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医护心中的痛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晴
近日,有网友曝料,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因职称晋升问题产生不满,聚集在河南省卫健委门口集体抗议!郑大一附院,作为一个有“亚洲最大”之称的医院,它的一举一动,自然倍受业内的关注。
据悉,此次集体抗议事件的导火索是“抗疫晋升优待政策的执行问题”,原本一线抗疫人员晋升职称可以走绿色通道,这个绿色通道是指本着“优先申报、优先评审、优先聘任”的原则,将一线医护人员的抗疫表现列入职称评定指标,晋升岗位等级也不会受到岗位结构比例的限制。但今年这家“亚洲最大医院”却是按差额比例分配名额,致使许多人都无法晋升。
要知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1.5万多名职工有晋升需求,这也是骇人的。然而,在医院职称是有指标的,限额的,在晋升需求却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医院也被逼无奈,不得不收紧口子。比如医院有100个晋升名额,但是有500个人都属于一线抗疫人员,都可以走绿色通道,都能优先晋升的。而医院又给不了那么多名额,这个时候,都要淘汰一部分的。
其实,关于“抗疫优待政策”而引发的不满,在疫情时期,在该政策推行之时(2020年2月),就有许多业内人士表示担忧——忧虑其公平性、一致性。比如在“一线医务人员”的定义上,如何才能被判定为“一线”?比如在后续的政策推行中,如何才能保证在时间跨度下,前后执行具有一致性?否则,在时间轴线不断拉长,晋升需求越来越多,而在职称限额的情况下,就容易出问题。
在这次抗议活动中,医护人员通过集体签名、发表声明等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他们希望医院能够正视职称晋升制度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确保每一个符合晋升条件的医生都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价和机会。
对于医护人员的抗议行为,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关注。许多网友表示支持医护人员的诉求,认为职称晋升制度应该更加公平、透明,以激励医护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也有专家指出,医疗行业的职称制度亟待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医疗发展的需求。
抗议往往是最后的挣扎,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那么,为何在这件事上郑州医大一院的医护选择了抗议呢?那是因为,职称能否晋升是人生大事。对于一位医生、护士而言,职称不仅关乎薪酬,更与名望、地位、机会等紧密相关。有的医生,终其一生都在与其作斗争。如果评不上,可能是一个医生或者护士一生的痛。
其实这次集体抗议也是对备受诟病的职称晋升制度的另一种控诉。比如大医院自主评审,各医院把握尺度不同,水准就会不同,衡量的标准也不一样。而且基层到一定年限直接取得副高职,这种副高的水平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此外,关于职称晋升的种种要求,业内不止一次怨声载道。比如晋升副高要下基层,但很多医生普遍认为,下基层服务或许最终会流于形式,并不会发挥出太大作用。比如申报高级职称需要提交病案首页数据,这对于小城市小医院的医生而言,要达到相应数量与质量的病案首页简直难如登天。因此临床上业务能力过硬,但硬不过职称评定制度的“万年老主治”大有人在。对此,有医生感概到:“我们这一代医生,很多人的终点就是主治了。”这是很多医生心中的痛。
针对此番困境,就有医生谏言:请废除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其实,这种呼声近些年来在医疗圈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一个“庞然大物”的消亡注定是艰难的、波折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国外的职称晋升和我们不一样的,美国医生大致到住院医生后就不再评“职称”,但教学医院评教授也要看科研论文。这样挺好的,让医务人员不为提升职称而活着,把精力用在临床上,用在治好病人上,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会搞科研、会写论文的人专门去做研究,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就把精力用在救治病人身上,这样有着不同发展方向的医务人员就能各自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了。
当前职称评价科研论文的占比已经有所降低,它只是加分项,关键还是临床工作量,其他还有医德医风、援藏援疆、支援基层、抗疫以及各种荣誉和社会学术地位(学会委员等)。这个体系可能比以前有所进步,但依然有很多问题。
特别是每次晋升职称搞一大堆的材料,弄成了一本书,对临床一线医生来说真的很麻烦,那厚厚的材料准备就令人心惊胆寒。而且它对专家组的要求很高,不能私心太重,而这是很难的很难的。人为因素太多,晋升职称对于很多医护来说真的太难了。
职称评审制度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希望无论怎么改革,一定要明确以临床为导向的医生晋升标准,引导他们真正扎根临床、务实临床才是正确方向。此次事件无疑为医疗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敲响了警钟。我们卫健部门如果能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事例为契机,推动医疗行业职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次事件也许就是一件好事。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