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这座最古老的小桥,期待得到大家的尊重
玉林江滨路,南桥市场斜对面,有一座小桥,在今天众多现代化高端大气的桥梁面前,显得是那么的不出众。
可它,却是玉林这座古州历史最古老的桥,目前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叫云龙桥,始建于元朝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1年),初建时为木桥。历代不断重建,一路来名字也有所变化,有叫安定桥、安远桥或瑞龙桥。
明朝万历年间,将此桥扩建为石桥。时任工部主事的陈一谦题诗"天开泰运,地接元机;云龙桥起,麟凤呈奇",此桥便更名为云龙桥,一直沿用至今。
清朝嘉庆24年(公元1819年),重新修缮,用新的石料把桥面铺平整,自此沿用至今。算一算,桥面上的大青石,已经超过200年历史了。
桥旁边的江心岛上,保存有碑墙,有《重建云龙桥记》、《重建云龙桥引》和《嘉庆己卯重建云龙桥题名记》等碑刻。从中可了解一丝古桥当年的建造历史。
《重建云龙桥记》中记载:“……成化乙巳(1456年),……捐金重建。康熙癸巳,……集议重修。乾隆己亥,桥墙塌陷……复修南岸二拱。
嘉庆丁丑,洪波奔沸,往来者临流而叹,……愿先捐赀为始事费……欣然给发印薄倡捐,遐迩缙绅士民咸乐资助,共签得银陆千余两,爰择吉兴工。”
由此可知此桥历代多次维修重建,且大多是乡绅名士等带头倡议,大众慷慨解囊捐资相助,桥才得以快速落成。
这座历经两百余年风雨而仍然顽强屹立在南流江上的云龙桥,其设计颇有特点。
桥长38.7米,宽6.5米,高13米,拱跨均为10.6米。三个半圆形的桥洞均匀地排在水面上,宛如三头正伸长鼻子吸水的大象。
桥身全部用巨大的青石砌成,看得出所用的灰浆很少。这是古人典型的建筑智慧,把桥设计成圆拱形,利用圆弧的力学原理,层层垒叠的石块重量越大,施加给下面的压力就越大,桥身就越牢固。
在桥墩的底部,也是有着精细巧妙的设计。底部两头尖尖。洪水来临时,尖头就像一把坚硬的犁头,把水向两边分开,减弱水对桥身的破坏力度。
如此历史悠久的云龙桥,也曾差点永远消失在世人的眼前。
它曾被列为南流江玉林南城区河道整治二期工程主要拆除并改建的内容之一,消息传开后,市文化局,市博物馆等单位和众多热心市民多方呼吁,力图保下这珍贵的历史文物。
最后决定对原防洪堤建设方案作出修改,保留云龙桥,在该桥南面新开挖一条分洪新河,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江心岛,小岛与新桥及云龙桥一道形成玉林一个新景点。
由于此处是玉林古八景之一的“南桥古渡”所在地,大家也将云龙桥习称为“老南桥”。
每天早上在江边跑步时,我总爱照几张晨曦中的岛桥照片,看它日出的唯美景致,看它四季的悄然变换。
晚饭后,也喜欢和孩子们在老南桥周边散步。
每次走过桥面时,看着那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的大青石,还有那半指左右的深深车辙印,不禁心生遐想: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让如此坚硬的石头,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记?
史料记载,玉林古称岭南都会,云龙桥所在的这路段,为古代郁林郡至钦、廉、雷、琼等州的官道,是海上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无数的货物,由云龙桥经过,转往其他地区。
我们似乎能看到这样一幅图片:车水马龙的古桥上,每天一辆辆载着沉重货物的车子,从桥上缓缓压过,天长日久,水滴石穿,桥面的青石也被车轮辗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那一块块经历了200多年风霜雪雨的青黑石头,真实记录着当年玉林古州商业兴旺的历史。
今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们,踩着桥面上同样的青石,去工作生活,去奔赴远方,一种历史自豪感从脚底下油然而生。
数十年前,政府对云龙桥进行修缮,重新架设了新的护栏。据说当初部分栏板,依旧采用明清时代留下的老石板,上面有明嘉靖进士陈一谦和郁林知州邝元乐的石刻留题。
只是可惜,石板屡遭岁月侵蚀甚至人为损坏,数度修葺,如今的已全部是水泥复制品。
当初云龙桥上精美的清代装饰性构件,今天只能在博物馆中一睹风韵,里面仅存的一件狮纹石望柱,是今天的我们了解当初该桥雕刻艺术的唯一实物,弥足珍贵。
然而,即使是后续修补新换上的水泥护栏,今天依旧得不到足够细致的呵护。散步时从桥上经过,总能看到一些破损的痕迹,疑似是人为踢坏所致。
多处栏板上,有着诸多粗大的黑色喷字,那醒目的“办证+电话号码”,让喜欢这座老桥的人,心底无比苦涩。
虽然云龙桥已经不再是城市举足轻重的交通要道了,但她曾经的历史光辉不应被忘记,它那顽强不屈、任人踩踏的利他精神应该值得尊重,无数先人名士多次屡坏屡建、造福桑梓的公益精神也值得铭记。
另外,就从文物价值来说,作为一项集结古人智慧汗水流传下来的建筑艺术结晶,传承数百年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她。
希望,这座屡遭磨难、饱经风霜、承载着玉林千百年间历史记忆的古老石桥,今后能得到大家更好的呵护,在新时代进程中依然褶褶生辉。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