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碎语~~生命画卷里的智慧之光—读王升君先生《黑河蓝》有感
当我怀揣期盼,带着那似曾相识的微妙感觉翻开《黑河蓝》这本书时,内心便涌起了一阵别样的波澜。这份期盼,源于书中所承载的那份早期的喜欢,它宛如一颗沉睡在心底的种子,在接触到书本的瞬间开始萌动。而那似曾相识之感,则是因为此书的作者,王升先生是我的同行老师,他那些熟悉的笔触,熟悉的文风,让我感觉仿佛是老友重逢,亲切而温暖。
其实我不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读也是遇到自己非常喜欢的书才读,然而先生朋友圈里的散文、诗歌我都会读,这可能就源于喜欢吧。最初是读先生QQ的文章,后来读先生朋友圈的文章,再后来先生的文章频繁获奖,网络媒体常有报到,期刊公众号,只要搜素就会有很多。所以由于之前已经读过书中的好多文章,甚至将非常喜欢的篇章制作成了视频散文,这使得我此次阅读的感受可能与他人有所不同。我能更敏锐地捕捉到先生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情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考和感悟。每一个段落,每一个词句,都像是先生在对读者耳提面命,传授着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的真谛。
《黑河蓝》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五个篇章——“眼睛外的光明”“拥着黑河”“人间草木”“乡食杂记”“地球的印记”徐徐展开。每个篇章都以不同的视角和丰富多样的素材,为我们深刻诠释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态度。 在“眼睛外的光明”部分,首先是吸引我的是《豆豆》这篇文章。各种好奇和猜测,一口气读完,一只可爱的小狗在我的脑海中,跳来跳去了。而豆豆主人的心情也给我留下了烙印。比如“豆豆丢了,一时间世界都是寡味的,我对任何事情没有了一我点儿兴致。梦里都是豆豆。豆豆巴巴地看着我,眼里有泪水,我心头“咯噔”一下。我无端地猜测豆豆失踪后的去向,眼前不时的地闪现我在马路上看到的惨烈场景……”还有,“记忆中,因为我豆豆失去了一只眼睛。豆豆的命运掺进了我的生活,让我愧疚。我在地里干活,豆豆对路边的花蝴蝶有很大兴趣。追逐跳跃,蝴蝶上下翻飞逗引豆豆。有时对路边一朵花感兴趣,兴致处将花朵搂在肚子下面,豆豆像个孩子一样叫人喜爱……”之前我看到的先生的文章大多都是写景的,从来不知道原来看似严肃的先生如此有趣,居然也有着如此细腻生活情怀,那么淳朴善良。一下子就想了解其它内容。《杏花雨》中对婶婶从满天飞舞的杏花起笔,由自然形态之美艳,说到人生在世的寒凉,柔软处让人感动的落泪,活灵活现的婶婶的形象,一下子就让我爱上了这本书,比如里面的片段,庄子上婶婶唱了无数戏文,东家请,西家请,多少人曾陶醉在她的戏里,没有人不称赞。给乡村驱走了多少个寂寞的夜晚,又给带来了多少欢快啊。她性情温和,心地良善,确实可与杏花媲美。而婶婶的去世,却突然被人说成了“戏子”,进不得祖坟,最让作者不安的是,当年自己也“懵懵懂懂地站在捍卫的行列里,那祖坟到底维护着庄子上人怎样的安宁?我不敢看婶婶的棺木一眼,我觉得她还对着我灿灿地笑。”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感觉到一阵酸涩,感叹那个年代,感叹那种对人心的剖析和寒凉,让人不寒而栗!散文《眼睛外的光明》更通过对盲人姐夫的生活描写,透过细腻的笔触,引领我们探寻那些常常被忽视的细微之处,让我们发现生活中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温暖与希望。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在先生的描绘下变得熠熠生辉,仿佛在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坚信光明就在不远处,顽强向前,热爱生活。难怪此文会收入中考语文试卷。还有《命中的书》写到“25本连环画,一部分是借别人的看过后有意拖延不还,直到人家忘记追要,一部分是我用一小块馍馍或几颗红枣向别人交换的。小伙伴们大都喜欢滚铁环、踢毽子,他们乐意把看过的“闲书”让给我。以我小小的伎俩拥有45本连环画时,墙上“书架”已码不下……”。在《歌声飘过巴丹吉林沙漠》 这篇文章中“ 投资校舍的通知下来,我们无比兴奋,村民们也是奔走相告。这是古寨堡开天辟地以来的大事件。现在的校舍还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村民自发捐献土坯、木头建的。秋天,新校舍建成,白墙蓝瓦,高高矗立,宽敞明亮,成为标志性建筑。学生高兴,家长欢呼,而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房屋什么时候会倒塌,睡觉时风沙从墙缝里钻进来……”有过相同经历的我尤其感动,先生用质朴通俗的语言,写出了那让我种似曾相识的生动画面,让我觉得好亲切,原来生活不是我苦过,而是很多人都经历过。还有《乡路弯弯》中亚春姐姐克服生活的困难,坚持写作的励志人生。《沙海万里青》主人公的杨天波先生励志治沙的艰苦历程,那么真实,温暖,这让我看到的不仅仅人文章中主人公的坚强品质,更让我看到了先生的那份同情弱者的淳朴善良和有着悲鸣之心的高贵品格。
