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营养》有感

最近终于深刻感受到了读书的方法,原来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一本书有一句话让你醍醐灌顶,运用实践,用以改变生活就是一本好书。

一本书拿到手,先看序,再看目录,哪个是你想快速了解的,和自己的问题息息相关的,选择性的看。最后用费曼学习法或者写作梳理自己的收获,加深印象,思考、感受越具体越有助于运用在当下的生活情境中,难怪有人一天能看几本书,并且都能相互联系,有思维的碰撞,侃侃而谈。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原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天生的气质内型,它让孩子散发巨大的生命特质和强大的能量。如果情绪,内在干扰太多就会破坏自己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孩子就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来学习、行动、跟人交往、调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家大宝9岁,感觉就像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她也不讨好父母,也不知道变通,道理都懂就是脾气来了总是顶撞,不服输,往枪杆子上碰,知道你生气还是要让你暴炸就是不做直至动手打她,也知道自己有的地方错了,知道自己斗不过大人,还是僵持不下,触犯底线,把父母当敌人较劲挣扎着,直至两败俱伤,事情没解决,还严重地影响了亲子关系,让我很痛苦她的关键问题,我也一度很排斥这孩子,觉得让我很受挫,我也承认自己不是伟大的母亲,我只是普通人,孩子一次一次的挑战我的人性。

平静几天,感觉我也忽略了孩子的人性。孩子都希望得到鼓励,赞美,肯定,孩子也是有很有情绪没有释放,不能消化,让她烦乱,总是父母不理解她,看不到她的优点,不能接纳她这个人。总是否定,指责,打骂,控制。

书中说0~6岁是孩子自然而然社会化的阶段,是五官最敏感的时候,情绪好的孩子有能力调动五官五感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然后知道怎样的言行举止在和别人的互动中是有分寸的,是被接纳的。相反孩子的情绪太多,内在很乱,他就没有办法在最好的年龄里锻炼这些分辨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头脑去学习,可无论爸爸妈妈怎么教或者自己怎么学,知识,尺度的把握依旧很困难,从长期来看是会大大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化的能力。

所以养育情绪稳定的孩子的原则就是父母尽可能给足孩子心理营养,无条件接纳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此时我最重要,肯定、认同、赞美以及做好榜样,被父母责骂最容易产生情绪问题。

有的时候我们很难做到温和而坚定,有时候温和客气的教导对孩子不管用,我们可以尝试其他的办法。比如我们与其周末的时候不停的催促孩子做作业,与其围着孩子转,还不如自己去图书馆轻松一下,让他自己一个人在家做。有时候比如看到孩子的桌子很脏很乱的情况下,我们忍不住的就会去指责孩子。我们要想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教导,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去做了这个动作就可以说你自己收拾得真好,或者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所以如果正面鼓励比批评更有效,为什么不用正面的方式呢?

还有关于情绪问题的另一个就是行为偏差,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孩子明明知道这样父母不喜欢,但是还是会这样,按照父母不喜欢的方式屡教不改,明明知道那样做的后果是挨打,为什么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忍不住呢?这样是说明孩子有情绪问题的原因恐怕是最多的。

父母首先要去检查一下孩子的情绪来源,也就是三个关系的质量,爸爸和妈妈的关系,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以及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偏差行为解决的关键,不在于通过什么样的管教惩罚的办法还是听话回到正常轨道上,而是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让父母讨厌?就是当孩子内在的情绪太满无法处理时,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或者是用偏差行为来吸引父母的关注,哪怕是负面的关注。我原来就觉得我的女儿好像天生就很叛逆,让她做事,她从来不照做,还总是唱反调,不配合,我还很焦虑,他以后很难融入社会,很难跟别人合作,这让别人看来很有个性,但它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说明我家孩子一定希望得到别人更多的注意力,这是她某方面情感需要得到了补偿。否则在一些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事情上,他不会那么坚持唱反调。父母需要做的事,在他做的不好的事情请忽略它,当她不小心有了好行为的时候,告诉她好在哪里,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这个孩子真的想得到更多注意力,那么她会渐渐发现自己有了坏行为的时候,没人理有好行为的时候,爸爸妈妈才比较喜欢自己。相反如果她每次撒娇耍赖的时候都有人来问她,你怎么能这样,她就会觉得这是让自己变得比较重要的方式,否则这个孩子长大后会一直通过自己古怪的行为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还有孩子的话,负面情绪的积累不一定是被打或者被骂,听到语言暴力也有这个结果。就算孩子听不懂大人讲的是什么,但他可以辨别出言语中的敌意争执,他会害怕。

