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梦
今天努力拼凑着把昨天的作业补完了。今天的作业还没有着落。西西先完成复习任务,一工作起来就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就到十点了,朋友送来一箱子瓶子。说是装油特别好。战友笑眯眯地说,你看我这瓶子咋么样呀?就是不知道咋开。“谁送你的你去问谁,哪有这样的,送来空瓶子,酒呢?”“你要喝吗?咱们买点。”“不喝。”西西忍不住笑了。“咱家也没有油呀。”西西想到这竟然是智慧王送来的,笑得合不拢嘴,哈哈哈。瞥了一眼战友,这人不喝酒,喜欢酒瓶子。什么怪癖。“人家有两箱,给咱们一箱。”“一箱空瓶子?”笑死了。西西琢磨不透这智慧哥咋了,反正是关系好呗,啥都送。
西西自己不也是胡咧咧么,大家相处得自在也就是这样。今天看完了茅盾的《春蚕》,然后又看了一点《子夜》的节选。西西觉得茅盾的作品富有诗意,很有表现力。情节设计算比较精妙。但是想写评论还不行,必须读四五遍才会有收获。而且《子夜》只是节选,需要阅读整本书之后才能窥得大概面貌。哪有时间看,而且这样看过去收获大不大还是一个问题。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不知道。昨天刷小视频的时候,看到对于毛姆《刀锋》的简介,很想看,自己的书架上也存有这本书,准备有时间就打开来读。什么时候有时间?找时间吧。
早上起来就很饿,这好像是减重后遗症。晚上吃的有点多,一晚上没睡好,西西心里后悔得要死。都是这张嘴太欠。早读不管效果好还是不好,反正急着讲,匆匆忙讲了一部分。看着镜中憔悴的的自己,西西反问:“你还热爱牛马吗?”这是内心的不安全感在作祟。你只要成为你自己就好了。同事们都很拼,临近期末咳嗽声不断,到了收获的时候,大家都不舍得休息,尽力把自己手头的事情最好。自己染多头发就是不好看,没啥艺术性,乌麻麻的发黑,衬得西西的脸色也发黑,还有一两处头发翘起来,呈现逸逃的状态,炸裂的感觉外向化。西西的眉毛耷拉下来,疲倦而机械地应对着每一个步骤。
听了一首旧歌,孟庭苇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云在雨中伤透了心,不知又将吹到哪儿去。每当天空又下起了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拼命热爱生活,人生总是无路可退。西西有点伤感地看向窗外。看了《子夜》的节选,西西越发感觉场面描写对一篇小说的重要作用。“写得真好,像是舞台剧。”人物众多,能够合理安排也很难得。不过毕竟和自己的时代相距有点远,也难以想象那个时代资本家的生活,民族工业的风雨飘摇。
接下来看穆时英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今天讲一个作文课件的时候有一个新发现,赶快记下来,省得等会忘了。课件提出用六要素法来写作文。我觉得它没有说清楚这个六要素是什么。就结合自己对作文的理解,认为应该是用扛着摄像机,缀连几个选择出来的镜头的方法来写作文。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你写自己的学习生活。第一个镜头写考试成绩不理想,走在街上的你拿着一张惨不忍睹的试卷,用场景描写的方法来写,写脸上的表情,写树叶,写风,写与情绪有关的景致;第二个镜头写在客厅里,面对妈妈的小心翼翼,爸爸的暴怒,还不懂事的妹妹天真的哄笑;第三个镜头写关上房门之后,独自一个人内心活动,写闹钟,写台灯,写窗外的万家灯火,转一个角度,写努力拼搏的背影。只用现实场景冷静地表现转折,夹杂简单的抒情和议论。这样就从一味的叙述转为场景描写式展现。
文章是多面的,而不是单线状的。像吹气球一样把每个部分写饱满,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现在主要还是不会审题,今天的作文课件正好解决了审题的问题以及如何用一个写作母题转化为无数子题。感觉效果还可以。自己的整个进程很慢,也觉得好像是被困在《中国近代文学史》这本书里一样,了解了文学史对自己来说有什么益处呢?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来自外国文学的借鉴。不过有一点还是不一样,因为立足于本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上,语言上的优雅是很多翻译文章所不能媲美的。于是就更加渴望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希望能受到更多的传统文学语言的熏陶。让自己的语言也更加绚烂和雅致。今天打了一个比方,和优秀作文相比,孩子们写的好像是用砖头块垒墙,完全没有范文的玉润珠圆,珠光宝气。他们也能够在比较中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但是能不能善于观察,留心积累就是另一件事了。有的学生悟性好一些,有的学生还是要慢慢领悟。
积累词语是一条重要路径,学生练得少,那就可以把背诵和练习相结合。
今天看穆时英的文章,对作者也好奇起来。通过网络了解了一下穆时英和她妹妹的故事。父亲善于经商,处于一个商人家庭,生活条件优渥,兄妹两人都喜欢文学。可以说是物质条件滋润下文学精神的自由发展。在这种条件之下,爱好就变成为了一种类似于天分的东西。越自由越能够培养好奇心。西西是这么觉得的,最近没有看太多教育类的书,有一点退化了。西西感觉每天的书写就好像是反思一样,能把看过的书梳理一下。能把头脑中的认识梳理一下。虽然浅薄,虽然速度是蜗速,终有所得,也很有意思。急着去开会,还有几个字没有完成,抓紧时间收收尾。手头的作业是昨天的,今天还没有完成,还要继续努力。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