明了的答案:没有为什么,有的只是人们对自己的限制,枷锁是她们自己套在身上的。当她再次对命运说不,对自己说是的时候,她游过了生命中的第三个英吉利海峡。

第四阶段是:非游到英国去不可。特鲁迪在巴黎奥运会的女子游泳项目上仅仅摘得铜牌,预期落空让她跌落神坛,美国女子泳队也因此遭到解散。特鲁迪陷入了人生巨大的黑洞之中,心灰意冷的她放弃了游泳,甚至准备走上父亲为她安排的道路,相亲、结婚、生子,像所有女人一样,安心地做个家庭主妇,把自己的一生安放在一段婚姻里。

这时有两个小女孩来到特鲁迪面前,你是特鲁迪吗?是。我只是想说,因为你,大人才让我学游泳,有一天,我要变得和你一样。

image.png

特鲁迪被两个小女孩的真挚打动了。是的,她是没有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可如果她拿掉了套在女孩子身上的阿巴雅,如果她能让更多的小女孩学游泳,如果她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她们的榜样,如果她所做的是让她们自由地做自己,那么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当她在电影院看着挑战英吉利海峡的播报,当她看着女性在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事情上仍是一片空白,她知道女性觉醒这场革命风暴远未到来。这世上的多数女性,她们看似是自由的,但她们脑袋里的某种东西让她们动弹不得。她们像被困在一座岛上,明明游过去就是自由,可她们都不敢跳进那片海。

她的泳者之心再次被点燃,她绝心非游到英国去不可。她知道,当她游过去了,就会有更多的女性跟随她的脚步。

显然,这个狂妄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但她与海的事,她说了算。她洒脱地告诉父亲:“我是告诉你,不是和你商量。”

没有资金和教练支持,她就从纽约游泳2个小时到新泽西洲,以此表明自己的决心和信心。

第一次她没能游到英国去,但她很快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开始了第二次挑战。

这一次,没有媒体,没有心怀不轨之人,她只让家人和朋友陪伴。面对那片死亡之海,她把自己全然的交给了它。

那海里没有规范,没有偏见,没有质疑,没有禁忌,也没有限制,虽然她屡屡碰到难题,但她是自由的,她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穿过它,游到英国去。

image.png

大洋彼岸的美国,那跟随着特鲁迪的行进而亮起来的一盏盏灯光和响起来的一台台收音机,又因为她陷入困顿而一盏盏熄灭和关掉。那些女性,她们不再只是一群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她们成为了特鲁迪,而特鲁迪也成为了千千万万个她们。在那片吞噬过无数男人性命的海洋里,特鲁迪在黑暗中摸索着向前,她承载着她们的希望,也背负着她们的恐惧。

这一幕的呈现别出心裁,导演把特鲁迪这个个体和女性群体的关联透过那一盏盏灯光和一台台收音机巧妙地链接在一起。那种微妙的频率随着特鲁迪游上岸的那一刻达到巅峰。岸上的人为她鼓掌,影院里的人为她鼓掌,34英里天堑的跨越,在百年之后仍然振奋人心。那已经不是一个人的胜利,而是一群人的精神延续,更是一个群体重塑自我的勇毅追求。

这种关联性还在于:无论她是如何离经叛道地挑战了传统和权威,无论她曾一个人在黑暗冰冷的海水中如何彷徨无助,岸上的那些灯火终究为她照亮前行的方向,带她走出迷雾。有时候你以为你是孤勇者,可当你终于到达终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那灯火是特鲁迪的希望,也是特鲁迪为所有女性照亮前行之路的指引。那灯火有力的撞击着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架构,把一个女性,一群女性的力量渗透到当中去。她们,开始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而他们,开始睁开眼睛看到那枷锁之下伟大而又自由的灵魂。

image.png

特鲁迪向来习惯对命运说不,对自己说是。这一次,她游过了生命中的第四个英吉利海峡。那一片海,她从幼时就开始挑战,但直到这一次,她才真正完成了使命。泳者之心带她穿越的,是一条死亡之海,但在海的那一头,鲜花盛放。

影片是以特鲁迪为绝对主角展开的,但又不仅仅是一部特鲁迪的个人英雄史,而是一部女性群像史的奉献。片中的其他三位女性,母亲、教练和姐姐,她们是镜子,导演有意透过她们把这个社会的真相告诉特鲁迪。表面看,她们仿佛是深陷这个真相的女性代表,但她们又以自己的泳者之心对抗着这种真相,在成就特鲁迪的同时,她们也以自己的方式成就着自己的人生。