对于在一个家庭中,夫妻两个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一致时,或者是夫妻两人的性格不同,通常会有一个比较凶的爸爸,我们就要教孩子学习,面对不一样的人,他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真空里,引导说爸爸生气了你要怎么办?可以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爸爸不是不喜欢他,而是不喜欢他做的一些事情。还可以明确的跟孩子说,可以学着接受爸爸会凶他,并且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和颜悦色的对他说话。有些人生气了就是会很大声说话。你还可以对她说:"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做错,那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如果觉得做错了,那就要改正,如果你不确定对错就来问妈妈。"

如果孩子不喜欢爸爸这样对他也可以学习怎样跟爸爸沟通,怎样为自己辩白。既不让爸爸有被顶撞的感觉,又可以真正听出去他的话。可以先想办法让爸爸心情变好,然后跟爸爸解释,"刚才我是怎样.."

还有通常有一方比较严格,有一方面比较宽松,严格或者宽松很难,一口咬定两个绝对比较好,也许有的父亲很严格带孩子,却跟他很亲,这表明父亲的分寸拿捏的还不错,或者因为父亲的严格,孩子跟父亲非常疏远,父亲就意识到自己需要调整,这对父亲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或者母亲也一样给孩子空间当然是好的,但如果让宽松变成一种纵容,孩子的行为变得没有边界,同样是需要调整的。所以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在处理关系和事情上,我们一定要一定要把关心放在首位,关系永远比具体的事情重要。举个例子,如果能让学校的老师都跟我们一样,对孩子有很多的尊重,很多的宽容固然是好的,如果不能难道你要去找老师吵架吗?吵架只能让情况更糟,所以还不如退而求其次,让孩子自己学习去应对。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关于隔代养育,很多的一些老人在带孙子的时候会过度的去控制他,不能做这那,这也跟那个时代有关系,这是很难通过理智上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他们那个年代非常动荡,连生存都很困难,当人在生存困难时,所有的时间、精力、能力、耐力、聪明、才智都会拿来应付生存问题,为此他们教养孩子的方式都比较粗糙,在那样的环境中,他们内心充满恐惧和不安定,而人在恐惧的心理状态下,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控制越多,感觉越安全。那么选择谁来控制,丈夫或妻子、同事或朋友,显然孩子很自然地成为被控制的对象。

虽然理智上我们理解了父母的这样一种情况,但是如果父母控制我们的时候,作为孩子是很难抵抗的。当我们一直在被控制的感觉中,怎么可能会没有情绪?当我有很多情绪时,当然没办法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理解父母生活的时代,理解他们其实也是因为没有安全感,相处中积累了太多情绪,是不能依靠理智来消除的。

当然这种情绪当我们的大脑学太多知识的话,也不一定能够改变作用于我们的心。我们改变一定要是在心的层面,而不是脑的层面。真正的放下还源于我们能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识,意识即心,既不伤害他人,也就是能够主宰自己,比如说"我很爱你,但是现在这个要求我不能满足",我们不是为了发泄情绪去攻击父母,不是企图反过来控制父母,我们一定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关系,我们是想告诉他们:我爱你,但我也要表达我的不同意。我来跟你谈,是想让你更加理解我,我们心里的好意一定要传达给父母,当我们一致性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并不代表对方一定会听从你,就像孩子一次性的表达生气,该不买东西还是不能买一样的,一致性并不是我们控制对方的武器。

一本书的感悟点和作用点都融入成精华,再一一去运用实践。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6796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