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今天上午,有幸在线上收看了中山市老师发展中心邀请北师大王文静院长作的《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师德师风》专题报告。王文静院长基础专业是英语,但研究方向是心理学,在师德师风研究中重点研究的却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因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本。

  王院长从教育家精神解读、七个故事、研究实践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讲述。期间,她娓娓道来中,优秀经典信手拈来,讲解又深入浅出,听起来特别入心。同时也萌生出联系她加入 她的实践团队的想法。

  她的“书记校长最重要的是自己成为道德的典范,要做行走的师德师风的课程,让老师看见就充满力量!”“学习使人长寿,要活成孩子身边的榜样,活成孩子希望的老师!”“书记的职责是把老师装在心里,把老师带到修己治平、天天向上的大道上!”“老师站上讲台就是一门师德师风课程。”“先改变自己,再改变世界!”这些语录,都是师德建设的经典。

  摘录其中的ppt内容如下:

  一、解读教育家精神

  1.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更重要的是,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遗址时的讲话

  2.人工智能+”正在影响教育的现在与未来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发展数字教育.

  对我们教育系统来说,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它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这里有机遇也有挑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加强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来研究它的有效性、适应性,让青年一代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9日下午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答记者问

  3.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留下的声音:现在地球变暖了,人心变冷了。德育是未来教育最大的难题,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担心,因为这是一个国际性问题。人类可以享受科技带来的成果,可以让飞天不再是梦想,可以克隆白己的生命。

  4.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布局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洞察人类发展的进步潮流,遵循世界文明转型和延续规律,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布局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强调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道德,整个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内在动力!

  5.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6.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7.培育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基本遵循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范大学讲话

  8.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强调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成长为有情怀、有水平、有温度的好老师、大先生,用自己的行为示范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孩子们在学校能够感受到更美好的成长陪伴。教育强国建设,教师队伍是其中必答之题我们要不断厚植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9日下午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答记者问

  9.践行教育家精神三问

  我真的明白了吗?我真正做到了多少?我真的发生改变了吗?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看似都懂,其实,落实了才是真的!

  二、师德师风建设 七个故事

  故事1:百猴效应

  有一座迷你岛屿叫幸岛。岛上啥都没有,只有一条快要干枯的小溪和一群猿猴。。一所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到幸岛上观察这群猴子的一举一动,因为怕这群猴子挨饿,所以研究人员留了一些蕃薯给猴子吃。  后来幸岛上的猴子发现蕃薯可以吃,但蕃薯上的泥巴实在很讨厌,所以猴子们在吃蕃薯前就会用手来拍落蕃薯上头的泥巴。有一天,有一只芳龄一岁半的聪明小猴子突然发现用清澈的溪水也可以洗净蕃薯上的泥巴。  于是,幸岛上其它猴子也很快学会了这一招,85%猴子从此就改用溪水来洗净蕃薯,但是仅占15%的老猴子却始终不愿意学习这一招。后来幸岛唯一的小溪干枯了,于是又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子发现用海水来洗蕃薯,滋味似乎也不错!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幸岛上85%猴子又全部学会这一招!

  百猴效应的启示:当幸岛上出现第100只“用水洗蕃薯”的猴子时,居然在幸岛200公里之外的大分县的猴子也莫名其妙地学会这招。大分县猴子跟幸岛的猴子根本没机会见着面,他们也不可能写信、发微信、发传真,但这两群毫不相干的猴子居然在同一时间学会了“用水洗蕃薯”!

  为什么一只小猴子用水洗蕃薯的“个别行为”最后会穿越时空,传播到遥远的地方之外、成为一种“集体行为”呢?只要是对的信念,这种无形的力量就可以汇聚成一个巨大的正向能量!只要团队中有任何一个人愿意率先行动,他就可以在人群中产生示范作用,在无形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藩篱、去影响绝大部分的人。

  人们用“第100只猴子)来形容造成意识形态突破的关键参数。不一定是100,只要达到某个数目在某个地方形成一种文化或觉醒,其他界线之外的族群就会受到感染。

  典型引路效应:意识形态与学科领域的活动有何不同?

  为什么一位好老师的成长,能够带动一批好老师的成长?为什么教育家精神的引领,能够成为中国教师群体的“集体无意识”?只要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教师达到某个数目,就会在某个地方形成一种精神自觉,其他地方的教师就会受到感染,并汇聚成一个巨大的正向能量,成就一位又一位教师,影响一批又一批学生和家庭,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布局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

  2014年9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座谈会“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2018年5月2日,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如何做一名好老师的4点要求,今天我再强调一下;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2020年9月9日,教师节寄语: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2023年5月29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中学习: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023年9月9日,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内涵。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不只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不只是一个教育内部问题!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是关平全社会人心教化的大问题!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四两拨干斤”社会治理大方案!

