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1952年中国经济改革
1947—1949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通胀,原因是财政支出远高于收入,60%支出为军费,超发货币导致物价快速上涨。
应对措施:
1、货币发行从纸币本位转为实物本位,实行“三折实”,即政府发行折实债券,公职人员折实工资,银行举办折实储蓄,是货币与实物,主要是米,布和煤挂钩,即控制货币发行,又管理的人们的心理预期。
2、集中调配物资,与投机资本对手交易,控制物价上涨。
3、土地改革,促进生产,到土改完成时,再分配土地面积达到51%,受益农民达到80%,贫中农占到土地总面积的91%,人均3.5亩,实现了“均田”。
到1950年货币超发和资本投机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消费需求却没有持续增长,生产不旺,经济进入萧条。
1950—1952 年中国出现经济萧条,伴随高失业率,城市登记失业率达到21%。
应对措施:
1、向私人工商业采购,加工订货等刺激投资消费的救市政策。但是导致政府人员与工商业资本勾结的贪腐行为。直接导致1953年开始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2、增加农副产品采购额,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农民消费增长远低于收入增长,储蓄增加,进一步加剧物价紧缩。
3、政治运动,三反打击贪污徇私等权力寻租,383万机关人员中,2.7%人员贪污1000万元以上。五反打击行贿,偷税,偷工减料,盗窃,100万工商户参与五反,76%不同程度违法。
1952年底到1953年初,商业调整初见成效,但是随即又因为投资抑制,再次萧条,随后1953年开始了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并通过以工代赈,低成本组织动员劳动力进行水利等设施基建,补充资本稀缺情况下的投资需求,启动需求与投资双经济引擎。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