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有好玩的事吗?有:原始肌肉狂扔啤酒瓶,阻挡6000中国志愿军,获得英国最高军事荣誉勋章,完全真事儿!

我扔、我砸、再扔、再砸,看原始肌肉,我是维京人……


英国著名英雄威廉·斯皮克曼在2015年被采访时说:当时是近身作战,根本来不及去拉枪栓,只能狂扔手榴弹,狠炸中国佬。

下午17点50分,枪林弹雨,他腿肩各中一枪,被强令去接受包扎。然后,趁护士一不注意,他再次跑回前沿阵地,在黄昏中继续扔、接着炸。

他的无畏激励了六名战友的效仿,奋起共同抗敌。在四个小时里,斯皮克曼成群的中国士兵投掷了一百多枚手榴弹,约十次冲回暗堡补充弹药,每一次都把裤兜、衣兜塞得满满当当。

夜幕笼罩,手榴弹终于耗尽,斯皮克曼抓起身边随手可抓的东西,怒气冲天使劲狂砸,啤酒瓶……啤酒瓶…..石头……啤酒瓶……口粮罐头……在关键时刻成功阻挡了6000多名中国士兵波浪式的进攻,给敌人造成了重大伤亡,使全连同伴在21点左右安全撤退。

他的连长说:“斯皮克曼的功绩没法用文字来描述,也没人能挡得住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英勇搏斗。”

回国后,英雄斯皮克曼受到民众的无数欢呼,英国女王亲自为他隆重授奖,这是她登基后授出的第一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简称VC)。后来,斯皮克曼有了一个绰号:“啤酒瓶VC”。

VC勋章是英国的最高军事荣誉,自1856年设立以来,单独获勋者1353人。朝鲜战争期间共颁发了6枚,啤酒瓶VC是其中之一。

.. ☞ ... 。... ☞..

看到这个故事时,我使劲儿揉眼睛,不会是眼花了吧。

急忙搜索……哗哗哗,一大堆网页跳了出来,此事板上钉钉、千真万确,而且在欧美和韩国流传极广,连VC勋章的官网上都赫然在列。

好玩的事儿,刚刚开始,别着急,接着往下看。

【问】身高2米,魁梧彪悍,斯皮克曼是何来头?

威廉•斯皮克曼William Speakman(1927 - 2018),出生在英国柴郡,母亲是一名未婚佣人,他从未见过生父,母亲也从未提及其生父的名字。

斯皮克曼7岁时,母亲嫁给了一战退伍军人。他14岁中学毕业后四处浪迹。17岁自愿入伍(二战临近结束时),随后在德国、意大利和香港服役。1950年自愿前往朝鲜,以二等兵身份加入皇家苏格兰边防团。

1951年11月4日,斯皮克曼被调派到该团第一营的B连,担任传令兵。驻守马良山217高地。

在获得VC勋章一个月后,斯皮克曼主动要求回到朝鲜,继续参战。

1953年战争停火,斯皮克曼复员,但难以适应平民生活,于是再次自愿参军,前往马来亚,在丛林中与共产党游击队作战。1955年,重新加入皇家苏格兰边防团,晋升为中士。

服役23年后,斯皮克曼于1968年退伍。受生活所迫,他以1500英镑的价格卖掉了VC勋章(该勋章几经转手,1986年被苏格兰联合服务博物馆购得,现收藏于爱丁堡城堡)。

他做过各种工作却都不适应,直到加入了商船队担任军械士(还是玩枪),才正式开启了第二职业。

前后经历三次婚姻后,为了与过去彻底决裂,斯皮克曼搬到了南非,担任政府的安全维保(继续耍枪)。

2004年,他被授予奥尔特灵厄姆荣誉市民称号。2006年电视纪录片《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英雄》中报道了斯佩克曼的事迹,让他在英国家喻户晓。2010年,他代表英国政府访问韩国,坚定认为“这场战争值得打”。2015年,他再次访问韩国,被韩国政府授予最高军事荣誉——国家一级太极勋章(难怪棒子对他如此崇拜)。

2018年6月20日在皇家切尔西医院去世,他希望将自己的骨灰撒在217高地,但由于韩国法律限制,骨灰最终被安葬在韩国的联合国纪念馆(他死后成为了国际英雄)。

【不难看出】此君确实很像“维京人”,一身原始肌肉,天生就是当兵的料。

当被问及其战斗经历时,斯皮克曼会说:“实际上我很享受战斗……我志愿去朝鲜,做一名士兵应该做的事;那晚的战斗,我做了那些必须要做的事。”

至于”啤酒瓶VC”这个称号,斯皮克曼很不喜欢,因为他觉得这是在暗示他在执行任务时偷喝啤酒。按他的说法,啤酒瓶是用来冷却枪管的。

英国官方网站上对他的评价是,斯皮克曼以非凡勇气和无私服务而闻名一生,他是英国军事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压倒性困难时,他所展现出的无畏勇敢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体现并定义了英国军事历史的光荣。

 

下面是第一个高潮,捂着嘴,别笑。

 

【追问】这次战役,我方是如何记载的?

