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寄全椒山中道士》|欲持一瓢饮,远慰风雨夕(全)

这是我立下flag,学习《唐诗三百首》的第27首诗,依然是韦应物的作品;依然是淡淡的,却情意深切,温暖感人;依然是平白如话,极有画面感,所以也依然非常好记忆,理解了诗意的同时,也就背下来了。

〖原文〗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全椒:县名,即今安徽全椒县,唐朝时属于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白石:这是一个典故,源自《神仙传》:“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这里指山中道士修炼生活很艰苦。

瓢:干葫芦挖空,一分为二,用作盛酒或者盛水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意译〗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你。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去以后煮些清淡的饭菜。真想带着酒,远远地跑去看你,慰藉你的风雨之夜。可是,秋叶落满空山,哪里能找到你的踪迹呢?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5年或737年前后 - 792至793年前后),出生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

韦应物的作品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诗风,他最出名的是山水田园诗,诗风淡雅、自然、幽深,情感真挚细腻,常蕴含一种“高趣”。

韦应物的代表作有《滁州西涧》《寄李儋元锡》《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寄全椒山中道士》等等。

〖赏析〗

首联:“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开篇淡淡的,可是,在点明时间和地点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温情扑面而来,犹如春天的和风。天冷了,不由自主地就挂念起了遥远的你,恰似妈妈给远在他乡的儿子发微信:“天冷了,多穿些衣服。”

颔联:“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这是诗人对山中道士生活的一种猜想。道士的生活自然是艰苦而辛苦的,打柴烧饭自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最妙的地方是这个“煮白石”,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为饭食的清淡清苦,不过,我仔细地查了一番资料,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小洞天,又长了些见识。人啊,还是得多学习呀,学习带来乐趣。

“煮白石”借用了道家的典故,据《神仙传》记载,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修仙之人,他居住在白石山,经常煮白石子当作食物,因而被人们称为“白石先生”。传说这位白石先生寿命极长,到彭祖在世时,他就已经两千多岁了,但精神抖擞,可以日行三四百里,就像四十多岁的人。

诗人运用这个典故,我想,一方面是为了描绘道士艰苦、清苦的修炼生活,另一方面,用白石先生的“煮白石”来指代自己的朋友全椒山中道士的生活,也蕴含了对朋友的褒扬。当然,这个典故的运用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还为诗歌带来了一丝丝神秘色彩。

颈联:“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因为天气冷,因为道士生活的辛苦,诗人不由自主就想要带着酒去慰问朋友了,哪怕路途遥远。只要能在这风雨交加的无情之夜,让朋友感受到一份温暖、一份温情,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是怎样的情真意切?怎样的善良体贴?能交到这样的朋友,真是三生有幸、人间值得呀。

尾联:“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诗人转而想到,落叶遍布山野,根本无法找到道士的踪迹,不由陷入了深深的惆怅和失落之中。一句“何处寻行迹”,是事实,是失落,更是对朋友深深的思念。诗歌戛然而止,可诗人殷殷的思念之情却绵绵不绝,在读者的心中回荡回荡……

实在是一首绝妙好诗!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它的表现手法挺独特,一联写诗人自己,是写实。一联写道士,是想象。这种虚实结合交叉表达,使诗歌很有层次感,而且更为灵动。

巧的是我正在读的小说《莫斯林的葬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采用两条时空线索交叉叙述的方式,一条围绕父亲展开,一条围绕女儿展开。故事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新颖别致,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神秘感。也许,霍达老师是受到韦应物前辈的启发了吧?哈哈~

其次,以景衬情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比如说开篇的“郡斋冷”,既是描写环境,也是烘托诗人内心的清寂;“涧底束荆薪”,是道士的日常生活,也表达出了诗人的深深同情;而尾联的“落叶满空山”,既是萧瑟的秋景,也深化了诗人的无限怅惘。

最后,穿插于诗歌之中的情感跌宕起伏,从想念到准备送酒,到最后无处觅行迹,不断变化的情感让诗歌充满了张力和活力。

总体来说,这首诗用简洁平淡的语言、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把“郡斋冷”“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落叶满空山”等景象,与诗人的情感“忽念山中客”“何处寻行迹”编织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萧疏淡远却情意绵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感动无限、也惆怅不已,实乃唐诗中的上乘之作,千古流传。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欲持一瓢饮,远慰风雨夕”,是一份诗意、一份潇洒,更是一份深情……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274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