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刀郎灵感的聊斋《罗刹海市》,其实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悲伤故事
刀郎那首大火的新歌《罗刹海市》,被解读出了很多内涵。与其说他这歌是要骂某个具体的人,不如说,是对暗黑人性导致的颠倒世界的讽刺和嘲弄。
这故事的灵感来自聊斋同名名篇。
原文故事其实并没有歌词这么搞笑,事实上,倒有点哀伤。有一个“美丰姿少倜傥”的年轻人,名叫马骥,字龙媒。他的姓名不仅暗示了他人品不错,还预示了他的遭际。马骥喜欢文艺歌舞,经常跟演艺界人士一起表演,扮相如同美女,得到一个外号:“俊人”。但他也并不因此就玩物丧志,而是很注重内在文化修养,十四岁上就考了秀才。他父亲是商人,认为读书不足以养家糊口,叫他子承父业,于是他改去经商。父母之命绝对服从,可见这人不但有才,还特别孝顺。
这个故事八成是蒲松龄自己创作的,因为男主实在太完美,做什么成什么,才貌双全,性格也好,品德也很优秀。后文他的遭遇也有点儿杰克苏的味道。
马骥出海经商遇到风浪,漂泊到一个奇怪的地方。那里的人都出奇的丑陋,却被他吓跑,以他的容貌为丑。他借此可以欺负人,遇到吃饭的就吓跑他们,好吃剩饭。
马骥结识了一些贫困且相貌略为周正的当地人,得知此地名为大罗刹国,审美观点与中国完全相反,而且当地民风是以貌取人,朝廷取仕不讲德才,只看外貌,外貌越“美”,地位就越高。他们的宰相“”双耳皆背生,鼻三孔,睫毛覆目如帘。”这就是刀郎歌里那个马户的原型。
其实原著里并没有马户这么个人,姓马的只有男主而已。后来马骥结交上一个一百二十岁,曾任执戟郎的人,一起饮宴观赏歌舞,发现他们虽然外貌审美与中国不同,但对音乐的审美却是一致的。马骥画了张飞的花脸唱戏,被视为美男,为此得到了国王的接见,被封为下大夫。但是大家知道他的荣华富贵是化妆造假得来的,就私下议论纷纷,马骥也为此被孤立。于是他请假回去见那些相貌略周正的穷朋友们,把自己的财宝分给他们。这些穷人为表感激,带马骥去看海市,那是四海鲛人买卖珠宝的市集,也有仙人来游玩,但大罗刹国的贵人们害怕风浪,都不会亲自赶集。
马骥在海市上遇到了一个被称为“东洋三世子”的人,被他看中,带去龙宫见到龙王。
龙王邀请他写文章,他写了一篇千字文,博得龙王赞叹,扬名四海。龙王又把女儿嫁给他,二人生活得十分美满幸福。后来马骥思念家乡,龙女说缘分已尽,便相约各自不再婚,但马骥可以纳妾。三年后,马骥按约定去海上领回了自己的龙凤胎儿女,还按照龙女信中的嘱咐,预先安排了母亲的丧事。儿子长大后不定期去看望母亲,龙女也曾来探望女儿,给她嫁妆。其实这是两个故事,罗刹国和海市的故事,讲的是杰出人物的两种遭际。刀郎唱的只是其中一个。
像马骥这样一个优秀的人,简直完美得无可挑剔。可是,即便是这样一个人,依然要面对荒谬的人生。
他长得美,又有艺术天分,却不能成为演员,因为不符合他的出身。他学问好,却没能入仕,因为父亲要求他经商继承家业。在商旅过程中,他不幸流落到大罗刹国,一个价值观审美观迥异的地方,他原有的那些优势,都不存在了,甚至变成了劣势。他的美貌被视为丑陋,而且因为这外貌上的限制,他原有的才华也无从彰显。
这时,他的性格优势就发挥了出来。马骥除了美丰姿之外,还少倜傥。这倜傥指的是一种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长得丑,没人帮,没饭吃,那就用丑陋去吓人,抢他们的饭吃。贵人不理我,那就在穷人里结交朋友。逐渐收集信息,寻找机会,虽然容貌不招人喜欢,但是歌舞这个业余爱好却能引起共鸣。化妆可以掩饰原貌。借此,马骥得到了大罗刹国国王的接见,展现了自己的治国才干。但是,假的真不了。貌美的马骥无法见容于慕丑的罗刹朝廷。
他回到穷朋友中间,把自己做官的财宝分给他们,也由此得到了新的机会,去海市,从而得到东洋三世子的赏识,最后成为龙宫驸马。
大罗刹国是个无比荒谬的国家,大家都不崇尚才能和学问、品德,只看外貌美丑,而且他们的审美观还是畸形的。可诡异的是,用这样的标准选拔人才治国,这国家居然也能正常运转,而且人民活得还挺长寿,能有一百二十多的岁数。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并非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人家还派公使出使各国,还与四方十二国有贸易往来。
