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构问题与良构问题
现实世界中的新问题常常是劣构(与良构相对应),从问题解决的三要素(目标、条件和路径)来看,三个要素都清楚的叫良构问题,三个要素中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不清楚的叫劣构问题。
劣构问题是错综复杂且动态变化的,所以面对劣构问题,老师们要从原封不动地再现知识结构,转向引导学生建构更加灵活的认知结构,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通过整合和重构知识来解决问题。
在跟着辉霞老师进行研课的时候,王老师就多次指出劣构问题和良构问题。当时自己听的时候很迷糊,课程上懂了后结果课下就又忘了,现在再结合书本进行理解,也逐渐明白劣构问题和良构问题最基本的区别就是良构问题有现成答案劣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
高通路迁移对我们的启示
要实现高通路迁移,我们的课堂就要努力寻求点的深入与关联,要开展“少而深,少而活”的教学,而不要进行“多而浅,多而孤”的教学。“学会深挖一口井”“少就是多”“少而精”。我们从上面的两幅图中就可以看出“多而孤”的教学往往是线性的,“少而活”的教学往往是网状的,甚至是立体的,线性结构提取一个点往往只有一条通路,而网状结构往往会有多条通路。教学需要的是建立概念之间的链接。
“刷题”无疑就是一种低通路迁移。而“高通路迁移”则是不断形成“具体与抽象”以及“抽象与抽象”交错的复杂认知结构,从而能链接不相似的“具体与具体”。由此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避免让学生陷入刷题循环中,我们总是认为当学生看到更多的相似题型时会形成记忆,但其实刷题往往是根据题目的类型特征总结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步骤,然后通过海量的模仿练习,记清楚一类又一类题目的解题路径,也就是在大脑中构建无数条线性结构的路线,这些路线之间缺少关联,因此非常容易混淆,遇到新的问题情境,只能去寻找类似的路线进行套用,经常会出现误用、错用的现象。学生记住的知识一道道题目,他们不理解背后的逻辑意义。所以我们会发现,学生即使做了无数套资料,那些不懂得还是没有懂。
记得上学时候高中数学解决问题前两问都是相对简单的,我可以做出来,而到第三问的时候我就不会了,这就是我不会高通路迁移。考试中,我们老师也会说卷子中一些题目太偏太难,这也是在考察学生的高通路迁移。因此要引导他们在练习中进行深入地思辨,在练习中提炼方法和思想,在练习中形成高通路网状结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