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的终结者–北府兵

北府兵,又称为北府军,是中国东晋初期由北方流民组成的军事组织,在整个东晋历史中,成为南朝军队主力。

西晋末年,经永嘉之乱,前赵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洛阳化为灰烬。

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有的大姓氏族带领宗人数百,数千家相携南下,史称“永嘉南渡”。

大量南逃流民,流民渡江后,需要找地方暂时落脚。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当时仍是贫瘠荒凉之地,渐渐就成了流民的落脚点。

东晋初期,政治统治尚不稳定,特别是王敦叛乱,由于建康没有较强军事力量的支持,叛乱者轻易就围攻都城建康,威胁东晋政权。

郗鉴是北府兵最早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当时,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大量定居的以及不断南来的北方流民和他们之中的流民帅,为北府兵的创建提供了条件。

于是,郗鉴向朝廷建议,利用流民帅与流民抵抗叛乱。

在王敦之乱时,郗鉴就以京口的流民帅军队,平乱拱卫晋室。

平叛王敦之乱后,郗鉴以及其家族开始经营京口,壮大发展流民为主的军事力量,使之成为建康朝廷的有力后盾,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在苏峻之乱后,京口重镇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为了控制三吴经济要地,拱卫京师,郗鉴被任命为八郡都诸军事。

在这种历史背景,导致北府重镇的逐渐建立与壮大。

伴随整个东晋史,北府兵经历了并不相同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郗鉴首创并受郗鉴后人控制和影响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北府兵是一支门阀士族军队,从战略上说来,它的主要作用是拱卫建康朝廷,维持皇权与门阀士族力量的平衡,防范军事叛乱,稳定东晋政局。

对外作战并不是北府兵的主要作用。

第二阶段,谢玄组建并由谢氏家族人物指挥,由谢氏故人流民帅刘牢之实际统领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北府兵仍然是一支门阀士族军队。

它的主要作用是从事外战,包括淝水之战和淝水战后的北伐战争。

第三阶段,刘牢之为统帅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北府兵,开始经历着由门阀士族军队向次等士族军队的转变。

它虽在军事上取得了独立性,但政治方向不明确,行成无准则。

这也导致刘牢之,在谢氏家族没落后,先投靠王恭,后背叛王恭,归顺东晋朝廷;桓玄叛乱,再投桓玄;后又反桓玄,最后上吊而亡。

虽想在门阀政治的斗争中取得控制,但仍然摆脱不了对门阀士族的依赖,最终失败。

第四阶段,刘裕在京口重组北府军,完全是次等士族的武装力量。

它摧毁了以桓玄篡晋的统治,压平了由另一些次等士族领导的农民反抗斗争,又取得了多次的北伐对外作战的胜利。

在声望与实力都具备之际,刘裕代晋顺势而成。

这一支本来是次等士族的力量,转化为刘宋皇权所统治,终于恢复了中国古代皇朝的权力结构形式和统治秩序。

自此,随着东晋政权的覆灭,东晋门阀政治时期,也基本宣告结束。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7304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