1951年10月,苏格兰皇家边防团第一营驻守马良山。该营在二战期间曾以出色的防御而闻名,被誉为王牌部队。英军布设铁丝网和地雷,构筑了前沿工事和暗堡群,以增强阵地的坚固防守力。

战争初期,志愿军用的是“万国牌”武器,基本是单兵种作战。到该战役时,已组建了通讯兵、坦克兵、工兵、炮兵、高射炮兵等技术兵种,开始多个兵种协同作战。

志愿军先是迷惑,在11月3日夜间袭扰,从多个方向佯攻,使英军误判并收缩防线。我军坦克趁机悄悄开至前沿伪装,骗过敌方侦察机。然后,工兵连夜构筑屯兵洞、交通壕、掩体等伪装阵地。

总攻时间则一反常规,选在白天。11月4日15时,信号弹腾空,我军对敌实施30分钟的精准打击,命中率90%以上。

英军一下被打蒙了,慌忙整队准备反击。志愿军再来一次火力急袭,持续10分钟,逼得英军缩回暗堡。

15时40分,我炮兵停止射击,步兵用轻重机枪向敌阵地迷惑性点射,诱其离开暗堡。这一假动作使英军误以为志愿军已近前沿,遂离开暗堡进入工事,因此暴露了其火力点和暗堡的位置。

见英军上钩,15时50分,志愿军再来一轮更猛烈的打击,持续15分钟。同时,隐蔽的坦克进入直瞄阵地,对残存火力点和暗堡实施精确炮击。

16时05分,炮火纵向延伸,步兵开始冲击,正面牵制、侧翼攻击、分割包围、断敌退路,对关键目标实施强攻,整场战役三个多小时基本结束。至19时,马良山所有阵地全部夺回。

在当天的战役中,俘虏皇家边防团第一营的46名官兵。加上后几日的陆续战斗,志愿军共毙伤、俘敌1740余人,击落击伤敌机14架,击毁汽车10辆……英军在这一仗的损失占了整个朝鲜战争英军总损失的近四成。马良山成了苏格兰皇家边防团挥之不去的“伤心岭”。

志愿军的这次反击战,是一场“富裕仗”,更是漂亮的“翻身仗”,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典战例之一。

别笑,说正事儿:英军挨了狠揍,志愿军使劲一脚踹它屁股时,斯皮克曼扔出了手榴弹和啤酒瓶。

下面是第二个高潮,继续绷住别笑,我们正正经经讨论问题。

 

【再问】能不能简单计算一下斯皮克曼的骁勇?

1、我们按4小时240分钟来计算,斯皮克曼总共投掷出100枚手榴弹,平均2.5分钟扔一枚。

据有关资料——训练有素的士兵完成一次手榴弹投掷大致需3 - 7秒(详见附录3投掷一枚手榴弹要花多长时间)。

于是可以计算出,斯皮克曼扔完一枚手榴弹,至少能够休息2分种,两分钟喝两口啤酒,时间足够。

或者,一口气扔出10枚,然后悠闲地享受近半小时的啤酒时光,期间可以喝光一整瓶。

2、斯皮克曼身高2米,魁梧彪悍,就算双手各拎15公斤也能健步如飞。但他却选择了用手榴弹把裤兜衣兜塞得满满当当。

于是可以计算出,每次身踹10枚手榴弹,总重量不超过10公斤(详见附录1-朝鲜战争期间英美使用的手榴弹,附录二-箱装手榴弹、箱装啤酒)。斯皮克曼在弹药补给点和投弹地点往返10回,行程轻轻松松,一点都不费劲儿。

可以想见,他之所以把手榴弹塞口袋里,是为了顺手再拎两箱啤酒。要不然,哪来那么多空啤酒瓶可扔?