  “四两拨干斤”社会治理方案:教师群体师德提升,中国社会风气改变! 新时代好老师:成为最高道德典则与典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故事2:学以成人一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  8000人报名参加杜维明教授等拟定的2018年“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主题

  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梁启超先生1922年在苏州学生联合会上的讲演

 “学以成人”的哲学基础:学以成人的哲学基础在于人性人性是复杂的、多元的,人性具有二重性:第一重:动物性、生物性;第二重:自我创造性、自我实现性

  学以成人有两重性和三个阶段——

  第1阶段,生物性 动物性:求生存,活下去,环顾四周

  第2阶段,自我意识、自我觉醒:摆脱捆绑,超越现实,追求圆满

  第3阶段,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中华文化中的“做人”与“道德”的关系

  做人不只是一个道德问题,道德是在自我意识开启后才能产生的,它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起因。自我意识就是你开始意识到自身到底是谁、自己的独特性,自己所要寻找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中国学术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的自我意识开启上,人的生命觉醒是从自我意识开始的,人脱开“生物人”的关键,能够全然发展“人”的生命,就在自我意识开启,就在生命觉醒。

  人的生命成长从自觉、自知到自主,自我意识开启是关键!一个人生命觉醒后就会开发出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就能做一个生命高度自觉、精神独立不倚、内心坦坦荡荡、行为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中国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要从小学习做人…...

  要从小学习做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要做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你们现在都是小树苗品德的养成需要丰富的营养、肥沃的土壤,这样才能茁壮成长。——-2015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的讲话

  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2019年4月30日,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总书记两次重提: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工作

  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故事3:先改变自己,再改变世界

  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姓仲名由,字子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子路出身贫贱,性情质朴,志气刚强,躬行实践。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孔子曾表达“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的认可,也明确发出“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的提醒(子路闻之喜)。在孔子的循循善诱下,子路逐渐走上生命觉醒的君子大道。

 《论语·宪问》记载了子路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日: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一个人最终只有靠自己才能成为有德之士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一个人最终只能靠自己变成有德之士,如何帮助别人成为有德之人?一个有德之士的人,可以做很多事情去帮助别人,成为有德之人,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成为道德的典范。

  修身立德是每个人最大的自由

  若你要做一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社会固然需要,但不能人人能之。只有立德,是没有条件的,人人能之。所以中国古人把“立德”奉为第一位

  道德最自由,谁也不能禁止我。道德又是最独立的,因道德只在己,不靠外面。道德亦是最平等的,有德无德,不论外面条件讲道德只是讲做人。人人都能做,并由一人自己单独做,所以是最平等最自由、最独立。要孝便可孝,要忠便可忠,只要你自尽此心。 ——钱穆《中国文化中的人和人伦》

  教育家精神表现在每位教师的身上和心上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人讲精神,一般从个人讲起,精神就表现在每个人的身上和心上。中国人所讲的精神最高境界,是从“个人”为中心,而以“天下”为终极是内在性的。精神领悟和外在性的精神,呈现中国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主要就是建立在各个人日常的精神践行上。

  中国“心性之学”的实验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一是我们的身体:修身功夫,初步实验

  第二是我们的家庭:齐家功夫,身体难对付,家更难对付了

  第三是我们的国与天下,即我们的社会:平天下功夫

  中国人叫人做圣贤,却不转在信仰外面,更要在信仰你自己。只要从一个人开始,走上了一条路,这条路人人认为是通的,人人可以照他这条路走圣贤也只是个“自了汉”,只是他了得自己,就可了得天下万世。——钱穆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中之人文修养》

  如何在日常中修身立德,践行教育家精神?

  2020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研修主题15:自我省察

  自我省察:倾听内心声音。不断地反省过去,察看当下和未来

  反思改过:清除内心障碍。聚焦“三重关系”,获得生命更新

  正向认知:提升内在心力。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觉醒

  “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故事4: 你应该在哪里用功?

  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根深才能叶茂,厚德才能载物!

  内心境界日新:究竟中华文化的最要处在哪里?  钱穆先生:“中国文化最要处在它前几年。曾有人提起此语问我,我总回答说:“中国文化最要处在它的道德精神”。但现在,我觉得此话不够鲜明;我想:中国文化之最重要、最特殊处乃在其能着重学做人,在其能看出人的理想和境界可日新月异地上进。这种向上和前进,乃是人格的表现,但不一定便是道德的表现。由外面看来,像是平平常常的,并没有道德和不道德的鲜明界线之存在;但在其内心人格上,是可日有上进,实不平常的。

  切磋琢磨:在日复一日的成长中下真工夫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大学》

切磋琢磨是一个长期过程,前期的成长看似缓慢,但有了一定的积累,内在心力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真工夫就会连成一片,势如破竹,成为我们的自然本能,随时拿来,随时可用,随时都“在场”!

