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交流会

县城交流会的最后一天,我约朋友去逛街,看看会上有什么好玩的东西,顺带买点儿。现在的交流会规模越来越小,人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是卖小吃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对吃的实在没什么兴趣,而且会上的食物看着不那么卫生,摊位上只有很少几个人在吃。

交流会在县城东关,只有一条街,这条街设在一个村子里,平时不过会的时候村口也有几家店铺,这些店铺其实就是农户的家,农户住在院子后面,前面的房子就成了门面房,交流会就在农户的大门口,所幸这个村子的街道比较宽,两边的距离大概有十米,中间两米的地方是路,两边是摊位。路口靠南边第一家卖散装食品,有糖炒板栗,各式各样的锅巴,接着是现做现卖的老式鸡蛋糕,摊位前面摆满了鸡蛋壳,说明这鸡蛋糕是货真价实的。再旁边是卖麻辣米线的店铺,再过来是卖羊肉泡馍的摊位,锅里是热气腾腾的羊肉汤,锅旁边的桌子上是煮好的羊肉,还有葱和香菜,麻花等,有几个顾客要了一碗泡馍在吃。路口的北边第一家卖方便面,再往里面走是卖葱油饼的,还有烤火腿肠的,炒凉粉的,卖荞面饸饹的等等。再往中间走,有卖秋衣秋裤棉衣棉裤的,有卖床上用品的,有卖儿童服装的,还有卖鞋的。看的人多,买的人少。继续往里面走有几个卖百货的摊位,锅碗瓢盆应有尽有,朋友看见里面有一堆竹篮子,打算买一个回家放馒头,篮子挺好看,不过一看材质是金属和塑料合成的,我们一下子失了兴趣,谁知道用了对人体有害无害,倒是有几个竹篮子,不过做工很粗糙,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想买一个擦土豆的擦子,看了好几个摊位,感觉质量太差了,没买。朋友想买一个长一些的擀面杖,家里只有一个擀面杖是包饺子用的,太短,老板要二十块钱,朋友说十块钱她就买了,老板娘不卖,朋友说十二,老板娘也不卖,最后十五块钱成交了。我喜欢逛街,尤其是买东西跟老板谈价钱,老板先说个价,然后你再还个最低价,两个人开始砍价还价的过程,最终以两人都能接受的价钱达成共识,你付钱我交货。再往里面走就是游乐场和戏园子,这两天下雨,地面是泥巴,我们转身往回走。交流会半个小时就逛完了,在出口我们一人买了一斤糖炒板栗,就算是来过会场了。

我们镇上一年有冬夏两次交流会,一次是腊月初八的腊八会,一次是农历七月的财神会。小时候村里人多,过会这些天,附近村里的人都来赶会,这些天街上人特别多,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擦踵。

那时候老妈逛会时我就拉着她的衣角让她带我去。我走进会场,眼睛盯着卖小吃的摊位,直流口水。我最喜欢吃粽子,每次吃粽子总要让老板给粽子上多浇几勺蜂蜜,吃完后满意的咂巴着嘴。其次是擀面皮,每次都要求老板多放辣子油。甑糕也是我喜欢吃的,甑糕放在竹篾上,下面是碳炉子,甑糕上冒着热气儿,吃的时候切一块儿,再插上竹片,老板拿着甑糕下面的竹片,递给我,我赶紧大快朵颐起来。还有豆腐脑,这是我最讨厌的食物之一,每次老妈总问我吃不吃,我烦死了,直到现在都对这东西不感兴趣。其实我最想吃的是羊肉泡馍,走在街上,隔着十米的距离就闻到了香气四溢的羊肉泡馍味儿,不过那个太贵吃不起。现在梅隔一段时间就吃一次,但羊肉泡馍总是闻起来香,吃起来总感觉少了什么,没有小时候的那个味道,不知道是食物本身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我更喜欢逛腊八会,快过年了,妈妈会带我买新衣服,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大年三十晚上穿新衣服还会得到压岁钱。妈妈买衣服时总会买大几个号,我上小学二年级时买的衣服一直穿到六年级毕业,还可以穿,不知道那衣服究竟有多大,对于老爸老妈的审美我实在不敢恭维。不过新衣服是年年必买的,丑就丑吧,那时候都丑,只要是新的就行了。现在农村人都出门打工了,再过会街上的行人稀稀拉拉的,跟平时赶集的人数差不多。

我们镇叫益店镇,地处西宝北线的中间地段,走南闯北的人都要经过我们镇上,古时候这里设有驿站,后来人们叫错了名字,才更名为益店,但那名气可是响当当的,那时人们都说:“金岐山,银凤翔,不及益店一后晌”,可见那时小镇街道的繁荣程度,比县城还繁华。不知道城市化的现代,我们的生活算好还是坏,反正是没人了,很多我们流传了千年的传统终究是毁了,以后只能从作家的文字中才能了解这些吧。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7025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