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 35 岁危机?不过是没有站对视角
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和人才的快速迭代,35 岁似乎成了一个可怕的数字。
很多员工到了 35 岁,就会遇到职业瓶颈,好像再努力也无法在专业上实现更大的突破,反而随着秃顶、啤酒肚的到来,经历越来越不如年轻人,从而被节奏极快的互联网行业淘汰,或是混日子,或是找一个安稳的工作养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35 岁危机。
-
其实在此之前,我一直对 35 岁危机深以为然,觉得这是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快速更迭的方式。最近,读了《重新定义公司》之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重新定义公司》,是 How Google Works 的中文翻译版本,公开了谷歌内部的管理和运营方法,讲述了战略、创新、文化、决策、价值观、人才等方方面面。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谷歌员工的自驱力和创新能力,这与谷歌整个的工程师文化是分不开的。谷歌鼓励员工往大处想,允许工程师拿出 20% 的时间用于研究自己喜欢的项目,谷歌很多创新都来源于这 20% 的时间。因为这个时间,员工要想的不是完成自己的 KPI,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然事半功倍。
宽松的组织环境,对于员工的创新非常重要。除此之外,就是员工本身站在角度。为什么会有职业瓶颈呢?因为大部分员工都是站在员工的视角,做好本职工作,就万事大吉。既然是具体的工作,那很快就遇到瓶颈。不是工作不对,而是因为本身就站在一层,天花板自然很低,如果能够站在经营的视角,就已经站在楼顶上,看见的就是海阔天空。
-
当然,作为员工,能不能站在楼顶上,一方面取决于自驱力,是否愿意主动承担更多的工作,自然会站在更高的视角。很多企业不鼓励员工内部转岗的原因是,当一个员工没有做好手头上的工作的时候,管理者很难相信 Ta 能做好另一份工作。
另一方面,员工的视角还取决于公司的文化。有的公司文化非常开放,员工能够清楚地知道 CEO 的目标是什么,团队的 leader 在做什么,那就很容易能站在经营的角度。如果企业有非常严格的科层制,员工的经历都聚焦在完成自己的 KPI 上面,只知道一味往前跑,却没有精力停下来想一想、或者回头看一看,当然很难站在更高的视角。
-
35 岁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人都会遇到;但在另一角度上来说,人人都可能突破,关键还是看你想怎么去做。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