  切磋琢磨:融入日常,素位而行

  融入日常,历事练心:班级管理 学校管理 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 家校协同

  专注眼前的人和事,不偏不倚,不散不乱,在当下的全然安住中找回内在平静、自在、愉悦和包容的力量。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

  在当下情境中自觉地“切磋琢磨”

  许倬云:中国人的'道’,是老百姓种田种出来的“道”。

  中华文化的“道,是每一个个人在日常人生中自觉自发、切磋琢磨、源源不断地生成的“道”。

  当下的课堂、学校、家庭和社会,就是切磋琢磨的“真实情境',眼前的亲人、眼前的师生、身边的同事,就是切磋琢磨的“重要伙伴’。

  一个人有德还是无德?最终只有靠自己来评定!

  故事5:竹子是一节一节长的吗?

  苏东坡和米芾的故事(胸有成竹)。苏东坡:堂前万棵竹,堂上万卷书。米芾:为什么你一气呵成,不是一节一节地画竹子呢?

  毛竹的成长:前5年以一种常人看不见的方式在生长,将自己的根牢牢扎在地下。每公顷竹林,竹子根系竞可达23000多公里。第6年雨季,能瞬间成长,以平均每天1.9米速度向上生长,15天内竟可以疯长到近30米之高。5年深扎根,是为了时机到来创造高速生长神话.

  为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教师自我修养的宝藏为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

  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2023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蕴含着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在心中建立起整体认知图景,千万不要在西方科学方法论指导下支离破碎地去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要在心中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图景。——辛意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中华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教师修身的宝藏

  中华经典:经 史 子 集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典籍的分类方法:经为经典、常道,冠四部之首:以“十三经”为主体的儒家典籍;史为历史:史书、典章制度、地理、目录等;子为子书:诸子百家之学杂:书农、医、工、兵、天文、历法、算数等;集为文学:主要收录诗词歌赋和文人文集。

  中华经典写进教育部颁布的师德修养标准:2020年7月22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

  教师如何学中华经典:须于心体上用功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王阳明)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王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中国的传统经典都是第二性(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层面的

  教师如何学习经典?切已体察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绝大多数人学习千年经典,仅仅停留在认知表面的“知道”,而这些都是别人的!只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切已体察,才是真正的内核,是真正的智慧!你做了,你才是真的懂了!你离不开“她”了,你才知道经典的“好”!

  故事6: 得鱼忘筌---什么是真正的“得”?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使用捕鱼的竹笼,是为了捕鱼,捕到鱼就把竹笼遗忘掉了。使用捉兔的绳具,是为了捉兔,捉到兔就,把绳具遗忘掉了。运用语言,是为了表达真意,理解了真意,就把语言遗忘掉。

  《大学》的成德之方:定、静、安、虑、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未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什么才是生命中真正的“得”?

  《快乐老家》陈明 音乐朝圣者 浮克

  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梦已经醒来,心不会害怕。有一个地方,那是快乐老家。它近在心灵,却远在天涯;我所有的一切都只为找到它,哪怕付出忧伤代价。也许再穿过一条烦恼的河流,明天就能够到达。  我生命的一切都只为拥有它,让我们来真心对待吧。等每一颗飘流的心,都不再牵挂,快乐是永远的家。

  现实人生就是当下用功的大课:不为所养,即为所累

  何谓教师当下用功的课程?教师如何超越当下。心有大我?

  每个人生命中都会经历许许多多人和事: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这些“复杂、对立、冲突”经历就是我们的生命大课:不为所养,即为所累

  钱穆先生:每一个人的当下有一条路

  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德性乃大众之所同,人人具此性,人人涵此德。只有在大众德性之共同处,始有大学问。亦只有在愈广大处,才见得愈精微人人能知,人人能行,此始为中庸之道,此乃本于广大德性内在之所同趋所以得成其为高明之极。各人环境不同,责任不同,各人有各人自己应尽之道。能尽我道,那我也和圣人一般。

  师德修养,当下即是

  故事7: “现在决定不做绅士,我要做女士”

  有一位很有教养的绅士,下班回家路上,经过一个商店,准备购买一个小商品给自己太太,发现里面人头攒动,大部分是女性。他老老实实的站在那个地方排队,排了整整一个小时也没有轮到他,为什么?因为其她的女士都在抢,仅有他一个人在排队,当然轮不到他。一个小时之后,他也决定不排队,跟所有的女人一样直接上去抢。一个小时之后,他也决定不排队。这个时候旁边有一个声音响起来:“先生,你是一个绅士,女士优先,你不可以这样!” 这位绅士说了一句很好听的话:我已经做了一个小时的绅士,现在决定不做绅士,我要做女士!”

