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希望——良将者李牧(4)亡国阴影

秦王政在稳定内政,铲除嫪毐,扫除吕不韦这一座大山之后,马上发动了战争机器,没办法,秦国人历代都最在意军功。六国之中,赵国毗邻秦国,又有一战之力,正好是个立威的靶子,这次秦国连理由都懒得找了,对外宣称“援救燕国”,好家伙,当初不是你秦国支持赵国打燕国的么,而且秦国还分了脏,结果现在开始救燕国,简直就是两头吃回扣啊。

说归说,做归做,秦国的进攻时间,却把握得相当精准而且微妙,秦王政十一年,就在庞煖指挥大军刚刚打赵燕边境,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顺平境内,秦将王翦和杨端和所部,分别从上党出兵,攻陷了阏与(今山西和顺)、阳(今山西左权);庞煖推进到燕国的狸(今河北任丘东北)时,樊於期指挥所部从南阳(今河南修武)出发,拿下了赵国河间六城(黄河与济水之间);等庞煖攻克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南),三支秦军已经胜利会师,在邺城以及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的城头,插上了秦军的军旗。

得到消息的庞煖别无选择,立刻后队改前队,马不停蹄,回国救援,抵挡秦军。赵国螳螂捕蝉,却不想秦国黄雀在后,虽然赵国获得了北方边境的几座城池,但丢失了南方、西方的大片领土,简直是一波巨亏,赵王气的吐血,这并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真的吐血,赵悼襄王直接撒手西归。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赵国主将庞煖也一路奔波,积劳成疾,猝然长逝。所幸,回师的赵军战斗力也算强悍,依托有利地形,开展层层阻击,守住了秦军。两军势均力敌,只好隔着太行山与漳河水对峙。

秦军不依不饶,王翦、樊於期、杨端和三将合军,以樊於期为主帅,以期给赵军致命一击。樊於期接到命令,随即整顿人马,调整部署。

这次部署调整,整整费时一年,可见赢政志在必得,樊於期也是摩拳擦掌。

一切准备完毕,公元前234年,樊於期突然带领主力,向东迂回百余公里,绕过赵军的防守,从下游渡过漳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锋直指平阳。平阳古城,就在今天的河北临漳以西二十五里处。赵军主力都在太行山--漳河一线与秦军对峙,这里不是防御重点,兵力自然空虚。秦军以铁锤砸鸡蛋的态势,迅速拿下,然后继续推进,威胁武城,也就是今天山东武城县的西部。一旦武城失守,赵国的南长城将彻底失去意义,邯郸将直接暴露在秦军的火力之下,国本动摇,亡国的阴影,再一次笼罩在赵国君臣的脸上。

此时的赵国国君是赵幽缪王,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幽和缪都不是好词,赵国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赵王令扈辄立即带领主力,前来堵截。扈辄是谁?对不起,我也不知道,只知道他常年混迹于军旅,人生最知名的就是打了这场战斗,结果就是把赵国东拼西凑的主力部队,变成了秦军的军功。真可谓是“十万大军送人头”的真是写照。扈辄还算有点气节,在此战中战死,也算是一种归宿。

只能说李牧在赵国从没有得到过应有的尊重,长平之战,李牧的名气确实不及廉颇,廉颇之后,庞煖是以纵横家闻名,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也能够理解,但是扈辄都排在了他的前面这实在是说不过去了。有人可能会说,守卫边疆也很重要,这东西只能说见仁见智了,有人说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是锻炼,但是我更欣赏杨万里的那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但是现在,赵国朝不保夕,赵王终于想起了,北边还有良将。李牧戍边的队伍,也堪称精锐,在常年与匈奴的作战与对峙中,机动性很强。李牧立即清点人马,挥师南下,这些军队堪称赵国最后的希望,同时也是六国最后的希望。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7911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