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那些遗失的好习惯
重拾那些遗失的好习惯
很多时候,在浏览自己公众号文章、翻阅简书平台的内容,或是轻抚书架上那一本本沉甸甸的书籍,甚至是在回味自己往昔记录的一本本日记时,我不禁会感叹:那些自己曾经拥有的诸多好习惯,不知何时竟悄然褪色,隐匿于岁月的尘埃之中,在记忆的荒原中若隐若现。
日记里的悠悠岁月
写日记这一良好习惯,几乎伴随着我从小到大这一路的成长,记录着生活中或悲或喜或平淡的点点滴滴。
小学时候的日记,只是那简单稚嫩的几句话而已,那些平凡小事都走进了我的日记。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时期,日记伴随着成长的脚步,不断丰盈着内容与情感。
那些带锁的笔记本,锁住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年少时的心事与内心的安宁。
大学时代,特意挑选的文艺大本子上,每一篇日记都如诗如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才情与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如今再次翻阅,不禁为自己曾经的文采而感慨万千。这些日记,如同时间的印记,记录着曾经的自己,铺就了一条来时的路。
步入社会后,日记的写作虽有中断,但在发现“简书”这一平台后,我又开始线上日记的写作。线上日记的便捷,让写作变得更加自由与随性。那段疯狂日更的日子,不仅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还意外得到了简书平台的赠书,这无疑是对坚持写作的最好肯定。
然而,若问我现在是否依然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时,心中却不禁泛起一丝愧疚与无奈。
教学反思的成长轨迹
初入职场时,便听闻这样一句话:教案写三年,未必能成就一个人;但教学反思写三年,却能让人迅速成长。
这句话犹如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我的心里。虽然起初并不懂得如何撰写教学反思,但我始终没有忘记教学反思是助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终于有一天,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去书写那些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感悟了。于是,我便开始写。
在下班的公交车上,我利用那段吵闹又静谧的时光,回想自己的课堂:哪些设计符合学情?哪些设计和提问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哪些又是流于形式?学生有怎样精彩的生成?怎样调整教学设计会让课堂效率最大化……我一边思考一边写,就这样,一篇篇教学反思应运而生。
21年和22年,是我教学反思的高产期,几乎每一课时结束后,我都会对这节课进行认真的复盘反思。这两年,连挤公交都觉得是充实而又扎实的。
而23年24年的教学反思加起来也不过寥寥数篇,这是为什么呢?是带六年级,更加忙碌更加累,想着六年级毕业了重新写,结果六年级毕业又接手了五年级,正好五年级的课文我都写过,再加上接手新班级的各种不顺心不如意,教学反思也就搁浅了。而这一搁浅就再也没有拾起来。
内心的那份坚持与热爱,有时候,真的会被岁月消磨了去。
看吧,不做一件事情时,我们总能找到各种理由与借口来安慰自己。
手写读书笔记的墨香记忆
曾有一段时间,我读书的时候,喜欢摘抄,喜欢写自己的感受。我会在本子上折出一定的位置,写自己的读书收获、心得体会等。这个方法好像是大学时现代文学老师教给我们的,我也是从那时开始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写读书摘抄和笔记。
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学校也有些和方面的要求,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喜好,所以就一直坚持着。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份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或许是因为学校的要求不再,又或许是因为生活的琐碎与忙碌占据了太多的时间。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曾经陪伴过我的读书笔记,确实为我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营养。
如今,面对这些曾经的好习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重拾旧梦的冲动。我可以在简书上继续书写日记,进行每日复盘,无需过多苛求字数;教学反思可以与日记相结合,也可以利用课间、午休等碎片时间完成;读书笔记则可以转移到简书或公众号上,读完一本书后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与收获,不至于让阅读成为一场过眼云烟,了无痕迹。
我想,只要愿意,那些曾经遗失的好习惯会重拾起来的。
(全文1497字)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