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展唯一的遗憾?你快没时间来看了
你能相信,这是一幅作品的正反两面吗?
这是徐冰的作品《背后的故事:浮恋暖翠图》,正面呈现人文山水,反面却由枯枝、纸张、塑料薄膜等废弃物组成。通过正反两面的强烈对比,它引发了人们对现代物质生活与生态环境微妙关系的深思。
这也是展览《致敬珍·古道尔——驱动力:共情与直觉》的核心主题。二十多位中国顶尖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创作,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
珍·古道尔是一位著名的英国灵长类动物学家、环保活动家、人道主义者,也是现代动物行为研究的先驱之一。她因对野生黑猩猩的长期研究及在动物保护领域的杰出贡献而享誉全球。
她的主要成就包括:
-
非洲的黑猩猩研究:
- 在非洲贡贝国家公园开展长达60年的黑猩猩研究,首次发现动物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行为,颠覆了对人类与动物区别的传统认知。
- 深入揭示了黑猩猩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
保护与宣传:
- 创立珍·古道尔研究会和“根与芽”项目,推动野生动物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
-
提倡动物福利:
- 致力于反对动物实验和不人道的畜牧业模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推荐这个展,是因为展览的这些作品真的很打动人心,在作品中能看到艺术家的表达。
马克是世界杰出的设计师,本次展出的作品《无用之土地——大地之母》曾参加巴黎时装周。
模特由木架与泥土构成,四周环绕着泥土。
唤起我对“土地“的记忆,在异地他乡的旅途中,我似乎才渐渐触摸到了世界的真相和本质。——马可
在开幕仪式上,嘉宾们将种子撒播在泥土中,如今已有种子发芽,仿佛昭示着希望的力量。
《伍伟》的《皮毛·罝》则是由很多铁笼和人造纤维构成。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大量捕猎动物,剥取它们的皮毛。尽管作品中未直接呈现动物的身影,但那些仿若动物皮毛的人造纤维,却使观者联想到被囚禁在铁笼中的生灵。铁笼上的红色锈迹,更是直白地揭示了这一过程中的血腥与暴力。
尹秀珍的作品《洗河》则更具社会意义。1995年,她将从成都市府南河抽出十立方米的污水凝结成冰,放置在河岸,邀请路人清洗它。
这一努力终究无果。历经两天,冰块化为污水,再次流入河中。这个过程提示人们,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不可逆的。
同样关注环境问题的还有《尾气灰50号》,这件作品使用了尾气作为颜料,在丝绸上作画。
《万物来信》则利用生活废弃物和再生纸浆等材料,通过铺设与固定,创造出一幅充满张力的视觉作品。
《破碎的景观》则是利用冬季的枯枝,通过用绳子捆绑或者金属圈缠绕构造出了新的造型。这组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完全通过实拍完成,没有后期加工。
这次展览中我最爱的一幅作品是邱志杰的《世界地图:万物系列》
作者以独特视角,将身体、食物、动物、植物等多个主题归纳绘制于一幅地图之上,每一部分都值得仔细观看,非常有意思。如果图片不清楚,可以后台回复【世界地图】,就可以获取原图了。
此外,展览中还有一些互动装置值得一试。比如《可持续共鸣体》
是用 3D 打印做的装置,每个小的元素后面都有 NFC,用手机贴上去就可以感应到,跳转后就能听到一段声音,有一份就是珍·古道尔的
《看不见的诗歌》则将图像与盲文结合,转换为可以播放的声音,盲文的每个符号对应一个音符。摇动音乐盒,将听到美妙的旋律。
最后有两幅油画也很棒
《虎山行》是作者画的她 90 多岁的外婆,她一生勇敢辛劳,宛如艺术家心目中的珍·古道尔的形象。
《我的青春小鸟依旧不回还》,描绘了一名年轻女舞者冲向托举她的男舞者,充满动感与力量,呼应了珍·古道尔对青年一代的关注。
还有一些作品没有在这里一一展开,都是很棒且很有启发的。
唯一的遗憾是,这场展览将在 12 月 5 日结束。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抓住最后的机会,亲临现场去感受这些作品。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