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还不够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嘛?

最近,一位专家问外国客人,怎么让年轻人“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生孩子。这话一出,立刻像一颗石子丢进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这问题槽点之多,实在令人不忍直视。但我想,恐怕最大的槽点并不在于“怎么生”,而在于这位专家的思维——他到底把年轻人当成了什么?

“老老实实、服服帖帖”这六个字,昭然若揭,透出了某种陈旧的期待。仿佛年轻人是什么被管教的物件,只要“听话”,自然会按照预设的剧本走下去:恋爱、结婚、生子、传宗接代,整个链条滴水不漏,连反抗的缝隙都不给留。

但时代变了啊,专家们!当你还在指望年轻人“服帖”地履行某种集体责任时,或许该先看看他们已经扛下了多少。

老老实实的负重

这一届年轻人,已经够“老实”了。

他们毕业后,从家门走进了城市的“牢笼”,日复一日地996,既不敢生病,也不敢失业。高企的房价,冰冷的职场,步步紧逼的生活成本,让他们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仿佛站在风雨中的泥地里,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盏灯火。

他们努力工作,攒下的工资却不足以对抗一套房子几十年积压的房贷。理想的生活越来越远,现实的困境越来越重。 可面对这样的生活,年轻人依然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认真过好每一天,不吵不闹、不砸锅卖铁,他们确实“老老实实”的很。

他们被称为“躺平的一代”,但其实,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自己承担了多少。背负着“工作要拼命,生活要精致”的双重压力,他们甚至连崩溃都要悄悄地、偷偷地来一场。谁见过凌晨三点楼下便利店里的年轻人,手捧速食泡面,嘴里嘀咕着:活着挺好,但真累啊?

专家说让他们“服服帖帖”地生孩子,但你看看他们手里攥着的账单、每月剩下的一点工资,还有随时可能被优化的工作岗位——他们已经够“听话”了,只是他们的现实,实在无法负担另一个生命的到来。

服服帖帖,换来了什么?

社会对年轻人的要求,从来都是“应尽义务”,却极少谈论“应得权利”。年轻人乖乖考学,乖乖就业,乖乖加班,甚至乖乖按部就班地活着——但这一路上的每一个乖,都需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服服帖帖”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了完成别人眼中的“责任”,年轻人往往要牺牲自己的选择权。结婚生子在这个语境中,不再是自愿的生命选择,而是一种义务的履行,仿佛不生,就成了道德上的“背叛”,成了社会规则里的“异类”。

可是,年轻人问得很简单:

——谁来买单?

育儿成本的高昂、教育资源的内卷,早已让人望而却步。孩子不是宠物,不是玩具,他意味着至少二十年的责任、金钱和精力的巨大投入。一个中产家庭,养孩子已经需要竭尽全力;一个普通青年,甚至连生孩子的念头都不敢有。

社会总是喜欢谈“责任”,但当责任变成一种强加的负担时,它就不再是“义务”,而是绑架。而年轻人拒绝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这种缺乏支撑的绑架感。

愿生孩子的人,首先要看到希望

让年轻人“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生孩子,归根结底,是把生育当成了任务。但生育从来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希望的延续。

问题的关键,不是年轻人“不愿意”生,而是他们没有底气生。他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保障,看不到未来。

——让年轻人敢于生孩子,首先要让他们看到生活有尊严,未来有光亮。

——让他们愿意选择生孩子,要让他们相信这是生命的喜悦,而不是负担加码。

倘若专家们真想解答这个问题,不妨问问自己:

我们为年轻人做了什么,让他们足够安心去迎接新的生命?

我们为这个社会搭建了怎样的支撑,能让他们不再恐惧未来?

最后说一句:年轻人已经尽力了

这一届年轻人,已经老老实实地负重前行;他们不是不愿意生孩子,而是面对当下的生活,他们只能拼尽全力活着。

让他们“服帖”?抱歉,这个词早就过时了。年轻人要的,从来不是对规则的服从,而是对生命选择权的尊重。

到最后,那些高高在上的“劝生”之声,与年轻人生活里的真实困境相比,不过是两条平行线罢了。真正该反思的,不是年轻人,而是这个让他们生不如畏的现实。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7696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