奇特的治国方式、偏颇的取材标准和奇葩的审美观,并不影响人家大罗刹国的国际交往和国际地位,甚至也并不影响人家的治国效果。(貌似如今世界上依然有这样的国家存在)。
只不过,那些达官贵人因为害怕风浪而不肯参加海市,客观上给了那些穷困的相貌周正的人以遇仙和见外国人的机会。所以,对于马骥这样的人来说,最好的出路就是离开这个国家。
也许是闭关锁国太久的缘故,明清小说家写到异邦外国,总是倾向于丑化。外国人要么外貌丑陋,要么愚昧无知,至少也是风俗奇葩 。以前讲过的另一个聊斋名篇《夜叉国》,还有李汝珍的《镜花缘》,都有这种描写倾向。但是,看起来奇葩的罗刹国,骨子里跟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也没有太多不同。
我们倒是讲究以才德取人,但是需要大家从小就自我奋斗,加强修养,最终通过各种内卷而竞争取得成功。大罗刹国的人就不用这么麻烦。一个人有没有出息,一出生就能看出来。哪怕你是富二代官二代出身,只要长得“丑”,一样会面临阶层堕落。用上帝之手直接调节阶层的升降,免去了人为内卷的痛苦和浪费。从这个角度说,似乎还比我们这个阶层固化的现实世界要更合理一点呢!
刀郎歌里唱的是现实社会,有些人为了利益而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人家大罗刹国虽然审美奇葩,可人家是真诚认真执行那个标准,可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邪恶比起愚蠢来,更令人难以容忍。刀郎的歌是借古人故事讽刺今天的丑恶现实,替大众一吐心中不快。
蒲松龄也是借马骥的故事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像马骥那样杰出的人物,却每每怀才不遇,不得不乔装改扮藏匿本色才能生存,我们生活的世界与罗刹国并无不同。
但蒲松龄也给出了他的美好幻想,像马骥这样的人是不该被埋没的。他安排马骥被龙宫使者发现,得到龙王的赏识和龙女的爱情,又因为文才而得到仙界的名利。
为什么男主叫马骥呢?骥就是千里马,用来比喻贤能,《论语·宪问》里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但千里马总需要伯乐来发现和提拔!是金子早晚会发光,马骥这样光彩四射的人物,就算沦落天涯,也终会被发掘出来一展雄才。
然而蒲松龄给男主设计的美好仙界生活并不能长久,他不得不重新回到凡尘世界。龙女给出的理由颇为牵强,“仙尘路隔,不能相依”。她自己不肯跟着下凡过苦日子也就罢了,但后来也拒绝把马骥和孩子们重新接回仙界,未免太不近人情。
其实蒲松龄只是想用这种结局来暗示现实的人生。优秀的人就算有幸被贵人结识和提拔,但最终也会是好景不长。无论你拥有怎样的才华,曾做出多么骄人的业绩,享受了如何精彩的人生,最终总会因为种种合理或不合理的原因而失去这一切。
所以蒲松龄哀叹:“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他认为怀才有遇,凭真才实学得到荣华富贵,那只是海市蜃楼一样虚幻的理想,无法实现,就算有,也是瞬息繁华转眼过。真实的世界是“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
看见没有?举世一辙,意思是,咱也不用说人家大罗刹国啦,其实到哪都一样。人性就是如此的黑暗不可救药。蒲松龄老先生早在三百年前,就对人性表达了彻底的绝望。
在原著中,马骥去海上接两个孩子,孩子们抱住他的脖子,说要回家。马骥伤心地问:“孩子你知道咱们的家在哪里吗?”孩子们大哭,而马骥四顾看到的是“海水茫茫,极天无际,雾鬟人渺,烟波路穷”。这种绝望而迷茫的心态,大概是古今中外所有怀才不遇者的共情吧?
“真理并不体现在所说的话,而存在于话语的世界之中。”这是维特根斯坦的名言。
这世界的真与假、善与恶,都会因为人的不同表述而颠倒混淆。
刀郎特地在歌词里加入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算是真正体味到了蒲松龄这个故事的精髓了。
美丑全凭人心自省,而真理是人言所不能表述的。蒲松龄讲完这个故事,掷笔长叹。刀郎唱完这一曲,作为他三百年后的应和,之后保持沉默,任凭世界哗然,不做任何解释。
版权声明:
作者:congco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18855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