这个近身战术超级值得推广,即鼓舞士气,也能打击敌人,甚至应该写入部队训练的教程。

既然已说到啤酒瓶,得岔开话题叙述一下啤酒的来历。

美国陆军一等兵尼古拉斯·菲利普斯站在韩国的啤酒罐圣诞树旁。(美国国会图书馆)

【继续问】战场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啤酒?

美国卷入二战后,将啤酒视为军力“倍增器”,宣布啤酒是军需,占整个产业15%的产量。所以,二战时美军到哪儿,那儿就有啤酒供应和空空如也的啤酒瓶。

朝鲜战争打响后,麦克阿瑟下令,前线士兵每天可以免费获得两瓶啤酒。

但不久,前线士兵开始炸锅,因为美国军方宣布停止免费供应啤酒。

原来,一些议员和禁酒主义者反对酒精,他们设法说服了军方,新闻登上美国报纸的头条,引发了参众两院的大辩论。

几家酿酒业的巨头趁势升级了这场辩论。工厂设于密尔沃基的施利茨Jos. Schlitz酿酒公司和布拉茨Blatz酿酒公司提出为前线士兵买一轮酒”。两家公司各自捐赠了60 万瓶,运往朝鲜。

不花纳税人钱,酿酒公司免费赠送120万瓶啤酒,诱惑忒大了点,也很难反驳,禁酒联盟只好闭嘴。陆军部长签字放行,前提是啤酒的酒精含量不超过 3.2%。

1950年9月底,第一批啤酒从密尔沃基运出……这批啤酒随后分发到了士兵手中,朝鲜战场上的联军也分得一杯羹。啤酒被视为军粮的一种补充。

即使在冬季,啤酒也是大兵们的最爱。《华尔街日报》1951年的报道提到,圣诞节期间,许多部队在领取食物时,最先去拿的就是免费啤酒。

1951年,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继续向士兵供应啤酒。1952年,除了传统品牌外,大兵们还被报道品尝了虎牌啤酒,啤酒供应的种类变多了。直到1953年,免费啤酒才正式被取消。

一等兵斯特林·G·帕特森,来自加利福尼亚州伊格尔洛克,从事真正的安保工作。他被展示在韩国为海军陆战队员站岗守卫啤酒配给。(国家档案馆)

【最后问】各位能否支个招——用几句话概括以下两点,让傲骄的英国人“羞改”他们的历史叙事?

上面那个骁勇的计算,我们在内部嘀咕几句就够了,以免引起国际争议,但下面两点应该可以通过充分沟通,把史实掰扯清楚。

1、部队编制。

马良山战役,我方在1951年11月4日共投入两个团的兵力,分别是第139师的415团和第141师的421团。这两个团共集中了11个连的兵力参加战斗。

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的编制大致如下:

一个班12至16人,“三三制”,每个班组由三个3~5人的小组组成,外加一个班长。

一个排由3个班组成,人数在36至48人左右。

一个连包括3个排,再加上连部人员,人数约120至150人。

所以,总参战人数=11个连✖(120~150人/连)=1320~1650人。最多不超过2000人。

说斯皮克曼阻挡6000名中国士兵波浪式的进攻,或许是外网不太了解我军的编制。

再或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英国人骑在中国人脖子上拉了100多年屎,拽得直哼哼。马良山战役乃奇耻大辱,让大英帝国的脸面无处安放。

凑巧女王登基,得找点好事冲冲喜,免得女王沾染晦气。所以,啤酒瓶VC登场,把敌人渲染大一点,其部队编制略微膨胀一小点,没人去深究。

唉,都怪那漫天飞舞的啤酒瓶,白瞎了尊贵女王的处女授。


2、时间

马良山战役,下午15时打响,19时战斗全部结束。

斯皮克曼的事迹叙述中,是黄昏17点50分开始扔手榴弹,天完全黑了扔啤酒瓶,晚21时全连撤退。

为什么英国的战役时间与我方所记载的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据我分析,或许是因为人人皆知炮弹子弹都长眼睛,2米大高个站在前沿“秀”原始人的肌肉,等于一大坨肉靶子,英雄叙事就会有漏洞,所以,一传十十传百的过程中,有人悄悄“修正”了时间。

然而,把时间“修正”到天黑之后,却产生了戏剧性:在中国人看来,黑暗中扔石头、抛罐头、砸啤酒瓶,除了闷响一声之外,没有任何威慑力。而在英国人看来,正因为黑暗一片,嗖嗖嗖的啤酒瓶更能让人胆寒,而且玻璃渣子还特别扎脚,啤酒瓶虽然砸不到人,却100%是威慑力的倍增器

请各位支招,怎样用几句话概括上述两点,好让傲骄的英国人“羞改”他们的历史叙事?