“拥着黑河”篇章里,作者将对黑河的深情融入到每一个文字之中。黑河不再仅仅是一条河流,它成为了生命的源泉,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和人们的情感。比如《一条河流的意义》中“流沙河穿临泽县城而过,小城便生动起来。这样一条河,穿过河西走廊,真是上天与人的恩泽,缓解了在戈壁生存的尴尬,柔润了城市的生硬。也因这条河,临泽才有了戈壁水乡,这样一个南北皆有的女汉子之名,让这个走廊的小县城有了一丝清凉…… 河水映照着小城人情意安然的日子,高楼是小城的妆点。河流是小城的霓裳羽衣,河两岸花卉云集,动静自然的搭配,让戈壁水乡名副其实,在这样的傍晚,散步河边,清澈平静的河水,圆荷甜甜,曲巷鱼跳。会让你慢下来。偶然几声蛐蛐划破城市单调的夜空,你的忧愁是否也会被稀释和淡化”。作者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河流对一个城市的意义,而我们都知道,在干旱少雨,戈壁遍地的大西北,河流对于人们那就不单纯是花红叶绿,更多的则是一种坚硬的必须和旺盛生命力的象征。因为喜欢,值得一提的是,我曾经将这篇文章做成了视频散文,还把自己做进去,用视频诠释我对文章的理解,还曾获奖。还有散文《黑河湿地鸟蹁跹》里面的优美,更是无与伦比,如,“黑河从鹰落峡俯冲下来,过甘州时稍一歇脚,就有了芦水湾,葳蕤的芦苇与水相互缠绕,连叠得无边无际 ,周末,我又一次带着清寂寡欢的意味来到芦水湾,融入绿意盎然的芦苇丛,穿行在清爽明亮的小径,呼吸着丰富的负氧离子。潮湿腥味的空气,微微的凉意,婷婷的香蒲,摇曳的芦苇,还有蒲公英、苦菊、车前子......偶尔几朵妖野的山丹丹,在湖水的唇上明媚灿烂……”还有 《麦子,替父亲伸直了腰》《秋染流沙》《初雪如诗》等等,这些文章里浸人心脾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那种深厚而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也让我们体会到生命如同河流一般,奔腾不息,永不止步。
“人间草木”则以灵动的文字展现了大自然中草木的生机与灵性。一草一木皆有生命,皆有故事。先生对草木的关注和赞美,让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的自然世界,懂得珍惜每一个微小而美好的生命存在,领悟到生命的多样性和坚韧不拔。比如《枣之夭夭》《枣乡秋韵》把枣乡临泽介绍给读者。白杨、柳树、榆树、梭梭、沙枣、梨树、蒲公英、芦苇这些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见到的草木。尤其在《木心》一文中,作者以木喻人,抒发了对生命的敬畏。写道:“树木是有疼痛的,谁说它“木”,只是没人懂罢了。如:“树木被伐倒了,它的心事才露出来,纹路清晰。一圈一圈的记事簿,一年一年生长的路径。记录着它曾经历过的风霜雨雪,也记载着它幸福的童年往事,也有隐忍的辛酸钝疼。被砍伐的树木派上用场了,根流出酸酸软软的泪水,把年轮的页面弄的湿漉漉的。这时候母亲总教我,要用土把根部木心盖上,第二年便能生长出新芽。我想,母亲懂得木心。”这样的文字,读着让人心疼,不仅让人感受到树木的伟大,更引人深思生命的真谛。这种对细节的精细刻画和对情感的细腻表达,使得他的散文作品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也让我终于明白先生的QQ号为什么起“木心斋”这么一个木纳的名字。
“乡食杂记”以充满温情的叙述,将家乡的美食与亲情、乡情紧密相连。比如,拉条子、 金蹄卷 、小米搅团 、甜酱麻辣烫……等。这些描写,充满了浓浓的家的味道,那种细腻的描写,读着读着就让我进入了角色,读着读着就想起了妈妈的拉条子,妈妈的小米搅团,想起和闺蜜一起吃的甜酱麻辣烫的美好时光。就是这种质朴的生活气息,非常接地气的表达,深深的让我折服,当然先生所表达的每一道食物背后都蕴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不仅仅是写文章,更是传递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感受着生命的充实与满足。通过细致描绘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传达出先生对地方饮食传统的尊重和热爱,希望让古老的烹饪技艺和口味得以延续 。
“地球印记”则以《家住彩虹山下》《冰沟》《外星谷》来描写家乡美景与风土人情,这是一种深沉而炽热的情感表达。这种表达蕴含着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与眷恋。先生通过描绘家乡独特而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现出对这片土地的自豪与珍视。尤其是家乡的地标名片丹霞地貌的曲折成长,通过勤劳的放羊人雷兴义,执着的摄影记者王学怀,以及被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的关注,让家乡张掖丹霞地貌的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演变全面引起世界关注。还有对冰沟丹霞的奇峻风貌以及外星谷的神秘莫测的描写,在作者笔下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归宿。同时,先生对风土人情的描写则传递出对家乡人文传统的尊重和认同。这里的人们、习俗、文化,都成为先生心中温暖而珍贵的存在,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这种情感表达还可能包含着对家乡未来的期许与祝福,希望家乡的美景能被更多人欣赏和珍视,希望家乡的风土人情能得以传承和发扬,希望这片土地能永远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生机。
总之,《黑河蓝》的这四个篇章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命画卷。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让读者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让我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在生命的旅途中坚定前行。通过这次阅读,我不仅再次领略了文字的魅力,更感受到了先生种因文学而紧密相连的所展现的高贵品格。《黑河蓝》于我而言,不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我过去的学习时光与现在的成长;它是先生生命画卷里的智慧之光,同为我照亮文学道路上前行的方向。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