看到特鲁迪的母亲,就能理解特鲁迪的勇敢和自主从何而来。特鲁迪曾在母亲对她挑战英吉利海峡表示担忧时说,是母亲给了她勇气。的确,她是一位20世纪的传统家庭主妇,她生活在男权社会之下,她也顺应着那套规范。但当她意识到这套系统出了问题的时候,她敢于成为那个挑战权威的人。

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因为不会游泳而被大火烧死,她希望她们好好活着。所以,她无条件支持女儿们学游泳,所以即使要自己想办法筹集她们高昂的学费,即使要挑战丈夫的权威她也绝不退让。当她把不支持女儿们进游泳队而要省钱买电话的爸爸晾在那里的时候,当她答应让特鲁迪烧锅炉来学游泳的时候,当她冲进广播公司的后台,只为了第一时间知道特鲁迪在海里的情况。我们在心里一次次为她鼓掌,为她的开明和勇敢,为她的自信和光环。

她没有把自己淹没在琐碎的日子里,她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她的光环不是来自于她是英雄特鲁迪的母亲,而是作为一名母亲,她是如何以自己的觉知突破了套在身上的层层枷锁,从而让自己的女儿摆脱无法掌控的人生,成为命运的主人。

她的泳者之心在于,她其实是特鲁迪的力量源泉,是她的榜样。她同样游过一片海,脱下了自己身上的阿巴雅。

特鲁迪的教练夏洛蒂.艾比斯坦,她早就了解了这个世界的规则,所以她秘密组建女子游泳队,她支持特鲁迪挑战英吉利海峡来对抗这荒谬的世界。她晓得,如果她无法引领女性以游泳胜利者的姿态出现,这个世界的真相就不会得到揭示,女性就还会生活在重重枷锁之中。

她说:“你知道大多数男人认为女人运动会受伤吗?他们认为我们太软弱禁不起跑、游泳或比赛,否则我们的心脏会爆炸。可是在自然界,母狮才是狩猎者,公狮只会一屁股坐在地上纳凉。主宰蜂巢的也是女王蜂。懂我意思吧?”

她证明给世界看了,和她的学生特鲁迪一起。她们证明了女性运动不会受伤,她们也不是弱不禁风,她们有力量,有能力,她们是王者。她的泳者之心在于,当特鲁迪的母亲让特鲁迪意识到她需要游过那片海,是她让特鲁迪有能力游过那片海。她所成就的是一个王者,身后却是无数女性力量的回归与绽放。

梅格,特鲁迪的姐姐,比她更有天赋,甚至有机会获得比特鲁迪更大的成就。但她中途退出了游泳,选择了一条寻常女性会走的道路。

对于这个世界,她是失望的。她对特鲁迪说:“你的未来早就被决定好了,肉贩的两个女儿,我们不可能赢的,他们根本不希望我们变英雄,他们要我们一事无成。”

image.png

对她,我们是有遗憾的,因为她有心脱掉那套套在身上的阿巴雅,她挣扎过,最后却又接受了它。但正是因为梅格的灰心丧气,却让特鲁迪充满了斗志,她无法像梅格一样只是接受,她要成为英雄,不是谁的,是自己的,不是为了谁,是为了自己。

而在特鲁迪一路学游泳的过程中,是梅格一直陪伴她,支持她。当她挑战英吉利海峡时,是她一直给她加油打气,当特鲁迪陷入疲惫时,是她跳进水里不断激发她的斗志。像她们曾经承诺过的那样,她放弃了自己,但她从未放弃支持特鲁迪。

她的泳者之心在于,她曾经是特鲁迪的英雄,她将一直是她的英雄。她的力量并不张扬,也没那么耀眼,但她彰显的是女性本来的柔性之美。那种美在于,当你疲惫的时候,它的臂弯永远能给你温暖和依靠。

最后,革命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它的实现必然伴随着重重阻力。在影片中,女性自由撞上的是特鲁迪父亲的权威和轻蔑;是在参加奥运会的旅途中,男性可以保持训练,而女性只能保持沉默的不公;是和特鲁迪相亲的男人落荒而逃的狼狈;是怕特鲁迪成功,而在特鲁迪第一次挑战英吉利海峡时对她使用阴谋诡计,让她失败的男教练的恐惧。

影片通过这种强烈的反差塑造了特鲁迪的泳者之心,高明之处在于,它并非在试图对立两种性别,而是激励女性,甚至超越性别限制,把对自由与可能性的追寻上升到人类这个大种类的高度之上。

影片结尾,特鲁迪回到美国受到前所未有的热烈欢迎。我在想,时隔100年,我们每个人却依然有自己的英吉利海峡需要挑战。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像特鲁迪那样对自己说:走,游到英国去?然后,纵身跃进那片海。

image.png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207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