或许,达成共识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战斗”。

所以,我衷心期盼各位看官转发分享这个故事,帮忙创建诸如#啤酒瓶VC#,#马良山战役#,#女王处女授#……等讨论话题和百科词条,让“啤酒瓶VC”早一点进入网络笑史。

显而易见,当你在饭桌上讲“啤酒瓶VC”时,最好像我一样,“严肃正经”地——捶胸大笑。

 


为了方便各位更全面地了解事实,我整理了以下附录。如果你不是军迷,刷屏挑黑体字部分阅读,说不定再笑一次。

附录1:朝鲜战争期间英美使用手榴弹的种类和规格

附录2:箱装啤酒、箱装手榴弹的比较

附录3:投掷一枚手榴弹要花多长时间?

附录4:手榴弹把口袋或包塞得满满当当,正常吗?

附录5:朝鲜战争期间英美携带手榴弹的方式

附录1:朝鲜战争期间英美使用的手榴弹

美军使用的手榴弹:

 

1、Mk2系列手榴弹,美军在二战及之后一段时间广泛使用,用来攻击散兵坑、战壕等工事内的人员,在近战和攻坚作战场景中频繁出现。采用铸铁弹体,表面有预制破片槽,外形为圆柱形,有一个突出的引信。

全重约0.59千克,直径约 6.35cm,长度约 10.8 cm。装药量约60克。杀伤半径理论上可达5

- 10米,有效杀伤半径一般认为在5米左右。

2、M33进攻型手榴弹,主要用于进攻,在不产生过多致命破片的情况下,利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对敌方人员造成杀伤。采用薄钢板制成,内部填充较多的炸药。弹体较薄,破片效应相对较弱。

全重约0.45千克,尺寸大致与 Mk2相近,装药量约180克。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在开阔地带对人员的有效杀伤半径可达10 - 15米。

3、M18烟雾弹,弹体为圆柱形,内部装有发烟剂。当引信被触发后,内部的发烟剂被点燃,产生大量有色烟雾,用于标识目标、掩护己方行动或指示风向等。

全重约为0.54千克,直径为6.4cm,长度为14.6cm。装药量约326克,发烟剂有多种颜色,包括红、绿、黄、紫等。配备M201A1式延期引信,延期时间为0.7到2秒,发烟时间大约在50到90秒之间。在良好条件下,产生的烟雾能形成较大范围的遮蔽区域。

英军使用的手榴弹:

 

1、米尔斯手榴弹Mills

Bomb,英国在一战开发的防御型手榴弹,广泛用于二战和朝鲜战争。椭圆形,弹体上有纵横交错的沟槽,爆炸时能产生均匀的杀伤破片。

全量约0.78千克。直径5.7cm,长度8.9cm。设计简单,可靠性杀伤面积通常在半径 7 - 9米左右。

2、 No. 36M手榴弹,是米尔斯手榴弹的一种变体,1917年后生产了很多年。呈菠萝形,表面有方格状的防滑槽,外面涂有虫胶防水。增加了保险装置,使用时需要先拔掉保险销,然后松开握把才能引爆。

全重约0.77千克,直径6.1cm,长度9.5cm,采用雷管和延时引信,杀伤半径在半径 7-9 米左右。

3、No. 82Gammon手榴弹,是一种进攻型手榴弹,主要用于近战,破片杀伤范围较小,适合在狭窄空间内使用。服役时间1943 ~1945年,在朝鲜战争中应该已经停用或少量使用。弹体为一个软的织物袋子,顶部有金属旋盖,扭下旋盖后露出亚麻胶带,胶带一头有铅坠,另一头与保险销连接。投掷时,铅坠拖着胶带将保险销扯出,引信在碰撞目标后立即引爆。

空重约0.34千克,装药量最高可填充0.9千克,直径约10.2cm,长度12.7cm。可根据不同作战需求填充不同量的炸药,和碎石子、铁屑等破片。


附录2:箱装啤酒、箱装手榴弹的重量比较

美军和英军均采用木箱装手榴弹,每箱12枚。木箱规格最大不会超过长52cm×宽30cm×高20cm。每箱手榴弹的总重量不超过10公斤。

 

啤酒瓶箱按12瓶装来计算,假设每瓶啤酒连瓶带酒约重1千克,每箱啤酒的总重量不超过15公斤。

 

Mk2系列手榴弹来与啤酒瓶做对比:

Mk2手榴弹直径6.35cm,常见啤酒瓶的瓶身直径7 –

8cm,啤酒瓶更粗。

Mk2手榴弹长约10.8cm,常见啤酒瓶的长度在20 –

30cm,啤酒瓶更长。

Mk2手榴弹全重约0.59千克,空啤酒瓶重量0.5千克,空啤酒瓶更轻。

【结论】

(1)与搬运一箱啤酒相比,搬运一箱手榴弹更轻松,2米大汉完全可以左右手各拎一箱。

 

(2)紧急状况下,左边拎手雷,右边拎啤酒,也完全有可能。


附录3:投掷一枚手榴弹要花多长时间?

