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樊登、罗翔两位老师对谈,极受启发01
樊登、罗翔两位老师就人生立身之本的问题,展开首次对谈,听得过瘾,是我喜欢的内容,也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两位大咖对谈解读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听后甚受触动启发,近期日更文没有大块时间,又不想牺牲休息时间,所以听书听课及思考留下片段成为我当下的主要学习方式。
罗翔对于读书的看法,听后有很深感触,因为是访谈,比较琐碎和口语化,我总结如下:
小的时候,罗翔说他因孤独觉得书籍是一个很好的陪伴,自己不是很厌倦读书,可以从中找到乐趣,于是慢慢地就喜欢上了阅读,觉得它可以排解苦闷,可以让人想象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也可以去到不同的地方。
读上课的书和写作业,有家人督促。读课外书,家里没人逼着读,都是自愿的。
罗翔说,读书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在某种意义上, 人生很多东西可能都是一种悖论,读书其实也是悖论。为什么苏格拉底把读书或者说阅读,甚至包括写作,认为是一种药品?这种药品可能是能够治病的,但是也可能会是毒品。你在读书中是受益匪浅,它作为一种良药?还是中毒太深,把它作为一种毒药?关键需要有一定的智慧去甄别。在某种意义上,真正的智慧是一种否定性的智慧,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的大门。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读书的悖论性它体现在,因为我们无知,所以我们阅读;因为我们阅读,我们更加承认自己的无知。所以如果通过读书能够压制我们内心中时常有的一种傲慢,能够学会谦卑、学会柔和,这可能就是读书的意义之所在,罗翔说,至少是他现在是这么看的。
后来他又慢慢地发现,其实听书也是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尤其是你在跑步的时候,或者在散步的时候,或者在干其他事情的时候,你戴着耳机听听音频节目,它也能收获知识。在某种意义上,不仅仅是纸质的阅读,电子版的阅读、耳朵听的音频或者眼睛所看的视频,在某种意义上它都是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
罗翔的接地气和身上的谦卑以及他的善于学习思考总结,使他成为许多人喜欢的偶像级人物,我也很崇拜他,他从一个孤独、自卑的孩子一步步成长到现在,很励志的人物代表。
对于读书的看法,说法不一,家长一般关注的是孩子的书本知识学习以及学习成绩,对于阅读课外书,很多人都是排斥的,听了罗翔对读书的看法,对你会有触动吗?
罗翔选了六本书,已在帆书非凡精读馆上线,为此,罗翔就他为啥要选这六本书,进行了精彩分享。
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罗翔说他选的第一本书是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大多数人都听过康德,也知道一些康德讲过的话,比如“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比如“头顶璀璨的星空和心中神圣的道德法则”。但绝大多数人都应该没有看过康德的书。罗翔说他也一样,他唯一通读的就是《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至于康德的“三大批判”实在是读不下来,只能看它的导读和介绍。而《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这本书它非常薄,也就不到100页。你忍耐一下,就能读完。即便你一个字都看不懂,但是你说,今天我就豁出去了,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遍,一个下午也能读完。
读完之后,你一定是会有某种深刻的体会,知道为什么自由在康德看来是一种自律。他跟我们今天很多人关于自由的观念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吸毒者而言,自由不是说我想吸多少毒就吸多少毒。
康德说毒品摆在你面前,你能够有拒绝吸的这种自律,这才叫自由。所以为什么有人说康德的这本书,它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成就,甚至要超过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因为如果你不知道这本书,你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人类一直要追求良善,以及什么叫作良善。这本书它至少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这样的角度,让我们去思考什么叫作自由、内心的宁静与内心的自由为什么重要。
就像康德著名的墓志铭,当然很多人说到这个墓志铭,可能也不知道这段墓志铭说的是什么,康德说有两件事情,每当回想起我就感到神圣,我就感到震撼,一个是心中神圣的道德法则,一个是头顶璀璨的星空。因为当我们仰望星空,我们真的会觉得自己好渺小,我们就像尘土一样。但是我们如此渺小的人类,因为心中神圣的道德法则,又能变得崇高,所以它就能够让我们渺小的人类在这样一种渺小和崇高中,获得一种切换,来让我们审视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
我们经常说,身体跟心灵至少要有一个在路上。还有“我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不是对真正自由的一种误解。
康德一辈子就没离开过柯尼斯堡。每天到了下午四点他就出来散步,全镇的人就可以对表了。大家都知道,这个时间点就是四点,因为他一定会出来散步。
自律能够产生自由。孔子曰:四十不惑,是不惑于外物。一个人不再被外在的东西所控制、影响,孟子说叫修一颗“不动心”。
罗翔说,这都是有相通之处的。康德哲学确实值得我们去攀登,所以如果大家愿意的话,可以从这本小书读起。
罗翔谦虚地说,他就是一个吆喝的,就是一个打广告的,或者说就是一个知识殿堂的门童,不断地吆喝,希望大家能够进入殿堂,跟人类那些伟大的先贤去对话。
多么低调,多么虔诚的罗翔。
罗翔说康德让我们知道良善是绝对的,而邪恶是相对的。或者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它都是无条件的,而次好和不好的东西,那都是附条件的。换言之,爱有可能是无条件的,但仇恨一定是附条件的。这个世界上有可能存在无缘无故的爱,但是一定不可能存在无缘无故的恨。你要恨一个人一定有理由,但是你要爱一个人可以不需要理由。这是康德哲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提醒,就是最好的东西是无条件的,这就可以让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对错判断,而不会陷入相对主义的虚无。只不过自由这个话题本身就非常沉重,用罗兰夫人的话来说,就是“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待续)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