  公平合理的制度: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当一种环境和一个制度不能够保证好人不吃亏的时候,好人渐渐就会变坏。所以,要改变一个社会、区域和学校的道德风气,道德宣传很重要,而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更管用、更有效!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动物性,那就是趋利避害。假如这个制度是公平的,是公正的,是好人不吃亏的,那么,人们就愿意一直做好人,做有道德之事。尤其是教育管理者,现实工作中不能把大道理学痴了,忘了人的本性!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牢记习总书记嘱托,立乎其大,为国家培育好老师、大先生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

  大者:高尚的精神追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大者:心有大我,先觉者,君子儒,通达一切的大写的“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三、北师大研究实践案例

  《于实处用力,在要处用功》: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北京师范大学)行动纲领

  建设宗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校训,也是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的建设宗旨,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总纲领!它精炼地诠释了“师范”的意义也生动地诠释了北京师范大学师德师风基地建设的根本追求。

  建设理念与目标:以“精神引领,文化涵养”为建设理念。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师德师风建设体系,构建理论实践新模式把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建成“样板基地示范、引领、辐射全国大中小幼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与发展。

  典型引路效应:意识形态与学科领域的活动有何不同?

  为什么一位好老师的成长,能够带动一批好老师的成长?为什么教育家精神的引领,能够成为中国教师群体的“集体无意识”?

  只要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教师达到某个数目,就会在某个地方形成一种精神自觉,其他地方的教师就会受到感染,并汇聚成一个巨大的正向能量,成就一位又一位教师,影响一批又一批学生和家庭,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面向区域:着力推动北京师范大学师德涵养实验区建设

。以“文化涵养师德,提升内在动力”为理念”构建因地制宜的师德师风建设综合解决方案搭建区域联动发展、交流共享的全国性平台

  从师德到师风、从个体到群体、从学校到区域

  -区一校,一特色;一方水土,一方人;学思践悟,代代传;让一批“关键少数”走在前列

  把一批特色学校树起来,带动全体教师立德树人,带动全体学生天天向上

  以校为本:构建多元化学校师德涵养新模式

  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北京市中小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知”计划北京市60余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持续实施5年(2015-2020)

  师德涵养实验区建设:中华文化涵养师德特色学校实验研究项目

  9个实验区近100所特色中小学幼儿园,持续建设3-5年

实施思路:因校制宜 抓住根本 深耕细作 一校一品

实施路径: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 活动育人 实践育人 管理育人 协同育人

成就托举,久久为功:探索构建学校师德涵养系列新模式

1.北京师范大学中华经典传习坊系列:京师百日线上《论语》学习班·京师《论语》线上-线下传习坊·京师《大学》线上-线下传习坊,京师蒙学经典线上-线下传习坊,·京师《道德经》线上-线下传习坊

2.北京师范大学识字育德线上传习坊:

3.北京师范大学“京师人生戏剧社”:

4.北京师范大学“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北京师范大学“经典养德”专题研讨会

·北京师范大学“识字育德”专题研讨会

·北京师范大学“戏剧养德”专题研讨会

·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思政课“立德树人”专题研讨会

·北京师范大学“德法共治”专题研讨会

京师好老师情绪管理线上自助课程,

京师木铎直播课6.“

构建点面结合,分层分类、线上-线下“相合的课程体系

公益支持类

1.师德99微信公众号

2.京师好老师家书(学习强国平台刊播)

3.好老师《论语》心声

4.区域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研讨会

5.“学而”公益读书会

6.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年会(2)

分层分类研修项目

1.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师德培训者研修

暨京师好老师生命成长营(47)

2.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高研班(8)3.教育部语用司“中华经典诵写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

4.北京师范大学骨干班主任教师行知计划(6)

5.北京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班(3)

6.北京师范大学百日线上《论语》学习班(13)

低压力、小步子、跟进式、可持续,随才成就每一所学校和老师

基于个体:探索教师个体师德修养提升模式: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和群体特点,提升不同群体教师的内在动力

京师好老师生命成长营:种大树,成森林

建立守护机制:一群人守护、托举和成就另一群人

  反思1:为什么教师学习由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效不足?

  让文化养德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发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仅停留在认知表面的“知道”,这都是别人的!只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切已体察,才是真正的内核,是真正的智慧!道德说教?讲理论?讲别人的故事?不如讲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心得!不如每个人的切己体察

  反思2:为什么有的老师没有领悟?没有改变?

  有意义的活动发生之关键是“切己”,切己的行为是如何发生的?把自己的身心彻底地投进去,在现实人生中真实地去做只有去真做了,你才能真懂,才会越做越有信心,你才能感受到“她”的好,你就会觉得离不开“她”了!

  反思3: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要处在哪里?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版权声明:
作者:zhangche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726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