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悲歌–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是大唐王朝最为悲剧也是最让人扼腕叹息的重大事件。悲剧是因为甘露之变后宦官集团的势力在大唐王朝达到了顶峰,唐文宗李昂见仇士良、鱼弘志等太监时头都不敢抬起来,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史书记载此时的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而文宗皇帝被阉宦软禁,不得过问政事,“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北司即宦官首领内侍监的衙门所在地)。甘露之变失败后的唐文宗是古代皇帝最为屈辱最没有尊严的一个皇帝,他的嫔妃被太监纳为姬妾,而他只能偷偷哭泣却是无能为力,他刚立弟弟为太子,大太监仇士良就直接矫诏更换,臣下报给文宗,而文宗又只能是掩面垂泪!

  唐文宗被宦官欺凌日久,心情抑郁而终,死时年仅31岁!我至今都记得资治通鉴中唐文宗独自喝着闷酒,看到当值学士周墀,就把周墀叫来问道:朕跟前代哪些帝王可以比较?周墀拍马屁地说:陛下是尧舜那样贤明的君主。文宗叹息道:我怎么敢跟尧舜相比,我是说我跟周赧王、汉献帝相比怎么样?周墀大惊失色道:那些都是亡国之君,您怎么跟他们比较啊?唐文宗说:周赧王、汉献帝也只是被诸侯所挟制,而我却受制于家奴,仅此相比我还不如他们啊!!说完文宗泪流满面。我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心中直为文宗鸣不平,唐文宗不是那种贪图享乐,荒淫无度的皇帝,他刚即位时就表现出了一个中兴之主的优秀品质来:他勤于政事、力行节俭、虚心纳谏,革除奢靡之风,他释放三千宫女,裁减宫廷乐工、翰林伎师术士等冗员一千二百七十人,放掉了五坊豢养的鹰犬,停止进贡赤色绶带、雕镂器物以及金筐宝饰的床榻。可以说甘露之变前的文宗皇帝励精图治一心想要突破藩篱重振大唐雄风,只可惜一场本该清除阉宦的政变反倒成了阉宦完全掌控朝政的军事政变!!下面我试着介绍一下这场政变的完整脉络:

  甘露之变的背景是:文宗皇帝自登基以来为了掌控朝政,为爷兄报仇(他的爷爷宪宗皇帝、哥哥敬宗皇帝都是被宦官所杀),他一心想要清除阉党。于是他命宰相李训、工部尚书郑注谋划诛灭宦官。

  李训是前宰相李逢吉的侄儿,因为其相貌魁梧,善于辩论,精通易经,更懂得揣摩人心,极善逢迎,所以为文宗所宠幸,而郑注出身草民,因精通医术在江湖中飘零求生,史书记载郑注出身贫寒,精通医术,其个头矮小、相貌丑陋,且双眼斜视,为人狡诈。但是郑注生性聪敏,凭着在江湖中飘零半生的经验,深谙人性,很懂得揣摩人心(混迹江湖不懂得揣摩人心、不狡诈很难立足,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他们的基本功底),再加上郑注学习能力很强,十几年的摸爬滚打使得他知识渊博、博通典艺、天文地理无不知晓,凡是跟他谈过话的人无不被他渊博的知识和谦逊低调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郑注在武宁镇(今徐州一带)混迹江湖之时,武宁节度使旗下一牙将生病久治不愈,有人就把郑注推荐给该牙将看病,郑注望闻问切之后开出了几味药,没想到牙将吃了郑注的药后痊愈了。于是牙将就把郑注推荐给了武宁节度使李愬(很多人都读过资治通鉴里的《李愬雪夜入蔡州》,文中的主人翁就是这个武宁节度使李愬),李愬因为肝肾亏损导致肌肉萎缩、肢体无力,他遍访名医但是一直没有效果,郑注找到病根后使用了一剂偏方使得李愬病情大为好转。李愬认为郑注是一个了不得的人才,于是把他留在军中效力。郑注仗着李愬的恩宠在军中玩弄手段、肆意妄为,被当时的监军王守澄所痛恨,王守澄找到节度使李愬讲述了郑注在军中作威作福的坏事,要求将郑注从军中驱逐。李愬却对王守澄说:郑注虽然如此,但他的确是个奇才,日后必有大用,如若不信,公公可以见他一面,如果发现他一无是处再驱逐也不迟啊!!

