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之二十
《道德经》第二十章的原文、注释及解读如下: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释:
• 唯:恭敬地答应。
• 阿:怠慢地答应,也有呵斥、反对之意。
• 相去几何:相差多少。
• 善之与恶:美与丑,好与坏。
• 荒兮,其未央哉:无边无际,没有尽头的样子。
• 熙熙:快乐的样子,兴高采烈。
•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丰盛的筵席,有牛、羊、猪。
• 泊兮:浑朴、淡泊的意思。
• 未兆:没有征兆、迹象,形容不炫耀自己。
• 沌沌:不清楚、混沌的样子。
• 儽儽(lěi):疲倦的样子,也作“累累”“磊磊”,形容落落不群,无所依傍。
• 遗:不足,匮乏。
• 昭昭:光耀自炫的样子。
• 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 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也有昏浊不清的意思。
• 澹(dàn):辽阔、沉静的意思。
• 飂(liáo):形容风疾速的样子,也形容形迹飘逸。
• 有以:有用,有能耐。
解读:
这一章是老子的思想独白,他通过对比世人和自己的态度,阐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 老子首先提出应诺和呵斥、美好和丑恶之间的距离问题,引发人们对世俗价值判断的反思。他认为这些价值判断都是相对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不符合“大道”。
• 接着,老子描述了世人的生活态度,他们纵情于声色货利,追求智慧和利益,兴高采烈地如同参加盛大的宴会或登上高台观赏美景。然而,老子却甘守淡泊,无动于衷,如同初生的婴儿般混沌无知,疲倦闲散得好像无家可归。
• 老子进一步以“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等句,将自己与世人作了鲜明对比。世人都心满意足,追求外在的享乐和满足,而他却若有所失,追求精神的提升和内在的宁静。他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和评判,只愿顺应自然,保持无为而治的心境。
• 最后,老子总结说自己与众人不同,重视道的修养。他以“贵食母”为贵,即重视回归大道、依道而行。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自然、无为、逍遥的追求。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二十章通过对比世人和老子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阐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和回归大道的理念。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