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心
从《红楼梦》悟“差别心”:书中世界与现实人生的融通
原创:吕方
在阅读《红楼梦》的漫漫长路上,我邂逅过诸多名家的精彩解读。山东大学文学院的马瑞芳老师,她在品读《红楼梦》时,那份对林黛玉的偏爱,如同春日微风,悄然却有力地吹拂在字里行间;而台湾大学中文系的欧丽娟老师,讲解之中对薛宝钗的欣赏之情,恰似山间溪流,潺潺而清晰可感。这些名家的讲解虽各有千秋,然而,在他们的讲述中,我隐隐察觉到一种因对某个人物的喜爱,而不自觉带入的个人情感。这种情感的介入,使得讲解似乎偏离了作品本身的纯粹,当时的我,虽能感受到其中的异样,却难以言明究竟。
直至聆听了明明老师解读的《红楼梦》,那层笼罩在心头的迷雾才豁然消散。原来,之前所感觉到的不对劲,便是“差别心”在作祟。明明老师宛如一位冷静的旁观者,以不偏不倚的姿态,将《红楼梦》中的一个个鲜活人物,毫无保留、客观公正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的讲解,让我深刻领悟到,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绝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如同真实的人生,充满了复杂与多面。
就拿贾瑞来说,曾经的我,目光短浅地将他视作一文不值的“垃圾人”,嘲笑他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般自不量力。然而,明明老师的解读,如同一束光照进黑暗的角落,让我看到了贾瑞背后的悲剧色彩。他对王熙凤的爱慕,本质上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对异性再正常不过的情感萌动,只是,命运的捉弄使他选错了对象,又用错了表达的方式。他的悲惨结局,绝非个人的一意孤行,家庭环境的塑造与当时社会的大背景,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经此,我对贾瑞的态度,从最初的不屑,转变为深深的同情与怜悯。
薛宝钗亦是如此。往昔,我总固执地认为她世故圆滑、心机深沉,为了达成金玉良缘,不惜用尽各种手段。但在明明老师抽丝剥茧般的讲解下,我看到了她光鲜外表下的无奈与妥协。身为妙龄少女,薛宝钗又何尝没有自己的青春梦想?然而,家族的期望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她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她对贾宝玉的感情,其中或许掺杂着真心,但更多的却是责任与担当。明明老师的解读,让我得以窥视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也让我对她的选择多了几分理解与体谅。
《红楼梦》对我的影响,远不止于对书中人物的重新认识。当我合上书本,它所传递的智慧如春风化雨,渗透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开始尝试以更加客观、包容的视角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心中的“差别心”逐渐消融。曾经,那些让我看不顺眼的人,如今我也能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我深知,每个人身上的优点与不足,都深深烙印着原生家庭、成长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的痕迹。这份理解,催生出的不再是厌恶,而是满满的怜悯与慈悲。我的心胸仿佛被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变得愈发开阔,能够容纳形形色色的人,再也不会轻易对他人产生偏见。
如今,无论是看电影、读书,还是与人交往,我都会下意识地思考,是怎样的成长历程造就了眼前的这个人。这种思维方式,如同给我戴上了一副客观的“眼镜”,让我摒弃了有色眼光,以更加平和、理性的心态去看待世间万物。《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不仅为我打开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更引领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向更加豁达、包容的境界。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