  于是王守澄当晚就接见了郑注,没想到郑注跟王守澄见面之后,王守澄是感佩万千,顿感相见恨晚。王守澄发现郑注不但精通医术,且为人知书达理,对人对事看法深刻,对事务的分析也是鞭辟入里刻木三分,让久历官场的王守澄佩服不已,从此把郑注引为心腹。后来王守澄回京,因拥立唐文宗登基有功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朝野内外都知道王守澄之所以能够屹立朝堂不倒的原因就是其身边有个小诸葛郑注。唐文宗太和七年,文宗得了中风,不能说话。于是王守澄又把郑注引荐给皇帝看病,文宗吃了郑注调制的几味药后竟然十分有效,并且大为好转,文宗不但能够说话行动也恢复如常。郑注为了继续留在皇帝身边,就经常跟皇帝讲养生之法,皇帝非常受用,逐渐的郑注也开始跟文宗讲一些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尤其表达了他对阉党的担忧,文宗以其为忠臣。自此文宗非常宠幸郑注,郑注成为了朝野上下的权臣。

  李训在唐敬宗时期因为配合他的叔父宰相李逢吉大兴冤狱清除异己,被敬宗察觉,随即,李逢吉被免职,李训则被贬黜到广西。文宗即位后大赦天下,李训赶紧从蛮荒之地广西回到他的叔父李逢吉身边,二人图谋东山再起,李训之前在贬黜的路上遇见过郑注,与郑注有过一面之缘,于是他跟叔父李逢吉说,只要给他足够的金钱,他就可以凭着和郑注的交情让叔父回到朝廷。李逢吉听了很高兴,立即拿出数千金给到李训,请李训走郑注的门路。结果李训拿着李逢吉的资金为自己走起了门路。郑注拿到李训的财宝立即把他推荐给了王守澄,王守澄以李训精通易经,把他推荐给了文宗皇帝。

  李训仪表堂堂,谈吐不俗,文宗一见倾心,之后李训揣摩皇帝心思,洞察到皇帝想要诛灭阉宦的想法,于是他主动跟皇帝说:阉宦不除大唐危矣!!文宗听后倍感欣慰,自宋申锡密谋除阉失败以来,他一直想找到能够剪除宦官的大臣来,可是放眼朝堂竟无一人与他同心,众大臣不是装聋作哑就是直接依附宦官,他也只能假意恩宠宦官,以取得他们的信任。他听到李训如此说话,他故作惊诧地说:你说这话可有杀头之祸啊,你是王守澄推荐的,朝野上下谁不知道你是王公公的人?李训义正言辞说道:我是大唐的臣民,是皇帝的臣子,不是权贵的附庸更不是权宦的家奴!!于是文宗命令郑注和李训谋划清除阉宦的计划。郑注和李训确有才能,他们纵观国事,为文宗制定了太平之策:首先诛灭阉党,清理朝中朋党,其次出兵收复河西,最后平定河北三镇。

  郑注和李训利用王守澄对他们的信任,逐步剪除了王守澄的羽翼,王守澄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喝下了皇帝送来的毒酒一命呜呼了,自此阉党中王守澄一派覆灭,只剩下仇士良、鱼弘治等握有兵权的大太监了。太和九年文宗皇帝拜李训为宰相,任命郑注为工部尚书、翰林学士,他们计划在给王守澄办理一场盛大的葬礼,要求所有宦官全部为王守澄送葬,到时候趁机除掉仇士良等所有阉宦。因为仇士良、鱼弘治等掌管朝廷禁军神策军,于是李训找到郑注商量说,仇士良他们都掌握禁军,京城内的力量不足以消灭他们,不如你去凤翔当节度使,掌握凤翔的军队,然后在军中挑选五百勇士,等到王守澄安葬的那天,你带军队赶来,我们里应外合共同剿灭他们。郑注对此非常赞成,手里有兵比什么都好。

