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抗癌之王——桑黄提取物的抗氧化、 抑菌活性的研究
出版日期:2021年
发表刊物:《食品研究与开发》
论文作者:龚兰敏,刘刚,白杰,刘德龙,何扬航
桑黄作为珍稀药用真菌,在传统医学中早有应用,且现代研究揭示其具有抗肿瘤、降血糖、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其富含的多糖、总三萜等成分备受关注。鉴于此,优化桑黄提取工艺、探究其生物活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应运而生,致力于填补相关工艺研究的空白,挖掘桑黄的潜在价值。
本文聚焦《桑黄提取物的制备工艺及冻干粉抗氧化、抑菌活性的研究》这篇研究论文,深入剖析其研究内容与成果,旨在清晰呈现桑黄提取物在不同制备工艺下的成分差异及生物活性表现,为桑黄的开发利用提供关键参考。
实验方法
-
提取液制备
将桑黄粉末分组,分别采用水提(煎煮法)和醇提(黄酒)方式,按料液比 1∶6(g/mL)操作,随后在不同提取液中添加木瓜酵素或诺丽果酵素,经浓缩、冻干后计算提取液和冻干粉得率。此过程旨在对比不同提取条件对得率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成分含量测定
-
多糖含量
通过硫酸 - 苯酚法和 3,5 - 二硝基水杨酸法分别测定总糖与还原糖含量,二者差值即为多糖含量。该方法基于化学反应原理,能准确量化桑黄提取液中的多糖成分。
-
总三萜含量
以白桦酯醇为标准品,经多步反应后绘制标准曲线测定。这种方法利用了总三萜与特定试剂的显色反应,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
核酸含量
依据朗伯 - 比尔光吸收定律,利用核酸在 260nm 处的特征吸收峰测定。此定律为核酸含量测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保证了测量的精确性。
-
生物活性测定
-
抗氧化活性
采用 DPPH 自由基清除率和 Fe³⁺还原活性两种方法。DPPH 法通过自由基配对清除原理,Fe³⁺还原活性法基于样品还原能力与抗氧化能力的关联,从不同角度评估桑黄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
-
抑菌活性
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先活化菌种、制备菌悬液,再用比浊法经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此流程规范,能有效判断桑黄提取液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实验结果分析
-
制备工艺对得率的影响
四种制备方法虽未显著改变提取液得率,但冻干粉得率差异极显著。其中,“醇提桑黄 + 木瓜酵素”冻干粉得率最高,“水提 + 诺丽果酵素”最低。这表明提取后处理及添加物对最终产品得率有重要影响,为生产过程中的工艺选择提供了关键参考。
-
制备工艺对成分含量的影响
-
多糖含量
水提或醇提后加入木瓜酵素的提取液多糖含量极显著高于加入诺丽果酵素者,且同种酵素在不同提取方式下多糖含量无显著差异。“水提后加木瓜酵素”的多糖含量最高,这为获取高多糖含量的桑黄提取物提供了最佳工艺组合。
-
总三萜含量
除水提后两种酵素添加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组间差异极显著,“醇提后加木瓜酵素”的总三萜含量最高。此结果有助于筛选出富含总三萜的桑黄提取工艺。
-
核酸含量
“水提后加木瓜酵素”核酸含量最高,“醇提后加诺丽果酵素”最低,部分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提取工艺和添加物对核酸含量有明显影响,在特定需求下可指导工艺优化。
-
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
抗氧化活性
DPPH 自由基清除率和 Fe³⁺还原活性测定均显示,醇提桑黄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水提。随着浓度升高,两种提取方式的抗氧化能力均增强,但在相同浓度下醇提表现更优,为抗氧化产品开发指明了方向。
-
抑菌活性
桑黄提取液浓度与抑菌能力呈正相关,且醇提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显著强于水提,尤其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更为突出。这体现了醇提工艺在获取抑菌活性成分方面的优势。
结论
本研究系统探究了桑黄提取工艺对功效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艺因素显著影响成分含量和生物活性,醇提工艺在获取高活性成分方面更具优势。未来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醇提工艺参数,深入探究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推动桑黄在医药、食品等领域的高效应用,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
★ 本文章由千济方桑黄医学研究院整理,仅供学术交流,欢迎指正。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