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觉得深圳市南山区四年级数学期末试卷是一次合理且可贵的尝试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网图侵删

我为什么觉得是一次合理且可贵的尝试呢?这样的尝试没有放在中考,也没有放在高考,说明是合理的。并不会对孩子们的“前途”产生严重影响。这样的改变本就应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试想你做传统的考题做了九年和十二年,到中考和高考突然变成这样,你如何能接受?但这个考试只是小学四年级的考试,这是小学老师的一次合理的尝试。

同时试卷的导向性又很强,引导老师和家长关注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孩子们关注我们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孩子明白学习数学是因为它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为学数学而学数学。多年前我个人就曾在心里不停地问:“我学数学究竟有何作用?”没有人告诉我这些,除了购买物品需要算账,其它的作用我根本不了解,这严重影响了我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知。

至于当天延长了20分钟时间答题,我个人也觉得没有必要。为什么要延长时间?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答完,答完之后能够考更高的分数吗?为什么要这个更高的分数呢?所有的学生都是使用的同一套试题,都用同样的时间答题,能答完多少就多少,这对每个答题的孩子来说都是公平的。也许有人说,出的题孩子没时间做完,那出题还有意义吗?我觉得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出题者有没有试做过试题,这套试题的规定用时是否合理。当天延长了20分钟,这延长的20分钟是否合理,又基于什么?为什么不是延长10分钟,或是30分钟呢?出题者的不严谨可能在于考试用时问题上,而非题目的“质量”问题。

网上有人提到不管如何改革,数学的本质依旧是追求简约美。这点我不否认,不管数学的简约美,还是理性思维美,都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一套尝试性的试题并不会真正改变它,但是这套尝试性的试题中的“尝试”不应该被否定。比如生活情境题的增加,前面我已经阐述了,我个人是很支持的。

又比如阅读量的增大,关于这个阅读量,小学四年级的试卷应该有多少阅读量才是合适的,我想我们心中都没有答案,我们只是基于和孩子们之前所做试卷的对比,觉得阅读量太大。我大概统计了一下,这套试卷的阅读量是4700多字,我个人认为确实阅读量过大,2024年语文高考新课标全国一卷的阅读量是8683字。我相信高考试卷的阅读量是合理的,是经过了测算的。那么这套四年级学生的数学试卷的阅读量确实是过大。这是出卷者应该优化调整的地方,但加大试卷的阅读量这个导向我个人认为没有任何问题。现在的时代是读图时代,我们的孩子喜欢看图片,喜欢看视频,不能沉浸下来读文字 ,读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汉字,难道这不是个问题吗?请问又有谁为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些切实的努力?

我认为更可贵的是,这是某位数学老师为此做出的努力。在我碰到的数学老师中,引导学生阅读的很少,阻止学生阅读的很多。大多数学老师认为引导学生阅读是语文老师的事情。诚然引导学生阅读,语文老师责无旁贷,但我认为这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实际的情况应该是语文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数学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著作,历史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著作,物理、化学、生物等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自然科学类作品。一个语文老师是不可能真正引导好学生阅读非自己专业的作品的。不是只有文学作品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有的著作都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还想做一个大胆的猜测,这位命题的数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是不错的,自己也一定是爱阅读的。文字量大的试卷更需要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不然很容易造成歧义。我女儿也是小学生,她参加了期末考试后回来说:“语文试卷那么多文字,一个错误都没有,可数学考试试卷上出现三个问题。”她平时做数学题的时候,我已经不止一次发现某些数学题因为表述的不准确导致题目出现歧义。我们培养的小学生们将来都希望能够继续深造,他们需要看很多论文,很多著作,来开展自己的研究,这需要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也需要自己写出论文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需要强大的表达能力。我还想说,这份被很多人“大加挞伐”的数学试卷,其实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命制出来。

这套试题整体上传达出的是,如果整天让孩子拼命刷题,是不可能做好这套题的。我们的孩子还不够辛苦吗?每天坐在桌前一直学到深夜,缺觉少眠。现在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够和世界上那些发达的国家竞争的人才,而不是内卷型人才。虽然我们不甘平凡,虽然我们都希望通过高考这条路改变我们的境遇。但国家也需要通过高考选拔真正能让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人才,这关系到我们的中国梦。真正能测试出能力的试题,才能起到选拔的作用。我们即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人研发人工智能,也需要人使用人工智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即可,没必要都挤在一条路上。?

这套试卷的“尝试”精神我觉得应该肯定,说明这位数学老师是愿意为中国教育做点事情的,也许只是步子迈得有点急,有点儿快。总比不愿尝试,不愿改变要强。我举个例子,每到期末都要上交很多资料,昨天我在办公室听到有班主任抱怨要上交“多媒体使用手册”,我解释一下“多媒体使用手册”是怎么回事儿。这至少是十几年前学校规定上交的一个东西,当时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有部分老师不愿意学习,不愿意使用。为了督促老师们使用,学校印制了这个手册放在讲桌上,督促老师们使用并填写。在当时它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十几年过去了,如今使用多媒体设备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甚至还依赖于多媒体。那么这个手册还年年印发,年年填写,还有意义吗?这不是浪费人力和物力吗?请问谁来改变一下呢?

有网友评论“学的是一粒沙,考的是撒哈拉。”批评的是这个考试脱离了实际,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总是学一粒沙,考一粒沙,又如何让我们的国家强大呢?只有考“撒哈拉”,才能让我们明白我们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只学到了“一粒沙”。

道理是越辩越明的,不管别人怎样看,我依然觉得这是一次合理且可贵的尝试。步子迈得急,迈得快,可以缓一点儿,慢一点儿,但千万不要不迈。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312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