  李训经历过残酷的党争,明白朝廷大臣没有谁是谁的朋友,大多是因利、因势、因权相交,如今他站在权力的巅峰思来想去的不是去除阉宦,而是怎么除掉自己的盟友郑注,因为他非常清楚一山难容二虎的道理,他不除郑注恐怕郑注就要除掉他!于是,李训跟他的亲信们商议说“如果这个计划成功,那么,诛除宦官的功劳就全部归于郑注,不如让郭行余、王璠以赴邠宁、河东上任为名,多招募一些壮士,作为私兵,同时调动韩约统领的金吾兵和御史台、京兆府官吏和士卒,先于郑注一步,在京城诛除宦官,随后,把郑注除掉。”郭行余、王璠分别被任命为邠宁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韩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左金吾卫负责都城的治安以及秩序,类似今天的公安+城管的职责),罗立言为京兆少尹。为了保险起见,李训把密谋的内容告知了另一个宰相舒元舆,取得了舒元舆的支持。

  公元835年,唐文宗太和九年11月21日,唐文宗御临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后,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上前奏报:“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昨晚发现有甘露降临,这是祥瑞的征兆,昨晚我已通过守卫宫门的宦官向皇上报告。”甘露就是甘甜的雨露,甘露的出现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韩约向皇帝行“蹈舞礼”以示祝贺,“蹈舞礼”是只有节庆时臣子才向皇帝的行礼方式!于是其他大臣也向皇帝祝贺天赐祥瑞,并且请皇帝移驾亲临左金吾衙门观赏甘露。李训也接话向皇帝说道:甘露是上天的恩赐,请求陛下率领百官亲临观赏领受上天降临的祥瑞。文宗听后并未立即前往,而是请宰相李训带人先去看看是不是真的甘露!

  李训去了很久才回到朝堂跟皇帝汇报说:恐怕不是真的甘露,先不要对外宣布,以免全国各地蜂拥向陛下庆贺。唐文宗有点失望,他说:“有这种事情?难道你们都没见过甘露吗?”他又命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领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同时他率文武百官移驾含元殿,文宗和文武百官在含元殿等候是否真的有祥瑞。

  此时李训看了一眼舒元舆,意思是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按照原定计划王璠和郭行余各自带领数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兵等候在丹凤门外,等到李训的信号后他们立即冲入左金吾衙门与韩约的部队联合诛杀宦官,可不知道为啥只有王璠带兵前来,郭行余竟然独自前来。

  那边仇士良和鱼弘治等太监跟着韩约一起到了左金吾卫衙门,衙门院中有一株石榴树,仇士良们抬头查看是否有甘露之时,细心的仇士良突然瞥见韩约脸色发白,嘴唇发紫,双腿发抖,神色异常。于是仇士良狐疑的走到韩约跟前问:将军怎么了?此时的韩约额头上脸上脖子上全是汗水,仇士良更加疑惑,正好此时一阵风刮来,把后堂的帐篷给吹了起来,仇士良看见了帐篷后面埋伏的士兵。什么也不用再问了,仇士良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大声喊道:有埋伏赶快逃出去。其余宦官立即跟着仇士良掉头往外跑,跑到门口时,金吾卫守卫正准备关闭大门,一马当先的仇士良立即高声怒斥,该守卫惊吓的不知所措,仇士良带人冲出了金吾卫的衙门大院,直奔皇帝所在的含元殿而去。此时李训站在含元殿门口看到仇士良飞奔而来,于是向殿门口的卫士大声呼叫道:快,擒杀仇士良、鱼弘治者赏钱百缗(一缗是10串铜钱,百缗不过一千串铜钱)。此时的李训真的是脑子秀逗了,仇士良是禁卫军的统帅,卫兵怎么敢随意诛杀禁卫军统帅,更何况此时的李训竟然吝啬的才出百缗,卫兵们就当啥也没听到。就在此时,京兆少尹罗立言带领几百名士兵从东北边冲杀进含元殿、御史中丞李孝本带着二百多名手下也从西面冲来,他们一路杀来,遇见宦官当即砍杀,在含元殿的文宗皇帝吓傻了,他看到血肉横飞的场面吓坏了,立即呼唤太监抬他出殿,仇士良等人立即抬来软轿把文宗皇帝带走,李训一看文宗皇帝要走,立即手攀轿辕,不让皇帝走,李训大声呼喊:陛下,臣还有事要奏,陛下不可回宫,应该主持大局。此时韩约的金吾士兵也已经赶来,整个含元殿都是李训的人,太监们吓得四散奔逃,只有仇士良等人死命的抬着文宗皇帝向外奔逃,文宗的软轿一路向北将要进入宣政门,李训拉住软轿不放,他疯狂的呼喊拍打轿门请求文宗皇帝留下。然而唐文宗拉开轿帘怒斥李训,要求他不得阻拦,宦官郗志荣乘机挥拳狠击李训的胸部,李训被打倒在地。唐文宗的软轿进入宣政门后大门随即关上,宦官们在门内大呼万岁。

