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残缺,也是一种“美”⑴

【写在前面】这是前些年写的一篇烂尾文章。修改完了后,发现当初的格局实在不大。但作为今天的日更文,倒是足够了。


一直以来,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所谓的“十全十美”。个人觉得,这无可厚非。对美的追求是人之本性。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同时我也认为,凡事“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常规。为人处世,能“十全九美”已属不易,很多时候只能“十全一美”,甚至连“十全一美”都达不到。很多事情,尽管主观努力了,但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突然想到,为什么非得死抱着老教条不放呢?在不可能“十全一美”的情况下,我们换个思路来看看,“残缺”是不是也是一种美!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能力大的人,自然能做更多的事,能力小的人,办事的时候可能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来自各方面的约束,以至于不能很顺利甚至于根本不能完成任务,这是可能理解的。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对某一具体的问题,我们不能用世俗的“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不能用统一的尺度去验证,毕竟,处理问题不等于做数学题目,“1+1”必须等于2。在我们面临的问题中,很多情况下,“1+1”可能等于3甚至于其他……在不能得到“圆满”、“准确”答案的情况下,能“自圆其说”无疑就是最好的选择。谁敢说这种“自圆其说”不是一种残缺的美呢?

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这一点无可否认。否则,何至于称其为“爱和美的女神”。有人说,假如维纳斯不断臂,她肯定更美。但我不敢苟同。因为无法考证,因为没有人看到过“不断臂”的维纳斯。就算真见到了,也未必觉得那样才是“美”的。既然是这样,那上面的“假如”自然不可能成立。能成立的最终命题,便是,这样的“断臂”,只在维纳斯身上,是“残缺”的美。

说了这么多,想说明什么问题呢?其实,还真没有特定的“指向”。很多时候,这只是我一种自言自语的自我排遣而已。

出于对学业“最终极精神”的追求,作为负责任的教师,我们想得比较多的,往往是如何把自己的课上得更完美一些,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多一些。这没有错。也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往往会比较谨慎、比较全面的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也没错。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无意的让我们的学生按照我们事先预设的途径来完成我们的课堂教学任务,以期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同样也没错。

但问题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往往只重视了教师的“教法”设计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只重视了自己课前的“预设”而忽略了在课堂中正在出现的“生成”。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有一些“不听话”的学生给我们制造这样那样的“麻烦”时,很多老师会试着用所谓的“教学机智”将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的老师我很敬佩。但如果连所谓的“教学机智”也无法将这些“麻烦”化解时,我们往往会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至少是不成功的。

但为什么说这样的课堂教学“至少是不成功”的呢?至今我也想不明白。课堂教学最终是为谁服务的?是为了让老师“上出漂亮、无瑕疵的课?还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他们该学的知识?是为了“作秀”,还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成?

“答案”应该很明确,但“答案”又是那样的模糊!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322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