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蔷薇》(十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放在创作上,同样也是适用的。
《车站餐厅里的老人》是帕乌斯托夫斯基讲述的一个小故事。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苦的老人,带着一条狗坐在餐厅里。但是显然,他们并非是为就餐而来的,而只是为了避寒。
可是,那小狗很显然是非常饿了。它看到隔壁桌一群年轻人坐在那里吃面包、喝啤酒,忍不住跑过去,一个劲的摇尾巴。小狗的行为遭到那群人的嘲笑,并且指责老人不看管好它。虽然其中也有人丢了一片香肠给他,但是在主人的喝斥下,小狗还是没有吃那嗟来之食,乖乖地跑了回来。
老人掏出身边仅有的几枚硬币,去柜台准备买一个夹肉面包,好心的售货员却给了他两个。老人把那个面包扔给了小狗,自己却没有吃,而是拿了一条手帕包了起来。
故事就是这么简单。可是,为什么我们读后,却有种情绪在心中久久不能散开,好像我们也身临其境,真切地看到这发生的一幕?
那就是因为细节,细节太打动人心。
对老人的描述,有缀满补丁的短大衣,被风吹得粗糙的脸,干枯又青筋暴跳的手,还有被风刮得不停流泪的眼睛,只是用袖子来揩一下。
最让人心酸的是,他取钱时的动作。急急的翻找身上的几个衣兜,却只找到了几枚分币。他一边数钱,一边吹掉粘在分币上的碎屑,手在不停的哆嗦着。这样的镜头感,任谁也不会不产生同情的心理。
再来看那只小狗。一边是为了乞食而拼命讨好那群年轻人,久久立起的前腿累得直哆嗦,摇尾乞怜的谄媚样,同时,又因为听到主人的指责时而感到不好意思,左右为难的憨样。真的是太惹人怜爱了。
如果,把故事中的细节统统去掉,无疑,阅读的体验会大打折扣,小说立刻会显得枯燥乏味。
所以老帕认为,文章若没有了细节,便没有了生命。正如契诃夫所说的,熏鲑鱼用的木棒,如果把鲑鱼拿走了,光剩下那根木棍,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写作强调细节,但并非所有的细节都可以为文章服务。老帕说“细节只有在性格化的情况下,只有在能够像一道光芒那样立时把黑暗中的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现象照亮的情况下,才有权生存,才不可或缺”。
试想,非性格化的,不能为文章主题服务的细节,非但没有什么作用,反而嫌累赘。
以上这些,都是老帕多年写作经验的总结。对于普通写作者而言,要真正落到实处,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