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按察使翟锦观

      云南按察使翟锦观

       文/建安山翁

       清道光六年(1826)秋,兰桂飘香之际,翟锦观走马上任云南按察使。

       在云南,很多人都知道清道光八年(1828年),翟锦观曾领首将昆明大观楼由原来的二层增建为三层,使该建筑物更加雄伟壮丽;但翟锦观的生平事迹,却鲜为人知。

       翟锦观字絅之、号云庄。其先祖翟崇义乃时贵州毕节北里头屯(今云南镇雄中屯镇头屯村)人,卒葬头屯河对岸青山村水口社。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正月十四日寅时,翟锦观出生于贵州毕节西里周驿站。翟锦观的祖父翟理伦字齐亭,系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举人,历任安南县训导、遵义府教谕,乾隆五十三年(1788)升任湖南桂阳州嘉禾县知县。其父翟翔远、叔翟翔时,皆执教于清代贵州省最高学府——贵阳贵山书院(即贵州大学前身),均桃李天下,皆系清代乾嘉时期贵州颇负盛名的教育家。

       翟锦观自幼受书香门第环境之濡染熏陶,立德、立功、立言渊源有自。官宦人家的优越条件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受教育机会,令其自幼聪慧过人,长成才华出众,成为同时代贵州学子中的佼佼者。

       翟锦观曾求学于贵山书院。清代以辞章考据著称于世、在贵州写成世界上最早人口学专论《治平篇》的朴学大师、乾嘉两朝文坛巨子洪亮吉,1792年至1795年曾提督贵州学政,并讲学于贵山书院。洪是翟锦观的授业恩师之一。在翟锦观尚未开考举人时,洪氏就慧眼识才,视其为“黔中名士”之首选人物。洪老夫子也的确有眼光,翟锦观21岁考举人时只中“副榜”(被录入“正榜”才算考取举人),却在次年“乡试”(省级考试)成为“解元”,居全贵州应试举子第一名。四年后“殿试”又成为乙丑(1805年)科二甲第61名进士(同科进士一甲3人、二甲96人、三甲144人,总共243人)——翟锦观排名全国第64名,被朝廷点为翰林。

       翟锦观被点翰林后,先当选庶吉士(相当于现在中央政府的文秘人员),嘉庆十六年(1811)充会试同考官(副主考),继后又充武英殿提调官。因其“散馆”考核成绩优异,得以留馆任翰林院编修,负责诰敕起草及史书纂修等工作。此间,他参与《清朝通典》和《续通典》的编撰,也曾作为“协修官”参与编纂《全唐文》。随着其才华不断展现,翟锦观被升为侍讲,专为皇帝及太子讲经读史,其虽未受封太师、太傅、太保之类“帝师”尊号,但“侍讲”也是实实在在的帝师,为他自己也为贵州毕节翟姓族人带来无上荣耀!

       今毕节王官屯翟家湾翟氏祖坟山上有一副对联曰:“世祖来黔多支派;后孙翰院天子师”。此下联所表述的正是翟锦观升任“侍讲”的史实。过去在毕节地方立牌坊,同样出得有进士、翰林的张家、路家,只能享“单斗单升”雕塑,唯翟姓可雕塑“双斗双升”——这是翟姓族中出了翟锦观这位“两代帝师”之故。

       由于翟锦观给嘉庆、道光父子当“侍讲”有功,曾多次被赏穿黄马褂——在清代,这可是得到皇帝宠信的标志。凡得到皇帝宠信的官员,被提拔重用是迟早的事。

       嘉庆庚辰年(1820),翟锦观41岁得授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道光元年(1821)九月,继授广西右江兵备道。道光二年(1822)升任广东盐运使司。“出为广西右江道,清狱讼,严缉捕,绝苞苴,纲纪肃然,又升广东盐运使。厘剔奸弊,革除陋规,再升福建按察使。”

       道光六年(1826)八月初七丙辰日调任云南按察使。“时逢云南王士林镌假印案,原判株连甚众。观到任后澄清吏治,决狱明慎,释放无辜者千余人,仅将王士林及其几位同党作犯人批捕结案。”人们向来常持“新官上任三把火”和“新官不理旧事”的观念,可翟锦观的行为大大出乎人们的想象,他新官上任后不“放火”而“放人”,不事株连,怜悯无辜,真可谓宅心仁厚,勤政爱民。时昆明人咸称其办案公正,是一位难得的好官!

       翟锦观为人十分谦逊。道光七年(1827),曾任过都督的毕节武进士盖睿开为表彰守节百岁的母亲邵氏和祖母傅氏,请旨准立“贞寿坊”(该牌坊原址在毕节城南双树湾,1996年迁毕节天河公园),特邀翟锦观从昆明赴毕节亲笔题写牌坊正中“贞寿之门”对联:

       为孝乃能贞 任妣徽音昭女史;

       助文还教我 同姝淑范振家声。

       ——世侄翟锦观拜

       今毕节市著名文人翟显长赞誉该对联“联语意切人事,言情载道相得益彰;书法体兼欧赵,俊爽飘逸自领风骚”——此评论真可谓恰如其分!更值一提的是:翟锦观当时已贵为云南按察使,落款依然如此谦逊恭谨,真让人钦佩之至!

