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诡辩的方法——反证法

在辩论中,有些人自知无理,但是又强词夺理,进行狡辩,说的振振有词,但其实是无稽之谈。听的人明知是诡辩,但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反驳,被对方气的想骂人。

举个例子,甲对乙说:“所有鸟都会飞,蝴蝶会飞,所以蝴蝶是鸟。”乙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明知道甲说的结论不对,但不知道怎么反驳。此时丙对甲说:“照你的逻辑,飞机也会飞,那飞机也是鸟了?”甲听了以后哑口无言。

这个辩论中,丙用的策略就是反证法。也就是假设对方讲的有道理,然后根据对方的前提,推理出一个非常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其错误。当一个人诡辩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反证法来反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背后的依据是逻辑三大定律之一——排中律,意思是一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没有其他中间状态。用大白话举例就是:我要么是人,要么不是人,没有其他可能性。

两个经典的例子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设计陷害安东尼奥,根据契约,要割下他身上的一磅肉,如果真的实施,安东尼奥就有生命危险。

在法庭上,安东尼奥的律师答应夏洛克的要求,同时声明,契约上只写了要一磅肉,没写要血,如果安东尼奥流下一滴血,夏洛克要用性命和财产偿还。夏洛克见状只能放弃,安东尼奥被拯救了。

安东尼奥的律师运用的就是反证法,根据对方的逻辑打败了对方。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喜欢向人提问,来澄清概念,他在辩论中经常采用反证法的策略。

比如,苏格拉底问一个市民:“什么是道德?”市民回答:“道德就是不欺骗别人。”苏格拉底:“在战场上,我军欺骗、迷惑敌人,取得了胜利。这种欺骗是不是不道德?”市民:“欺骗敌人是道德的,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我军被敌人包围,将领欺骗士兵说,援军马上到,军队士气大振,冲出了包围。这种欺骗是不是不道德?”市民:“战争是特殊情况,在生活中就不能欺骗自己人了。”

苏格拉底:“那么,儿子生病了,不肯吃药,父亲说这不是药,骗儿子喝了下去,结果儿子的病好了。这种欺骗是不是不道德?”市民:“这种欺骗是道德的。”苏格拉底:“不欺骗是道德的,欺骗也是道德的,那究竟什么是道德呢?”

苏格拉底这样交流,当然不是为了抬杠,而是帮助人们思考,增进智慧。

反证法的两种形式

1.假设对方说的有道理(其实没道理)

上面两个例子中,都是假设对方说的有道理,然后推出了谬论,从而证明其说的没道理。这个过程包括三步:第一步,假设成立;第二步,推出谬论;第三步,说明假设不成立。

比如,一个小伙子在商场乱吐痰,被管理员当面制止,管理员说:“商场规定,请不要随地吐痰。”小伙子理直气壮地说:“我吐在了墙上,又不是随地吐痰。”管理员见对方胡搅蛮缠,于是讽刺说:“照你这么说,只要不吐在地上就行,那我吐在你身上也可以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凭直觉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人们一直坚信这一点,直到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那个著名的实验,他让重量不同的球同时从塔顶自由落下,结果是同时着地的,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

伽利略的论证过程也符合反证法的三步:假设你说的有道理,那么在我的实验中,重量大的球应该先落地,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所以你说的没道理。

当对方说的没道理,运用反证法反驳对方时,开场白可以运用的句式是:“照你这么说”“按照你的逻辑”。通过这样的句式启发自己打开思路。

2.假设自己说的没道理(其实有道理)

当自己表达一个观点,从正面解释缺乏效力时,可以考虑运用反证法的另一种形式:假设自己说的没道理,然后推出谬论,说明自己说的有道理。具体过程同样包括三步:第一步,假设不成立;第二步,推出谬论;第三步,说明假设成立。

比如,我想表达:读书是有用的,能推动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假设一个人觉得我说的没道理,我可以说:“假设读书没有用,那么人类社会现在就不会有书的存在,更不会有图书馆了。但事实上,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人们的阅读量越高,书店和图书馆也越多。所以,读书是有用的。”

再比如,邻居的小孩两岁半了,还穿着尿不湿,不会在马桶上大小便。邻居很着急,担心自己的孩子始终戒不掉尿不湿。

我安慰她说:“放心吧,孩子会戒掉尿不湿,会学会自己大小便的,只是时间问题。否则应该有小学生或者中学生还穿着尿不湿,但事实上没有吧?孩子到一定年龄自然就明白该怎么做,也会有同伴压力。”

这个例子中,假设“孩子会戒掉尿不湿”不成立,就会推出很荒谬的现象,所以假设是成立的。

总之,反证法是一种逆向思维,当我们从正面讲不通时,可以从反面入手,也许就能茅塞顿开,反之亦然。应对诡辩,不要思维定式。

版权声明:
作者:Zad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280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