实战中,投掷手榴弹所需时间因士兵个体差异、作战环境及战术要求而有所不同。

1. 准备:从弹药包中取出手榴弹,该过程若熟练1 - 2秒即可完成。在复杂环境,如战场混乱、或手榴弹被杂物缠绕时,时间会延长,可能使取弹时间增至3 - 4秒。

2. 引信操作:拔出保险销并启动引信,通常需1 - 2秒。若手榴弹保险销设计复杂,或士兵手部受伤、极寒天气下戴厚手套……等,会影响灵活性,时间延长3

- 4秒。

3. 投掷:完成引信操作后,需迅速调整姿势,瞄准目标并投掷出手,约1 - 3秒。若快速出手,时间可能短至1 - 2秒;若仔细寻找合适投掷点与角度,可能需2 - 3秒。

【结论】一般而言,训练有素的士兵完成一次手榴弹投掷大致需3 - 7秒。连续投掷一百枚手榴弹,耗时不超过20分钟。

 


附录4:手榴弹把口袋或包塞得满满当当,正常吗?

我们先看看美军现在的规定:

1. 根据《U.S. ARMY

CADET HANDBOOK》,手榴弹不应通过拉环系在衣物或装备上,更不应将手榴弹放在裤兜衣兜里。避免意外爆炸。

2. 根据《Department

of Army Training Manual》,手榴弹必须按特定方式携带,禁止随意放入裤兜和衣袋。

 

如果口袋里塞满手榴弹:

1、行动受限,严重影响行动灵活性与速度,还可能在奔跑中相互碰撞、摩擦、挤压。

2、取用不便:塞在包里口袋里,不仅难以固定,同时也不便于快速拿取和投掷。会耽误宝贵的作战时机,降低作战效率,甚至可能因为在口袋中摸索手榴弹而使自己成为敌人的活靶子。

3、极不安全:MK2手榴弹的引信较为敏感,衣服口袋的环境无法保证其稳定性,随时可能因这些动作而触发引信。剧烈运动、相互挤压碰撞等,甚至会引发意外爆炸。

【结论】

(1)用手榴弹把裤兜衣兜塞得满满当当,实在超出想象。

(2)把手榴弹从木箱中拿出,塞进口袋,然后再鼓着腰包跑回战场,浪费时间,动作冗余,既不安全,也没效率,有点像脱裤子放屁。

 

(3)依我看来,就算是新兵蛋子,脑子也不会如此短线,拿生命来“秀”原始肌肉。


附录5:朝鲜战争期间英美携带手榴弹的方式

英军手榴弹携带方式

一战时期:使用可容纳24发卵式手雷的挎包,后研发了10联装胸挂(可装10枚手榴弹)。

二战及朝鲜战争时期:除10联胸挂外,还有P37型装具(44年改型为P37/44型),可以在该装具的不同位置配备多个弹药包,一个通用弹药包可携带1~3枚手榴弹。

美军手榴弹携带方式

11 联装胸挂:可装11枚手榴弹。瓜岛战役因其闷热不便,之后不再常用。

M1通用弹药包:可容纳28枚mk系列手榴弹或11发枪榴弹,用途广泛,一直使用到2004年。

手榴弹腿袋:1943年开始生产,有三联、二联以及双扣、单扣等版本,每仓可携带两枚手榴弹。

【结论】

(1)使用装具和弹药包,背挎10枚手榴弹轻轻松松,2米大汉一次背20个也绝非难题。

 

(2)我分析,信号弹腾空时,斯皮克曼正在喝啤酒、晒太阳,枪械和弹药包放在一旁,瞬间突来的密集炮火则将之统统炸飞。于是,斯皮克曼两手空空,没有“枪栓”可拉,只好往裤兜里乱塞手榴弹。


著名英雄斯皮克曼和啤酒瓶VC的故事,你觉得“好玩”吗?

——END——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571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