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曼学习法拆解《古文观止》第六篇:藏哀伯谏纳郜鼎

近段时间以来,我通过自学,以简洁清晰的方式进行输出,也就是运用以教促学的费曼学习法,陆续对《古文观止》的前 5 篇文章进行了拆解。这使我对那搁置许久、难以攻克的书籍燃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致,不再畏惧古文的晦涩难懂。

今日,依旧沿用此方法来检验对第六篇《臧哀伯谏纳郜鼎》的学习成果。相较于前几篇,本篇情节相对简单,然而生僻字较多,需要耗费时间反复诵读。为牢记读音和释义,我采用了抄写内容并重点标注的办法来强化记忆。

首要步骤是明确文中的核心观点。那么,这篇《臧哀伯谏纳郜鼎》究竟讲述了什么呢?其核心内容主要是臧哀伯劝谏鲁桓公不要将贿赂来的郜鼎放置于太庙,认为是灭德立违之举。劝谏君主应当注重自身行为规范,不可做出有违礼制的举动。

先来梳理一下文章历史背景和涉及的主要人物,以便理解臧哀伯为何要阻拦国君。这篇文章源自《左传》,故事发生于 2700 多年前的春秋早期,地点在鲁国。

主要人物鲁桓公,乃是鲁惠公的嫡长子,鲁隐公同父异母的兄弟。他是听信谗言弑君而即位的鲁国第十五位国君,其结局颇为凄惨,因发现夫人文姜与齐襄公的私情后加以怒斥,反倒被齐襄公杀害。

臧哀伯是鲁国的宗室,鲁桓公在位时的一位大夫。大家是否还记得《臧僖伯谏观鱼》那篇文章?其中出现的臧僖伯正是臧哀伯的父亲,父子二人堪称鲁国的忠诚卫士,两代人均敢于向国君直言进谏。

至于为何臧哀伯阻拦将本为镇国之宝的郜鼎放置于太庙呢?说说它的来历便可知晓。传说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铸造了九个大鼎。这些鼎成为了后世国家和诸侯国政权合法性的象征。

本文中的鼎原本归郜国所有,宋国通过战争手段掌控了郜国,传国重器大鼎便被宋国收入囊中。后来宋国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历史记载为华督之乱。宋国大臣华督因嫉妒同僚孔父嘉(孔子的六世祖)得宠于国君且其妻子貌美,索性杀死了国君宋殇公,并抢占了孔父嘉之妻。

在春秋时期,诸侯王可不是能够随意诛杀的,虽说当时已开始有少许礼崩乐坏的迹象,但这种行为依旧是极度不合礼制的。所以宋国为了堵住众人之口,害怕其他诸侯国兴师问罪,便对四个大国进行了贿赂,鲁国因而获得了一个大鼎。由此可见,这个郜鼎无疑是一件行贿的赃物。

下面以我个人的理解来简要阐述本文的概况。鲁国国君得到宋国的行贿之物,竟当作宝贝,决定将其供奉在祭祀祖宗的太庙。手下大臣臧哀伯见状,焦急万分,认为此举极不妥当。

于是,臧哀伯向他的顶头上司列举事例,苦口婆心地进行劝说。他指明领导应当弘扬道德、遵循规矩,杜绝贪污贿赂的行为。礼制需要领导带头遵守,做好表率,不能将受贿之物公然放置于此,否则下边的人会纷纷效仿,认为受贿是寻常之事,进而导致秩序混乱,影响国家安定,致使国家陷入混乱。然而,鲁桓公却对此不以为意。

这个故事饶有趣味。试想一下,如果某位领导因工作缘故,不得不接收他人贵重的礼物,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义正词严地予以退还;或者,至少也该心虚地悄悄将其藏匿起来。但倘若他还拍了照片发朋友圈公然炫耀,是不是有种头脑不清醒的感觉?

文中的鲁桓公并未给自己的臣民子孙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反而公然做出违背礼制之事,成为了一个负面典型。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良好的榜样能够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让人们心甘情愿地仿效和追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他人的良好榜样。

如何成为好榜样呢?臧哀伯在自己的谏言中给出了答案,仅两句话:昭德塞违,以身作则。所以在国家层面,君主是百官的表率;在家庭层面,父母是孩子的表率。我们每一位父母都应当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优秀榜样。

此外,当今社会需要更多如臧哀伯一般忠诚正义之人。在面对不正之风时,他们毫不畏惧权势,敢于在领导面前讲真话、说道理。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风清气正。

以上只是我个人学习之后的浅显见解。运用费曼学习法拆解《古文观止》所收录的文章,不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涵,还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大家不妨尝试一下!下篇再会!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7517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