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戚与共
休戚与共(拼音:xiū qī yǔ gòng)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左丘明《国语·周语》。休戚与共(休:欢乐,吉庆;戚:忧愁,悲哀)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主谓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先秦·左丘明《国语·周语》:“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衍生典故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顾雍传》:“雍为相十九年,年七十六,赤乌六年卒。”南朝·宋·裴松之注:“公(曹操)笑曰:‘孤与孙将军一结婚姻,共辅汉室,义如一家,君何为道此?’徽曰:‘正以明公与主将义固磐石,休戚共之,必欲知江表消息,是以及耳。’”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休戚与共”。故事来源:顾徽是三国时吴国丞相顾雍的弟弟。孙权占据江东后,招揽四方英雄和贤能之士,听说顾徽有学识又能言善辩,就让他担任自己的主簿。一次,顾徽随孙权出行,见一位将领押着一位被捆绑的壮汉,正要带他到集市上斩首示众,就上前询问原因。那将领说这人是一名士兵,因偷了上百枚铜钱,按法律应斩首处死。顾徽请将领先不要动手,然后到孙权面前说:“如今东吴正需要人才,兵多将广才可对抗北方的曹操。这位土兵健壮有力,偷的钱也不算多,我恳请主公赦免他的罪过,让他到战场上去杀敌赎罪。”孙权不但答应了顾徽的请求,还赞许了他的行为。不久,有传闻说曹操准备向江东用兵,孙权为此召见了顾徽,对他说:“你是我的心腹之臣,如今曹操怀有吞并江东的野心,你去为我拜见一下曹操,了解他的真实意图。”于是顾徽以辅义都尉的身份渡江北行,到许昌拜见了曹操。曹操向他打听江东的消息,顾徽闪烁其词地说:“江东正逢大丰之年,如今连山林湖泽中藏匿的盗匪都被感化从善,纷纷出来参加了孙将军的军队。”曹操听了大笑道:“我与孙将军一起辅佐汉室,主持大义如同一家人一样,您为什么对我说这些呢?”顾徽回答说:“正因为您与孙将军共同主持大义像磐石一样坚固,喜忧福祸共同承受,您一定想了解江东的情况,所以才向您说起啊。”曹操听后很周到地款待了顾徽,又派人专程把他送回江东。
共有 0 条评论