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美其人

陈世美作为传统戏曲中的人物,是负心汉的代名词。前段时间游丹江口市龙山状元塔,才得以撩开历史的面纱,了解到舞台形象陈世美被塑造的前因后果。

均州人士陈孰美,原名年谷,出身于仕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湖北人物辞典》、《均州志.进士篇》都有上述记载。其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刚正不阿,是当时公认的清官,可以说他与戏曲中的陈世美是完全相反的一个人。但陈世美的由来却与他有关,可以想像,他当时身处舆论旋涡,受到无端诽谤,内心该是何等的愤懑与痛苦。那么,究竟为何要把他编排成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呢?

原来,陈孰美在贵州为官时,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他们刻苦攻读以求仕途。后来,来投者越来越多,难以应付,他就让总管家对来者一律谢绝。

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梦蝶,昔日与陈孰美赴京赶考时,曾以钱财相助。当胡梦蝶前来求见时,同样遭到了总管的拒绝。胡梦蝶因此怀恨在心,想要报复陈孰美。正好在返回的途中,看到了一出讲男人负心薄兴的戏曲《琵琶记》,胡梦蝶这人文笔不错,当即决定改编这个故事,他将陈孰美的名字改一个谐音,取为陈世美,又将陈妻秦馨莲改为秦香莲,将这出戏的名字取名为巜秦香莲报琵琶》,并在河南、陕西、湖北一带不断传演,大受老百姓的欢迎。

令人不解的是,此戏又怎么会演变成宋朝的包拯铡了这位清代的陈世美呢?说来也是阴差阳错,有一年春节后的一天,一个戏班子演《秦香莲抱琵琶》,因为戏文短,看戏的人又太多了,为了满足观众,便在正戏开始前加了个《陈州放粮》。戏唱到中午,陈世美的家将韩琪受命追杀秦香莲母子,激怒了众人,高喊着杀了陈世美,戏演完不让煞戏。班主没法,见后台唱《陈州放粮》的包公尚未缷装,一闪念便把他推到了前台接戏,说让他给老百姓出出气。这包公无奈登场,至唱到把陈世美一铡,台下一片欢呼、掌声雷动。自此,这戏便演变成了大戏《铡美案》(也称《秦香莲》)。时间线也从清代穿越到了宋代。

据传,清末一河南剧团到均州演出,陈孰美的一个后人看了,气的当场吐血,组织家族众人,砸了戏班子,打伤班主演员数人,把他们赶出了均州。从此均州再也没演出过这出戏。民间还有两句顺口溜:均州城莫演《铡美案》,六里坪不唱《秦香莲》。(六里坪为秦馨莲老家)。

陈孰美第八代孙为还原事件真相还捐资修建状元塔,勉励后人要想求取功名就必当发奋读书。如今的状元塔屹立在龙山顶端,历经风雨沧桑,写满了历史的记忆。陈孰美很冤,名声毁于以讹传讹,不免让人叹息。不过可以这样去理解,陈世美是虚构的戏曲形象,时代背景为宋朝,历史上并没有陈世美其人。而陈孰美是存在于清朝的真实人物,是一位为官为民的好官,且有史料为证。戏曲和实际极不相符,所以,说陈孰美是陈世美的原型是不恰当的,是对陈孰美的恶意歪曲。

这出戏作为经典还将永久流传,因为它折射出了现实生活中婚姻家庭存在的道德问题和矛盾纠葛,具有很强的警示教育作用。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490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