  李训看到皇帝被宦官们抬进宣政门就知道大势已去,他们在此厮杀已经没有了意义,此时此刻李训对文宗也是失望至极,没有皇帝的明旨,他们带兵进宫击杀宦官就是造反,明明是皇帝让他们诛灭宦官的,可是此时谁又能相信他们呢?他没有想到关键时刻文宗皇帝竟然退缩了,他抛弃整个文官集团,再次拥抱了宦官集团。李训看了一眼还在厮杀的含元殿,他独自换上一套低级官员的衣服骑马往终南山而去。然而此时韩约、罗立言和李孝本还不知道皇帝已经被宦官带走,政变的首脑李训也已经仓皇出逃了,当他们杀入殿内之时发现皇帝不见了,李训也不见了,他们迷茫了,所有士兵也迷茫了,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宰相明明说是皇帝授意的政变,怎么到头来皇帝并没有在殿中等着他们,李训也不见了人影。

  死里逃生的仇士良冷静下来后,明白了这一切都是皇帝安排的,皇帝竟然想要诛灭他们!!仇士良非常愤怒,他指着文宗皇帝痛骂他就是幕后主谋,并且放下狠话,既然皇帝你想诛杀我们,那就别管我们不客气!!文宗皇帝早已经吓傻,他在仇士良的怒骂中瑟瑟发抖无言以对。二十来岁的文宗就像是做错事的学生,低头领受宦官正义凛然的怒骂,自此以后,文宗皇帝在仇士良面前就再也没有抬起头过!!

  带着满心惊惧和愤怒的仇士良快马加鞭来到了神策军中,他立即命令神策军副使刘泰伦率领五百名禁军进宫杀贼。副使刘泰伦请命:杀哪些人?仇士良恨恨的说:大明宫中除了宦官其余皆杀!!于是,刘泰伦带领的五百名禁军以及驻扎在玄武门的所有禁军合兵一处,在大明宫内开始地毯式大屠杀,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参与了这场政变,此时含元殿内,还有没来得及逃跑的文武官员,以及罗立言以及李孝本带来的士兵,在战斗力极强的禁卫军面前,京城内的巡防哨兵们根本不堪一击,禁卫军在太监的带领下从含元殿杀进杀出,逢人便杀,一口气杀了一千多人,即使是来皇宫中办事的人员也未能幸免,大唐天子的朝堂瞬间变成了尸山血海的狮驼岭,宫内宫外殿内殿外到处尸横遍野,尸体纵横交错,鲜血四处流淌,大明宫角角落落都弥漫着恐怖与血腥,含元殿内更是一片惨不忍睹惊惧骇人的景象!!

  同时,仇士良安排一千多禁军士兵在长安城中搜捕叛党分子,宰相舒元舆换上百姓的衣服准备从安化门逃出被禁军抓获,宰相王崖徒步跑出宫外躲藏在永昌里的茶肆也被禁军搜到,河东节度使王璠更搞笑,他已经逃回家里并且安排河东兵全力防守,结果鱼弘治略施小计他就上当,鱼弘治安排禁军给王璠传话说宰相王崖已经招供,皇帝请他出来主持大局,出任宰相,这张漏洞百出的谎言,王璠竟然也信了,于是他出门赴任,立即被禁军抓捕。之后金吾卫将军韩约、京兆少尹罗立言、御史中丞李孝本悉数被抓。逃出长安城的李训本来想在终南山下的一座寺庙藏身,寺庙考虑到李训是个祸害,就没同意,李训只能往凤翔方向奔逃,他想去投奔他的盟友郑注,结果在周至被官军抓获砍下了他的人头。郑注在凤翔也没有安生多久,仇士良密令凤翔监军张仲清择机诛杀郑注,一辈子精明的郑注,竟然被张仲清迷惑,上当受骗去了张仲清安排好的鸿门宴,被乱刀砍死!!

