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书,远方有导师 ——读张文质《教师的使命》有感
今天读张文质老师《教师的使命》“手中有书,远方有导师”一节,印象特别的深刻。
张老师在这一节中提到自己读过的几本书印象特别深刻。第一本是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改变了他对教育的很多看法,也改变了他对教育的书写姿态。他说这本书读起来有难度,但文字极为优美,美不胜收,令他无比眷恋。这本书对教师的描述中提到历史上有一种教师是师徒式的教师,就是学生跟着老师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教到哪里,学生学到哪里,教师要求怎么样,学生就怎么样,在师徒式的关系里真理在老师这里。今天作为一个教师其实也是需要一个师傅的,教师这个职业成长是需要师傅的启迪的,张文质老师把它归纳成了三句话,即:身边有师傅,远方有导师,心中有偶像。
张文质老师说,“教师是一个手艺人”,手艺人就需要有师傅,不能靠着书本学习,你师傅的精神气质,你师傅的言谈举止,你师傅本身的手艺等等。徒弟要经常问师傅:你最近在思考什么问题?最近在读什么书?对我们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呢?师傅可以耳提面命,师傅可以随机指点,可以对症下药,对徒弟往往有立杆见影的帮助。这叫身边有师父。
远方的导师呢?可以是具体的一个人,也可以是某一本书。导师不单单是教你技术,更多的是精神的引领,包括某些智慧的启迪。导师其实是需要你自己去发现的,你不会很容易就找到一个导师,他一定要跟你的精神特别契合。所有的阅读,你与他的相遇都是有契机的,跟精神气质有关系,跟你的某种阅读趣味、心智的倾向,以及人生规划都有关系。所以张老师说,历史上很多的哲人哲思照亮了很多人,有时候“一个句子就足以照亮你的一生”。现在想来,我对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曾经如此着迷,也许是我被书中人物的坚强、不屈服命运、勇于改变现状的精神鼓舞了吧,骨子里头可能我也希望自己是能通过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吧。
张老师说我们喜欢读某些书的时候,你喜爱的不得了的时候,走到哪里就想带到哪里,如果你去一个远的地方比较久,你一定要带一本老书,就是那种读了又读读了又读的书,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或者《教师的使命》就是你时刻想带在身边的那一本书。
教师是需要一个师傅的启迪和引领的。记得我们刚刚毕业的时候,是非常渴望有师傅带领我们走入我们的教育生涯的。首先我们渴望有师傅带领我们提高思想、改变认知,其次是希望有师傅指导教育教学的成长,最后是祈愿师傅能对整个职业发展规划或者个人生活进行指导。可惜,一路走来,感觉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磕磕碰碰的,至于教育之路嘛,也是走得比较慢的。好在我脸皮比较厚,不怕别人笑话,常常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也敢于向自己挑战,几乎每年都主动上公开课,课后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在下一次时再努力突破并有所创新,每一次公开课我都精心准备。所以老师们常常说我的公开课课堂点子比较多,也给他们很多启发。看了陈志红老师的书《公开课——炼就与生成》后,我感觉自己还缺时间整理上课的思路。最近经常在想,要是我早十年就开始向张文质老师学习、向各位优秀的老师们学习,人生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至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会是另外一种规划吧,而且,对家庭教育也会更淡定更从容吧。相识恨晚。
庆幸的是,无论是思想引领还是教育教学,靠自己虚心请教,主动阅读与学习,才不至于那么盲目。有时候挺羡慕现在的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方式促进自己快速成长,有师傅手把手教的感觉教师真好啊。
买了好多张文质老师的书,还有谢云老师的书,普利辉老师的,姑且就让我跟着我心目中的导师,深入阅读,希望一点一点的学习导师思想的精髓,再慢慢的进步吧!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