       翟锦观任云南按察使期间,还做了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事——主持增建昆明大观楼第三层。大观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时巡抚王继文路过该地,见那里环境独特,湖光山色优美,视野开阔,于是大兴土木,挖地筑堤,种花植柳,兴建了大观楼及周围建筑。大观楼原为二层,面临滇池,登楼远眺,景致极为辽阔壮观,故取名“大观楼”。清道光八年(1828年)——即翟锦观上任云南按察使的第三年,他游览大观楼,觉得该楼较低矮,不够雄伟,有碍观瞻,于是组织人力物力再兴土木,将大观楼由原来的二层增建为三层,并把大观楼“雕梁画栋修饰一新”,遗憾后遭兵火焚毁。今大观楼为清光绪九年(1883年),岑毓英担任云贵总督时重建,占地170平方米,高约15米,亦三层方形。光绪十四年(1888年),岑毓英让时著名书法家赵蕃用颜体楷书清乾隆年间名士孙髯(rán)翁登大观楼有感而作之180字长联,刊刻后挂于大观楼西门两面木柱上。其内容为: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月杨桺。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幕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只杵疏钟,半江渔水,雨行秋雁,一枕青霜。”

       今云南大观楼已成为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山西鹳雀楼、江苏阅江楼等齐名的中国“八大名楼”之一,时时散发着天地灵秀、人文神韵……

       翟锦观勤政爱民可谓楷模,关心家族也称得上典范。

       翟锦观成名后人在官场,心系桑梓。他在广东盐运使任上,曾捐献积存俸银300两,以“乙丑科翰林”身份领衔族谱“主修”(编委主任),公选堂叔翟翔翬任“编修”(主编),委托父亲翟翔远任“银东”,出面发动贵州毕节、水城翟姓族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订黔北翟氏第一部族谱。《谱序》结尾云:“翟无二姓,均本一脉。凡属子孙,务知勤耕苦读,发愤为人。庶无恭乎,先人云耳。”族谱中“勤耕苦读,发愤为人”的谆谆告诫,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字字珠玑!修谱告竣,他接着又主首筹资修建了毕节王官屯翟家湾和杨家湾松山、周驿站等三处翟氏宗祠,并用余银在三地各购置数十亩祭田祭地,收地租供阖族祭祖之用。过去每年清明节,祠堂里总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常。

       翟锦观在云南任按察使期间,镇雄五德镇天井坝富商翟体伦用三百余匹骡马,从镇雄运货到昆明出售,闻人赞翟锦观人品、官声,翟体伦即前往拜见翟锦观。翟锦观盘清系远家族来访,且为长辈,便盛情款待数日。相互接触中,翟锦观察觉翟体伦言谈举止不俗,有一定领导才能,便挽留翟体伦在云南臬署(按察使司衙门通称)从政为国效力。翟体伦因不愿过拘束生活而婉言谢绝。双方告别之日,翟锦观赠翟体伦黄马褂一件、宫灯一对,吩咐其返家将宫灯挂在朝门两侧,黄马褂敬于中堂之上,可见官高一级——文官过路须下轿,武官过路须下马。翟体伦返家照办,消息一经传出,附近官员均前往朝拜,借机联络感情。过去五德天井坝翟府门前是一条从镇雄至昭通的必经驿道,每天人来人往。凡过路官员,都会下马或下轿进中堂向黄马褂行跪叩之礼——挟皇权专制的无上威严,那件黄马褂和那对宫灯使五德天井坝翟姓族人威甲一方!民国初年,那件黄马褂已褪色腐朽,是时农村缺医少药,有人说黄马褂可以辟邪,还有人说用它烧成灰冲水喝可治痢疾病,于是,当地百姓你剪我撕,那件黄马褂就这样迅速消失了。

       翟锦观任云南按察使9年后,积劳成疾,于道光十五年(1835)五月二十四日子时卒于云南臬署,享年56岁。钦追加布政使,归葬贵阳洪边里养羊寨。翟锦观中进士前曾一边求学、一边讲学于贵山书院,有“名师”之誉,门人后学祀之于贵阳扶凤山尹子(贵州人文初祖尹珍)祠。

       翟锦观生在毕节,学在贵阳,功成名就于北京,后多地为官,一生业绩辉煌。他心里不仅有国家,有人民,还有家族。其一生短暂而辉煌。正是:

       磨剑十年怀壮志,锋芒初露创辉煌。

       翰林点中参朝会,侍讲提升伴帝王。

       勤政爱民声誉好,眷家亲族美名扬。

       莫言世事沧桑变,一代贤良万古彰!

       【注】1、本文相关史料援引《贵阳志》、《大定府志》及贵州毕节、云南镇雄《翟氏族谱》;2、本文曾发表于《云南政协报》及《云南南学》。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542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