  本来是一场文官集团诛杀宦官集团的军事政变,就因为李训的私心竟然功亏一篑,如果李训跟郑注精诚合作,相信在王守澄下葬之日便是大唐阉宦的闭幕之时。再假如文宗皇帝能够勇敢一些,他临危不乱的为李训等人做支撑,也许大唐还能再次迎来中兴。再假如韩约表现的像个军人一样坚毅果断,在金吾卫衙门院中就当机立断斩杀了仇士良等人,那么大唐的命运是不是会走向更美好的一面!!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有很多的偶然也有很多的奇迹,可唯独没有假如!!唐文宗内心深处还是不相信文官集团,当他看到罗立言李孝本韩约带人冲杀宦官的时候,他凌乱了,他不知道该信谁?他不知道这些文官是来杀他的还是来杀宦官的,他内心的恐惧战胜了理智,在他最为恐惧脆弱的时候,他不由自主的还是相信了宦官,相信了家奴!!

  后世人常常抨击李训、郑注二人为奸诈小人,可是李训和郑注帮助文宗诛灭了王守澄、陈宏志、杨诚和等权宦,为文宗报了祖父和哥哥的仇恨。当时的朝堂之上,朋党争斗愈演愈烈,不但影响国家政事更影响了文宗皇帝与河北诸藩的斗争,这一点让文宗皇帝非常头痛,但是文宗皇帝起用李训和郑注之后,朝堂之内朋党灰飞烟灭,牛李党羽纷纷被贬。只可惜李训心胸太过狭隘,郑注又利欲熏心,他们所能倚重的人中没有忠义之士,都是因利因势因权相交,所以,他们在政变中意志不坚定,稍遇挫折就只顾保命各自奔逃,全然没有大局观,如果他们中有一人能够站在高处一眼看出问题所在:必须拦截皇帝,击杀仇士良等人,那么这场政变还能如此混乱荒唐吗?罗立言、李孝本带来的人也有五六百人,还有韩约的金吾卫,想要阻挡皇帝出殿击杀宦官还不是易如反掌!!可惜啊可惜,文宗的遭遇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有人说文宗可怜,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即使臣子不坚定,如果皇帝坚定,那臣子有了旨意有了靠山,自然会奋力杀敌,都到了图穷匕首见的时候了,还能退缩拿回去吗?

  有人问,为何神策军要听命于太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先说说神策军的管理层,神策军原本是一支戍边的部队,因为安史之乱进入京城,之后就被皇帝留下成为了拱卫京师的皇家禁军了,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万多人的编制,到了文宗时期,神策军的编制已经到了十八万人了!!神策军分为左右神策军,最高统帅分别是左右护军中尉,内侍省又有两位太监担任枢密使,枢密使的职责就是向护军中尉传达皇帝的旨意,同时向皇帝报告神策军的动向,时间长了枢密使也成为了神策军强有力的领导之一,文中的王守澄就是枢密使。护军中尉从唐德宗之后就一直由宦官担任,此后百年从未有过变化,文中的仇士良、鱼弘治分别担任了神策军左护军中尉和神策军右护军中尉。神策军的上下军官全部都由宦官挑选担任,很多军官都是护军中尉的干儿子,再加上宦官们为神策军争取的军饷待遇远胜过其他部队,历经N年之后,神策军自然就对他们的领导言听计从了。当然还有一个核心原因:皇帝不放心其他武将文臣,他们只相信自己的家奴!!所以皇帝们总是在权衡利弊之后还是会把禁军指挥权交给宦官!!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511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